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风湿病特效治疗高级研修班讲义 实用方剂
风湿类风湿病特效治疗高级研修班讲义
风湿、类风湿病特效治疗
前言
中医治病,多为经验积累。为什么人们看病要找老中医?还有一句老
话: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都说明疗效比理论更重要。
现念的中医界,理论家多,临床家少,重理论,轻实践,已成为一些
人们的通病,君不见,林林总总的医学期刊,数不胜数的医学书籍、
偏方、秘方、经验方、祖传方……,应有尽有;某方治某病、某症,
疗效神奇,立竿见影。看上去理法方药头头是道,君臣佐使丝丝入扣
,真是无懈可击,可是别人重复使用疗效平平,甚至无效,这种情况
太多了,这就不得不使人怀疑著作者的诚信度有多少?!理论和临床
的脱节,严重阻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西化,中西医结合,给人
的概念就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长此以往,临床范围越来越窄,临床
阵地越来越小,有真才实学而又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寥若晨星,全面振
兴中医难上加难。
尽管现代西医学对中医的冲击力如此强大,但中医仍然能在某些领域
卓然鼎立,是因为其临床实效,现代医学尚不能取而代之,这是中医
学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亦系之于此。
我们在此提供给大家的,是经过多年临床验证而卓有成效的经验方剂
,我们不怕别人去验证。
因为中医中药的理论书籍随手可得,我们把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主
治、一般用法、用量略去,只提供临床中医必须了解而又非一般传统
中医学教科书上没有的用法、用量和我们的独特经验。
祝愿中医事业能够重新振兴!!!
刘氏针刺疗法
刘氏针刺疗法是山东省阿县类风湿病研究所刘吉领所长借鉴针灸、针
刀、封闭、枝川等疗法的优点,融汇而成的一种综合疗法。避免了针
灸费时费力,刺激量小;针刀深入组织,风险性大;封闭随意性大,
疗程较长;枝川疗法表浅刺激,疗效不稳定等缺点。借鉴针灸疗法的
针感,针刀疗法的内手法,封闭疗法的药物,枝川疗法对体表激痛点
刺激缓解等长处。具有操作安全可靠、疗效立竿见影;刺激经络,疏
通气血;麻醉病变组织,恢复动态平衡;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微
循环等优点。
刘氏针刺疗法的操作步骤分五步:
1、找点,2、定点,3、针刺,4、注射,5、结束。
(1)找点 即找局部压痛点,也就是病变软组织。这一步很重要,直
接关系到针刺疗法的治疗效果。
找点有两条规律,一是在病变局部找,二是寻根求源。.........
找点一定要仔细耐心,不可过于轻率,.......,才会逐渐摸索到规
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患者症状很严重,可是我们找不
到敏感压痛点,即找不到局部病变组织,可能是病变组织太深或是被
某一组织所覆盖,这样即便症状很严重,也不要随便针刺点,以免损
害健康软组织,引起新的症状。
针刺时一般一个部位有一至二个压痛点,不超过三个,压痛点多时应
仔细比较、鉴别,把最敏感的点定为治疗点。
(2)定点 找准治疗点后,先用紫药水作标记,可用碘酒消毒,酒精
脱碘,这样反复二至三次。千万注意:消毒要严格,因为针刺部位一
般比较深,感染了比较麻烦。
(3)针灸 在治疗点的周围选择合适型号的针灸针做针灸治疗,一般
用4~10枚针灸针。针灸的目的一是有治疗作用,另外.......
