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医案(已经发表于《光明中医》2008年8期)为我2004年大学毕业支医内蒙古时医案,当时自己刚毕业不到1年,虽然天天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但用经方并不是很多。令我感触很深的是3天后家属来门诊就非常高兴的告诉我,服药后当夜患儿未尿床,当时作为刚起步用经方的我兴奋不已,感叹经方之神奇,原本记录了医案及用药思路,在后面按语里写的很明白(当时的理解),供大家学习参考。
经方人人可学,经方人人可用,方证对应,“谨守病 机”(胡希恕被称为是该派的代表,与“脏腑经络”代表派的刘渡舟先生、“方证药证派”代表的叶橘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是机要之处,我们临床除了学习一方、一法的同时,应该深入学习经方理论体系,方能入仲景医学大门,入的更深,走的更远。
原医案:
李某,男,学生, 15岁,内蒙古喀喇沁旗旺业甸人,2005年7月4日就诊,
患者诉尿床10余年。
春夏轻,每晚2-3次,秋冬重,每晚4-5次,从未间断。形体消瘦,身恶寒,便秘,舌质淡舌尖红苔薄白,寸脉弱关尺紧。中医诊断为遗尿(少阴病),辨证:阴寒盛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治宜在下温肾祛寒,在上清心泻火,在中交通心肾。方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加桂枝,黄芩,大黄。
处方:附子10g 麻黄5g 生甘草10g (麻黄附子甘草汤)
大黄5g (通便)
黄芩10g (泻火)
桂枝10g (交通上下——参看黄连汤)
两剂。7月7日患者复诊,服药当晚遗尿停止,大便亦通,恶寒减轻,嘱其原方再服两付,巩固疗效。
按:遗尿一病,早在《内经》就已有记载,《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后世医家对此病多有阐发,如《诸病源候论·尿床候》认为“夫人有于睡眠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也”又在《小便病诸侯》中说:“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制小水故也”,并且在《小便不禁候》云:“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阐明了遗尿的病机多属阳虚阴寒内盛,下焦膀胱虚冷。后世医家进一步认识到遗尿与心肾相关,如《奇效良方·遗尿失禁》中说:“盖心属火,与小肠为表里,二气所以受盛,是为传送;又肾属水,合膀胱为表里,膀胱为水之府,水注于膀胱,而泄于小肠,实相交通也。若心肾气弱,阴道衰冷,传送失度,必遗尿失禁”。说明了心肾交通,水火既济的道理,同时指出遗尿是心肾气弱所致。本例患者是由于心火偏旺于上,肾水阴寒盛于下,虽不属心肾气虚,但最终也是由于心肾不交所致。心、肾分别属于手少阴、足少阴,心主神明,属火居于上,肾主封藏,属水居于下,只有心火下蛰于肾,肾水上奉于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方为少阴无病,今患者阴盛阳虚,夜寐深沉,脉关尺紧为阴寒之象。
因思《伤寒论》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故辨其为少阴病,用少阴篇原本温经解表之麻黄附子甘草汤来温散下焦肾水阴寒之气,舌尖红是心经有火,用黄芩以泻心火,便秘加少量大黄,可以通便泻火,并依黄连汤用桂枝之意,取其交通水火以温寒邪,10余年遗尿顽疾用经方治疗,起一剂知两剂已之效,对于一个刚从事中医临床的年轻中医师来讲,回头再读张仲景《伤寒论》原序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方悟医圣诲人之心矣。
本文转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