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李波:宝宝夜啼哭闹、睡觉不安怎么办?小儿推拿来调理
夜啼是指小儿经常在夜间啼哭,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甚则通宵达旦,或每夜定时啼哭,白天如常。民间俗称“夜哭郎”。患此症后,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本病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儿,以新生儿更为多见。
对于因急腹症或饥、渴、冷、热、湿、痒等原因引起的夜间啼哭,或有见灯习惯,无灯则哭者,不属“夜啼”。《幼幼集成》中指出:“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恸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哭喘,二三夜自定。”因此,夜间有习惯性和病态的不同,临床必须仔细辨别。
【病因病机】
本病可由脾寒、心热、惊恐、食积等原因所致。
一、脾寒 脾为后天之本,喜温恶寒,若脾胃失调,脏腑受寒,寒邪潜伏于脾;或患儿素禀虚弱,脾常不足,若护理略有失宜,寒邪内侵,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阴胜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故入夜腹痛而啼。
二、心热 小儿五脏特点常表现心肝有余,而脾肾不足,心属阳主火易生心热,若积热上攻,乳母平时恣食辛辣肥甘,或焦燥炙火尃 动火之食物,或过服性热之药,火伏热郁,积热上炎。心主火属阳,阳为人生之正气,至夜则阴盛而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不胜邪,则邪热乘心而致夜间烦躁而啼。
三、惊恐 小儿神气怯弱,智慧未充,如目触异物、耳闻异声,而引起突然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故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而致惊惕心悸,常在梦中惊哭不已。
四、食积食积胃脘,胃不和则卧不安等致使患儿阴阳失调,不寐而啼。
【辨证论治】
一、脾寒
主证:睡喜俯卧,曲腰而啼,啼哭声音低弱,面色青白相兼,在鼻唇周围色青尤甚,四肢欠温,得热则舒,不思乳食,大便溏薄,小便较清;舌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指纹淡红。
证候分析:脾脏喜温而恶寒,脾寒愈盛,寒邪凝滞,腹中作痛而夜啼不安。故腹痛而啼;寒主收引,故挛缩曲腰,温熨抚摩腹部,脾气得温而暂运,故腹痛稍减,啼哭暂缓,此皆为脾寒之症;脾阳不足,故啼哭声弱,神怯肢冷;脾脏虚寒,运化失司,故不思乳食,大便溏薄;面色青白,舌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指纹淡红。
治则:温中健脾。
处方:补脾经,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推三关,摩腹,揉中脘,拿肚角,按揉足三里,猿猴摘果。
穴位:
补脾经,
揉外劳宫,
揉一窝风,
掐揉小天心,
掐揉五指节,
推三关,
摩腹,
揉中脘,
拿肚角,
按揉足三里,
猿猴摘果。
部位:在两耳尖及两耳垂。
操作:医者以两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10-20次。再捏两耳垂向下拉10-20次,如猴摘果之状。
效用:定惊悸、除寒积。
二、心热
主证:睡喜仰卧,哭声较响,见灯火则啼哭愈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安,便秘溲赤;舌尖红,舌苔黄,脉数有力,指纹红紫。
证候分析:心主火,热伏于内,扰动神明,故入夜心烦而啼。
《保婴撮要·夜啼》云:“心属火,见灯火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邪热炽盛,故哭声响亮;面赤唇红,口中热气,手足暖,大便秘结,苔黄,指纹红紫,脉数有力均为热象;舌尖红为心经有热;小便短赤为心经有热移于小肠所致。
治则:清心降火。
处方:清心经,清肝经,清小肠,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揉内劳宫,揉总筋,揉涌泉,猿猴摘果。
穴位:
清心经,
清肝经,
清小肠,
清天河水,
掐揉小天心,
掐揉五指节,
揉内劳宫,
揉总筋,
揉涌泉,
猿猴摘果。
部位:在两耳尖及两耳垂。
操作:医者以两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10-20次。再捏两耳垂向下拉10-20次,如猴摘果之状。
效用:定惊悸、除寒积。
三、惊恐
主证:睡中时作惊惕,梦中啼哭,神色恐惧,稍有声响则惊啼不已,唇与面色乍青乍白,喜抚抱而卧;脉舌多无异常变化,或夜闻脉来急数,指纹青。
证候分析:暴受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故睡时惊惕不安,梦中啼哭,神色恐惧,稍有声响则惊恐不已。《育婴家秘·夜啼》云:“惊啼者,常在梦中哭而做惊。”《幼科铁镜》云:“为异物所侵,目有所视,口不能言,但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暴受惊恐,心神不安,心虚胆怯,故唇与面色乍青乍白,喜抚抱而卧,夜间脉来弦数,指纹青。
治则:镇惊安神。
处方:按揉百会,摩囟门,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猿猴摘果。
穴位:
按揉百会,
摩囟门,
清肝经,
清心经,
清肺经,
补脾经,
运内八卦,
掐揉小天心,
掐揉五指节,
猿猴摘果。
部位:在两耳尖及两耳垂。
操作:医者以两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10-20次。再捏两耳垂向下拉10-20次,如猴摘果之状。
效用:定惊悸、除寒积。
四、乳食积滞
主证;夜间阵发啼哭,脘腹胀满拒按,呕吐乳块,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紫。
证候分析:乳食积滞,内伤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夜间阵发啼哭;积滞内停,壅滞肠胃,气机不畅,故脘腹胀满拒按;呕吐乳块、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紫皆为乳食积滞之象。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处方:清补脾经,揉板门,清大肠,顺运内八卦,顺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脾腧胃腧,按揉足三里,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猿猴摘果。
穴位:
清补脾经,
揉板门,
清大肠,
顺运内八卦,
顺摩腹,
揉中脘,
揉天枢,
按揉脾腧胃腧,
按揉足三里,
掐揉小天心,
掐揉五指节,
猿猴摘果。
部位:在两耳尖及两耳垂。
操作:医者以两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10-20次。再捏两耳垂向下拉10-20次,如猴摘果之状。
效用:定惊悸、除寒积。
注:本方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最终调理治疗方案。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小儿推拿李波2018年12月19日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小儿推拿的知识与相关问题:敬请关注——“小儿推拿李波”。山东济南小儿推拿李波老师推广小儿推拿疗法,普及小儿推拿知识,呼吁学习小儿推拿,增强孩子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