(4)注射 注射药物不要太复杂,越单纯越好,因为药物混合后要起
一定的理化反应,可能增加疗效,也可能降低疗效。
我们只用.......注射针头可根据注射部位的深浅选择使用。
做为医生要知道治疗点下有没有大的血管、神经和注射针头可能触及
的重要脏器,以防发生意外。
注意避开这些不可强刺激的组织,如有时实在不放心,可用针灸针做
试验,就象是针刀用针灸针做导针一样,待认为安全再扎注射针。注
射针头要一直扎到骨面上可以认为到位了。因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
的动态平衡失调大多数在肌肉的起始部位,很少在中间,只有扎
到...才说明已经避开了血管、神经,不会引起意外。
有针尖在局部做小幅度摆动,患者有明显的酸胀感,注意不是剧痛、
麻木感,(感到很痛,是扎的地方不对,扎到了健康组织)
最后注射药液。
(5)结束 拨出注射针头后,如有出血,按压3~5分钟,再贴上创可
贴即可。10小时后,或是第二天再外用通络壮骨散。
通络壮骨丹(内服)
组成:
制马钱子0.4克、制川乌0.5克、制草乌0.5克、制乳香0.2克、制
没药0.2克、元胡1.2克、红花0.2克、寄生0.2克、防己0.2克、天麻
0.2克、人参0.2克、三七0.2克、全蝎0.2克、蜈蚣0.2克杜仲0.2克
。
(徐按:1、此为一日之用量,即12粒胶囊的用量;2、要注意马钱子
的用量。)
制法:
马钱子剧毒,必须严格依法炮制(油炸砂烫均可),切不可过生或过
火,否则极易中毒。
制川乌、制草乌用水煮2小时后晒干再入药,以减毒。(如此药用嘴
咬不太麻辣的用水蒸就行了)
乳香、没药用醋炙以增效。
我们的体会是内服药面,在粉碎后再加细料.效果更好。
以上药物全部粉碎后称取重量,按药物:冰片=5:0.1的重量加入上
等冰片再粉碎,装胶囊。(徐按:粉研的越细越好,要过60~70目筛
。另此药粉在制作过程中要粉碎两次,第一次粉碎后不用过筛。)
用法:装0号胶囊,每粒0.4g。
用量:每次3~4粒,每日3次。
注意:为安全,可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重,一般情况下,一天不超
过5g是比较安全的。
1、 孕妇及小儿禁用;
2、 风湿热体温38℃以上者禁服,高血压23/13kPa
(170/100mmHg)以上不可服用。(徐按:如无自觉症状可以服用)
3、 心脏病患者、脑溢血后遗症及脑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偏瘫
者使用时应慎服或遵医嘱。
4、 极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肌颤反应,饮少量白开水即可,
反应严重者按士的宁中毒
通络壮骨散(外用)
生马钱子4克、生白芥子30克、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细辛10克
、生南星10克、威灵仙10克、樟脑3.2克、冰片1.9克、斑蝥0.8克、
白芷4克、麝香0.1克、生乳香3克、生没药3克、上药共为细末,分
每包30克外用[剧毒!!严禁内服!!]
徐按:①南方人白芥子为……,②麝香用10ml酒精稀释后倒入,能拌的
匀些,也少损失)
功能:
祛风散寒,除湿蠲痹,通经络,止疼痛.
主治: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无菌性骨坏死,椎间盘突出症,
坐骨神经痛,各部位骨质增生症,肩周炎,筋骨麻木等各种风湿性疾病.
用法:
每包加适量热开水调成稠糊状,待不烫时贴于疼痛部位,药厚约0.5厘
米,然后用软塑料薄膜(方便袋即可)盖在药糊外,再用布裹严以防药物
移动,一般20分钟后有热感,以患者不能耐受为度,把药糊揭下,一般
60~90分钟,每用药一次间隔10天,一般一次见效.
(徐按:夏天可适当减少用量,冬天可适当加量)
注意事项:
如贴药处热得厉害,可提前揭下,同样有效,用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不得洗冷水澡,本品经大量临床病例观察,无明显毒副作用,有少数人
贴药后局部经肿热痛,皮肤瘙痒,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两三天后自然
好转,也可以口服或外用抗过敏药.
有起水疱的患者,水疱小的不必处理,水疱大的可以局部消毒后放出疱
液,不会感染,据我们经验,起水疱者效果较好.
