药香zz 倪海厦经方学苑
最近接诊了一个患者,女,62岁,主诉:血压不稳定一月余。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压大幅度波动,早晨100/80mmhg左右,晚上180/120mmhg左右。
患者除了头晕不适以外,更纠结的是降压药到底吃还是不吃。吃了怕早晨血压更低,不吃怕晚上血压更高。
看完这个主诉,不知道诸位看官的反应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这是个厥阴病,需要从肝来治。
再问问其他症状,最近有阵发性汗出,头晕头沉不适,眠差,无口干口渴口苦,二便调。
看到症状,方子基本上就出来了。舌红苔白,脉浮取可得,沉取少力。与症状和思路相符,处方:乌梅丸加减。
乌梅30g 细辛3g 桂枝10g 黄连5g
黄柏10g 当归12g 黑顺片10g 山茱萸30g
白芍30g 玄参15g 代赭石30g 龙骨30g
麦芽30g
7副药,水煎服,日一剂,饭前服用。
半个月后患者来告知,血压已经可以稳定到130/90mmhg,连声道中药原来这么神奇。
广告
去逛逛
这个医案的思路其实很明确,但是效果之好也超出了我的预料。不得不感慨经方的效专力宏。
患者的主诉是血压忽高忽低,且波动范围很大。听到患者的第一反应,不是吃的什么降压药,不是去调整降压药的剂量,而是从症状剥离出来,联想到经方的思维。
每个经每个脏腑,都有鲜活的个性和特点,要理解中医,就要想相处朋友一样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你可以把厥阴经(肝)理解成一个孩子。孩子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无常,喜怒无常。之前可能还是笑脸,之后就会嚎啕大哭。它的上限和下限都非常高。
我们再看看这个患者的症状,血压忽高忽高,是不是很符合这个特点。阵发性的出汗,一阵出,一阵不出,是不是也符合这个特点。看到这两个症状,方子基本就出来了。脉浮取可得,重按无力,说明“肝”的体偏虚而用偏亢。所以伴随出现了失眠,头晕等阳气不降的表现,舌脉相符,处方就非常有底气。乌梅的剂量一定要大,量小则难以下达病位以补肝之体。
中医的思维,就应该是最朴素、最简单、最直接的思辨方式。
不是说血压高就要镇压,也不是说见痰便化痰,见血便止血。要从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找到这些症状所共同指向的病机。这种能力我认为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