主要药物阐述(一)
君药“马钱子”,具有搜风通络、散结止痛、消肿毒的作用,但用量
不易掌握,易出现惊厥等不良反应,与全蝎配伍后,既能够提高“马
钱子”搜风通络,散结止痛,消肿毒的功效,又能消除“马钱子”导致
的惊厥。可能有很多人感到非常不解,如此两味有毒的药物配伍在一
起,必然产生大毒,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中药千变万化的配
伍是非常奇妙的。
有毒中草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用药不当有
损人体,而正确使用,却可以治疗许多危难重症,往往产生速效、高
效。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在中医治疗中,需用有毒的中
草药才能奏效,但长期以来,多数人因畏惧某种药物的毒性,将其称
之为“背路草”而束之高阁,不去使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科研工作不断深入,一些有识医家、学者开始了
对某些有毒药物的发掘,这是一个相当艰苦复杂的过程,正如有关专
家在论有毒药物的使用时谈到:“夫毒药者,将也,非毒药者,兵者
。成帅者,必会用将,成良医者,必有驾驭毒药之能。……逢疑难病
如临劲敌,御敌者用将,御顽疾者用毒药,然用毒药与用将之理同耳
!”对马钱子的毒性、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药理作用、毒理实
验,进行了近十年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经过无数次的筛选,终于
找到了治疗风湿病的良药。
马钱子与全蝎的功效是相近的,除马钱子独具较强的搜风功能之外,
二药都有疏经通络、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可二者的毒理作用却
是相反的,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可兴奋中枢神经,如果使用过量,会导
致中毒,临床表现为抽搐、惊厥,甚至因呼吸肌麻痹而导致窒息死亡
,而全蝎则可抑制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使用过量会导致全身肌肉麻
痹、瘫痪,所以二药相配,正可谓“以毒攻毒”,既增加了疗效,又
可消除对方的毒性,几年来的用药观察,无一例中毒现象。
马钱子的有效成分为“番木鳖碱”,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散结,化瘀
排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但有效量和中毒量比较接近,用药过量则易
致惊厥,用量过小则疗效不好;配伍全蝎(有效成分为“胆淄醇”)
使用后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因全蝎具有辅助“番木鳖碱”的治疗作用
,同时又能消除“番木鳖碱”的治疗作用,同时又能消除“番木鳖碱
”对人体引起的惊厥反应,最终达到“一搜一止”增效减毒的目的。
制马钱子法:各家制法不一,仅供参考。
(1)先将马钱子砂炒去毛,然后用健康男孩童便泡7天,每天换一次
,晒干,另取麻黄、甘草各20g,煎汁去渣,再将100g马钱子加入药
汁内,文火煎至药汁完全浸入马钱子为止,晒干备用。
(2)制时先将马钱子用土炒至膨胀,再入香油炸之,俟其有响爆之
声,外呈棕黄色,切开呈紫红色时取出,备用。
我们有自己的制法,为保密,学习时亲自动手制作。
关于马钱子的去皮问题,《有毒中草药大辞典》中有明确解释——
马钱子炮制,古今多用砂烫,油炸,土炒等方法,且要求去毛,认为
“毛毒大”、“刺咽喉”,现代研究表明,马钱子的有毒及有效成分
均为番木鳖碱及马钱子碱(毒性较小),而茸毛总生物碱及士的宁含
量仅为仁的1/2,带毛马钱子与去毛马钱子烫后,士的宁含量接近,
且带毛入丸、散剂,临床上也未见中毒及刺激咽喉反应,所以不必去
毛。
.
冰片 《中药大辞典》中其功用主治:通诸窍,消肿止痛,《本草衍
义补遗》:“龙脑属火,世知其寒而通利,然未达其暖而轻浮飞扬”
。《本草经疏》:“龙脑香,其香为百草之冠,凡香气之甚者,其性
必温热,李旬言温,无素言热是矣。气芳烈,味大辛,阳中之阳,升
也散也。性善走窜开窍,无往不达,芳香之气,能辟一切邪恶,辛热
之性,能散一切风湿,故主心腹邪气,及风湿积聚也。《本草便读》
:冰片,辛温香烈,宣窍散气,凡一切风痰,诸中内闭等证,暂用以
开闭搜邪。
我们用冰片其意有三:一、引领诸药,宣散通窍;二、散风除湿,消
肿止痛;三、防腐,药物制备后,在常温条件下,长时间存放担心变
质,加冰片后,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发霉变质。此一举三得,可谓匠心
独具。
纵观全方,配伍合理巧妙,即能较快缓解关节肿痛的症状,又能从病
的本质入手,调节免疫,补益肝肾,以获得显著稳定的疗效,正是中
医标本兼治的生动体现。
主要药物阐述(二)
细辛
细辛中的挥发油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是一种神经阻滞麻醉剂和局部浸
润麻醉剂.动物试验,灌胃或注射,初呈一时性兴奋,而后陷入麻醉状态
,随意运动大减,反射运动亦失灵,终至呼吸停止而死亡.
细辛中的有毒成分来自浑发油,经煎煮以后大部分散失,毒性大减.药
物分析,实验表明细 细中有毒成分黄樟醚在汤剂煎药煮沸30分钟后,
因挥发而仅有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产生毒性.细辛中毒性成分黄
樟醚比其主要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容易挥发,帮细辛以较大剂量入煎
药不但是安全的,也是有效的.
雷公藤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现代研究: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1969年福建三明地区第二医院采用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
疗效以后,各地陆续报道.
1974年湖北洪湖人民医院医院采用全根复方制剂,每昌协公藤药量8
-12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4例,近期有效率为99.9%.
天津医院骨科采用协公藤酒剂治疗本病,观察2个月至1.5年得到类似
结果,一般用药3-7日即可产生止痛效果,止痛率为98%,一周后开始消
肿,消肿率为87%.部分患难夫妻者 用激素,用协公藤后可撤除激素或
减量,血沉下降率为60%,类风淡因子转阴率为36%.
严碧玉等到用雷公藤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65例,连续治疗3-5个月
,平均服药时间4.6个月,结果治愈18例(1.09%),显效95例(57.6%),
好转46例(27.9%),无效6例(3.6%),总有效率96.4%.
服药期间的副作用早期以胃肠道为主,久服后少数患者出现脱发,皮疹
及白细胞减少,谷丙转氨酶升高,闭经等.
于德勇等(1982年)用雷公藤总甙治疗25例,疗程3个月,治疗前
IgG,IgA,IgM大多高于正常值,治疗14天后即开始下降,3个月后显著
下降(P<0.001),提示雷公藤的疗效机制与其抑制体液免疫亢进有关.
多数报告认为雷公藤的适应症只适合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晨期及中
期,近期疗效佳,远期疗效不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报告连续服药一年者820例,有效率为87.68%,骨损害少数减轻或复
发,多数不同程度加重.雷公藤对生殖系统有影响,女性闭经,男性精子
缺乏,停药后多可恢复,生育后代正常,智力良好.雷公藤不影响性功能
.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李瑞林报告用带皮全根的酒剂和浸膏片治本病80例,结果显效32例
(40.0%),好转46例(57.5%),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起效时间为
3-20天,有低热者多于两周内降至正常原用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者多
可撤除或减量.
武先民等到用带皮全根制剂雷公藤82糖浆治疗强直性脊柱140例,显
效率为89.29%,总有效率为99.29%,而同期类似病情者23例,用布洛芬
治疗,其显效率只有21.74%,总有效率为60.87%(P<0.001).
郭巨灵等随访用全根酊剂治疗本病患者13例,用药2-5年,病情稳定,
减量用药者6例,症状完全缓解已停药者1例,另5例症状大部分缓解,
关节功能改进的有效率为41%,整体功能改进者的有效率为61%,说明
雷公藤对本病远期疗效亦较好.
雷公藤的使用需注意:
1. 鲜品毒性成分较高,用药量要取其下限;
2. 雷公藤有效成分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帮酒剂,酊剂
等用量应偏小;
3. 初用者,开始应从偏小剂量开始,服用3-5天逐渐适应,渐
加至常用量,宜饭后服用,以减少胃刺激.
4. 煎剂煎煮时间至少在1小时以上,但不宜超过2小时,过短
毒性大,过长疗效降低.
5. 忌与茶同服,忌与细胞毒性药物联合用药.
6. 心,肝,肾有器质性损害,功能功能者禁用.
7. 有严重心律紊乱,严重贫血(Hb<80g/l),白细胞低于
4*10-9/L,血小板低于正常者禁用.
8. 胃,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禁用.
9.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10. 过敏体质及感染性疾患未愈者禁用.
11. 其它难以耐受治疗可能发生严重毒副反应的患者禁用.
黄芪
益气补虚,行血利痹.<本草述钩元>言其“通和阳气,利阴气”,治“
中风,着痹,挛痿,鹤膝风”等症,并谓“通营卫之功,胜于桂枝,桂枝
能逐营卫之流,不能浚营卫之源”.黄芪既有补益营卫之功,又可疏利
营卫,较桂枝为胜,本病因虚而邪袭,补虚通痹之黄芪,正能展其所长.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多有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的病理基
础,而黄芪具有升发之性,善走肌表,补气升阳,强卫固表,鼓舞正气.
若痹证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唯关节疼痛,不耐劳累的轻度气虚,黄芪一
般用量为g,若伴周身极度无力,活动后汗出,心悸,脉沉细无力者,可
重用黄芪至g,气为血帅,补气可以生血,又可活血,气充则血盈,气行
则血行,故很多痹证偏于气虚者,通过补气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
功能.
生地黄
具滋阴润络,凉血清营,补益肝肾之功,<本草经>有“逐血痹”,“除
寒热积聚”,“除痹”的记载,治顽痹用量在g之间,最多可用至g,其
用意有三:
第一:生地甘寒,入肝肾经,可滋阴养血,补肝益肾,扶助正气.
第二:风寒湿三痹中寒痹和湿痹均需辛温或燥烈之品,方可消除,然辛
温燥烈之品无不有伤阴耗血之弊,大剂生地,可缓和它们的燥烈之性,
双向调节,取利法弊.
第三:根据<本草经>记载,地黄有除痹作用生者尤良,风寒湿三痹中行
痹需以散风为主,佐以祛寒理湿,但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的理论,更须参以补血之剂,血不足者痹着不行,生地黄补血养血,补养
充足,自然流通洋溢而痹行矣.另外,药理实验证实,生地黄有延长抗体
存在时间的作用,是促进免疫功能的药物,而且又可调节抑制性T细胞
的功能,从而阻抑自身抗体的形成,具有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双向调
节作用.
生地味甘性寒,滋阴养血而补益肝肾,临床多用于热痹之热灼营阴,或
阴虚内热,耗血伤津之症.今通权达变用以治疗寒湿痹证,是取其滋阴
补肾,鼓舞正气之用也.正气乃固卫御邪之动力,但必以阴精为粮资,地
黄滋补肾阴,则一身之活力由之振奋,祛邪乃能得力,此其一也,且地黄
能通利血脉,<别录>云“生地为散血之专药”,<本草正义>谓“地黄
散瘀是其特长”,盖通脉之品大都具有破瘀攻伐之性,而生地散血通脉
,既无燥烈伤正之害,又有滋柔润脉之用,并具通中寓补之功效,乃寓通
于养血之中,尽其祛邪之能,所以<本草逢源>曰:“统领他药,共襄破
宿生新之功”,此其二也.又据现代研究,地黄大剂量应用有激素样作
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
半夏和南星
二味为豁痰之要药,观诸伤科书治骨折方,多有重用南星者,深思其理,
始悟古人以南星专止骨之痛.又经多年体验,南星对各类骨关节疼痛,
多收其捷效而无副作用.
生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本经>之“治筋
痿拘缓” ”,《开宝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启示 。就类风湿
性关节炎 来说 ,其基本病变是滑膜炎 ,在体液免疫异常表现为滑膜
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 、浆细胞 、巨噬细胞及 肥大细胞等集聚 ;类
风湿因子等大多在关节内部产生 ,这些病理变化 ,似与痰瘀深结经隧
骨骱之机理,相为吻合 ,前贤指出南星专止骨痛 ,是很有深意的 。(
徐按:此文字来源于朱良春的<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
半夏因炮制方法不同,亦有不同的效果,法半夏长于燥湿健脾,清半夏
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竹沥半夏主以清热化痰,半夏曲
主化痰消食,仙半夏药性和平,适用于痰湿轻症,青盐半夏燥性大减,多
用于湿痰兼阴虚者,在临床上随证用之.
痹证凡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或传统方法久治不效者,多有痰瘀痹阻,
脉络不通的病理机制.脾虚运化功能减弱,易生湿生痰,痰湿之性粘滞,
日久正虚邪恋瘀阻于络,蕴结于骨关节等处,致四肢肿胀,麻木不仁等,
均提示与痰瘀有关.
豁痰宜重用半夏,南星各g,按<黄帝内经>十三方中有“半夏秫米汤”
治不寐,<灵枢>谓其效曰“覆杯而卧”.观<吴鞠通医案>治不寐每用
半夏少则一,二两,重用四两,临证用吴氏之量治不寐,收效甚捷,从未
发生过副作用,可证古人早已掌握半夏镇静之功也,多年临证体会,半
夏不同之用量具有不同之功效,如g具有和胃之功,g则有降逆止呃,化
痰畅中之效,若g以上能安神疗不寐,g以上又具有镇痛之效.
类风湿药酒配方
类风湿1号药酒
雷公藤…..克,水…..毫升,文火煎至1000毫升,过滤去渣后,趁热加
入冰糖250克溶化.冷却后加50度白酒1000毫升即成.
生药含量为12.5%,每次服15~25毫升,每日2~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徐按:成本在4-5元/斤)
类风湿2号药酒
雷公藤1000g 黄芪120g 当归100g 淫羊藿100g
木瓜100g 白芍100g 秦艽180g 制首乌100g
甘10g草 制川乌250g 制草乌250g 制马钱子30g
威灵仙200g 元胡150g 细辛50g 五灵脂150g
香附 150g 海螵蛸100g 砂仁150g 羌活165g
独活165g
制法:加水26斤,煎开后用文火再煎90分钟,过滤去渣,剩大约10斤药
水,趁热加入冰糖2斤溶化,冷却后加50度白酒5斤即成.
用法:成人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服3次,饭后服用.
注意:病情严重者,1号,2号药酒可联合服用,效果较好,1号酒15毫升/
次,2号酒20毫升/次.
副作用:一般无明显的副作用,有少数出现恶心,纳少,胃中不适,一般
对症治疗即可.
我们的经验是,对初治严重病人,可用类风湿1号,2号药酒联合应用,
同时配合通络壮骨丹3~4粒/次,3次/日,效果良好.
蠲痹通络汤1号(类风湿汤)
黄芪50-100-200g 当归30-50g 生地50-100-200g 白芍30-50g
川芎20g 独活30-60g 桑寄生30g 清半夏 30-60g 干姜30-90g 桂
枝20-30-60g 麻黄6-15g 制川乌10-30-60g 制草乌 10-30-60g
辽细辛10-50g 甘草15g 蜂蜜20-50g
①湿痛: 生白术20-50g,苍术15g,苡仁30-100g
②热痛: 知母20g,黄柏10-20g,寒水石30-120-150g
③降血沉,抗”O”: 寒水石50-150g,虎杖20g,土茯苓20-30g
④肿胀: 泽泻20g,泽兰30g
⑤调节免疫: 仙灵脾30g,蜂房15g或雷公藤10-15g
⑥骨质增生: 骨碎补30g
⑦颈椎病: 葛根30g
腰椎病: 川断30g
坐骨神经痛: 白芍g
⑧防蓄积中毒: 苡米30g泽泻15g通草10g
(徐按:腰椎间盘突出加活血药桃仁15g红花15g,增生加骨碎补30g,杜
仲15g)外用: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各30g,50%酒精500ml浸泡一
周,擦患处,消肿止痛.(不可内服)
(徐按:此外用液是用来作电疗用的)
关于十八反中反药运用的问题
清半夏有毒,辛温,归脾胃肺经,川乌有大毒,辛苦热,归心肝肺经,二
药同属辛温之品.
半夏与川乌相反,早在<神家本草经>中有记载,通过漫长的天时地利关
系,植物的基质变化,人类的进步,有药与个体不尽适应和适应的关系,
以临床验证,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呃,清结软坚,川乌能止痛温经,
祛风胜湿,“湿胜生痰”,而川乌可治风寒湿痹,痹阻不通.半夏川乌皆
热,热则行散,散则自通,通则气和,和则呕止.经验证明:“二药生用
有毒,经过炮制后,药性虽烈,互用功大,在临床上颇有奇效,将相配合
,辩证用之.”
注:擅用反药,毒药的著名医药学家王延章老师,曾著书写到他的亲身
试验,他于1990年9月18日,取制半夏15g,制川乌9g加水250ml,加热浓
缩至150ml,取出药液,照样煎一次,将两次药液混合,分2日顿服,每次
50ml,经两日连服后,一切如常,无毒性反应,用40只昆明小白鼠以成
人每kg用药量计算,为成人用量的80倍口服,注射,未见不良反应.二
药混合煎煮尝试,觉得气香味微淡,胃肠无刺激征象,神智无改变,二便
正常.
热痛,加知母g,寒水石g,因其不仅能清络热,并善止痛.
自身免疫性疾病,加仙灵脾,露蜂房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血沉高,抗“O”高,加寒水石,虎杖.
尿酸性关节炎,属代谢障碍性关节病(尿酸生成过多,排泄减少),加用
土茯苓,萆解来降低血尿酸指数.
增生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性,继而引起骨质增生的一种进行
性关节病变,常用骨碎补,鹿衔草来延缓关节软骨退变,抵制骨质增生.
颈椎增生加葛根,腰椎增生加川断,以引诸药直过病所,对坐骨神经病,
常用白芍滋肝柔筋.
热痹,宜用寒水石而不用石膏,寒水石与石膏均味辛性大寒,味辛能散,
大寒能清,两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相似.寒水石,其味且咸,入肾
走血,所以不但解肌肤之热,又可清络中之热,肌肤血络内外皆清,较石
膏功效更胜一筹.
湿痹,宜用大剂量薏米仁以利湿除痹,若便调脾和则用生薏米仁,便溏
脾虚则用熟薏米仁,若肿胀甚而便溏,非大剂不为功者,则生,熟薏米仁
合用,此一物三用,各得其所.
关节积液不易清除者,除辨下用药外,宜用泽兰,泽泻以活血祛痹见长,
泽泻以利水渗湿功胜,两药合用,活血利水,盖“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
水”(唐宗海语),用此对药既使已有积液得以渗利,又使经脉血畅,积
液不再发生.
治病应重视脾胃,脾胃功能的强弱与痹病的疗效,转归,预后有密切关
系.不论实痹,虚痹,顽痹,只要脾胃健旺,则疗效明显,预后较好,这是
因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为后天之本,而且“脾主肌肉四肢,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湿,无湿则无痰,无痰则少瘀.脾胃强健
则五脏六腑健旺,气血充盈则筋脉关节得以濡润,四肢肌肉有所禀受也
.”
须注意的是,痹证之汗,无论寒热并不禁用麻黄,桂枝,因为种种原因治
汗还需通经活络,关键在于配伍;尽管多汗不能用敛涩之法,否则非但
敛而不止,反使邪更痹闭,必生变端;痹证日久,损血伤气,肌肉痹着,
反而无汗,其较有汗者预后更差.
饮食禁忌:.....肉具有咸寒开破之性,是以善通大便燥结,其咸寒与
开破皆与风湿虚寒作疼不宜.
黑膏药的历史渊源
黑膏药又称铅膏药,由植物油,药料与铅丹化合而成.黑膏药在常温下
为半固体或固体,应用时加热,使膏微溶,主要供外贴.黑膏药属祖国医
学外治法膏剂一种,得用黑膏药贴治疾病,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目前,黑膏药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就.
一,黑膏药治疗疾病的道理和应用范围
黑膏药治疗疾病的道理和内治法相同,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为前提,只不过是给药途径不同罢了.诚如吴师机所说:“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所异者法耳”.
黑膏药治病的范围很广,可操阴阳之总,若仅用于痈,疮,疔,痹,显然
是埋没其功.表,里与半表半里及一切脏腑之病,皆可用黑膏药贴治,与
汤剂无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己可以根据临床实际定夺方药,原方
可用则用,不可用则选他方,或制定新方使用.
二,谨守病机,辨证制方
方药精当与否,是黑膏药疗效优劣的关键,选定方药必须谨守病机(病
因,病位,证候,脏腑气血虚实变化及其机理),只有审因,明位,定性,
求出疾病所属,才能有的放矢,本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
则泻之的原则,选定出有效方药.
三,黑膏药贴治疾病的优越性(与内服药比较)
1. 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则上下无犯,中病即止,治
无殆患.
2. 贴敷膏药治病不经过脾胃,故不致伤害脾胃而影响水谷精
微之输布,虽有攻伐,但不直接连及脏腑,作用缓慢,因此可避免五脏气
血损伤及由此产生的阴阳偏胜病变,因而对生机无害.
3. 衰老虚弱及不纳药者尤需,有时病气与药气相格拒,药入
于胃即吐,不能纳药,医者为之束手,而贴膏药不经过脾胃,直达病所,
则无此忧.更有体弱,衰老,虚弱者不能服药,贴膏药力甚轻,作用徐缓
,无副作用,尤非此法不可.
4. 贴膏药治病,简单易行,甚为方便,药简方廉,用之得法,其
效立应,故为医者不可不备此法.
黑膏药的制备工艺
一. 工具(略)
二. 材料
1. 药物(略)
2. 麻油
3. 广丹(以含铅量多,质重者为佳,应用时宜晒干或炒去水份
并过筛,采购时注意识别优劣.
三. 炸药
将麻油置于锅内,开始按药物质地进行炸药,一般质地坚硬,肉质者及
鲜药宜先炸,质地疏松的花,草,叶等宜后炸,油温到250度左右,捞取
药渣,滤过药油待用,炸药时火不宜太大,以防药物外焦里嫩,药物宜勤
翻动,以受热均匀.
四. 练油
称量药油重量,按药油重量的一半准备广丹(冬夏一样多),将药油继续
武火加热至330度左右(油温超过345度会燃烧).
五. 下丹
立即停止加热,采取离火下丹法较为稳妥,随即慢慢加入广丹,太快会
淤锅,并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搅拌,以防广丹沉积锅底,如加入贵重药物
如麝香,血竭,西红花等,宜在膏药温度降至60度时为宜.
六. 摊膏
所用裱糊材料以布质为佳,其规格视需要而定,可大可小.
七. 存放
塑料袋包装,放干燥,阴凉处贮存.
通络壮骨膏配方
处方:
无铅膏药制作技术
为了使祖国医学外治法—膏药更趋完善,我所特向大家传授无铅膏药
的制作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患者的保健意识和对医疗手段
的要求起来越高,特别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大势所趋.我国传统的含
铅黑膏药,在国内部分患者,特别在国外不易接受.除部分可致过敏外,
更主要的是不少人认为,使用含铅化合物可致慢性铅中毒,造成肝,肾,
神经系统等的损害,因此掌握无铅膏药技术有着重要意义,无铅膏药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准备工作
1. 炉具1套,铁锅1只,大盆1个,木棍1根
2. 基质原料:
①松香:以块整齐,半透明,油性大,气味浓者为佳,具有拨毒,生肌,止
痛的功效.
②蜂蜡(蜜蜡,黄蜡):以色黄,纯净,质较软而有油腻感,具有有蜂蜜样
香气者为准.具有解毒,生肌等功效.
③基质组成:松香1000g,蜂蜡90g,麻油210g.
二. 风湿止痛膏药制作工艺
1. 处方:
生南星.....
2. 制作
①基质:先将麻油置锅内加热,当油沫消失后,入松香蜂蜡,充分顺时针
搅拌,10分钟后改为小火,当基质原料充分化合,炼至滴水成珠后,去
火冷置.
②入药:当基质冷却到70度以下时,缓慢入药粉,边加药边搅拌,药粉
与基质充分混合后倒入水盘内去火毒,冬7天,夏10天.
③摊膏:取已去火毒的膏药,微火熔化入薄荷脑,樟脑,然后摊于裱褙材
料上,每贴重15克.
三. 适应症:风湿,腰腿痛,跌打肿痛.
四. 用法:微热熔化后,贴患处,每贴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