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清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李士彬的湖北人去给他师傅拜年。他刚踏进屋,师傅看见他身穿蓝色绸缎长衫,便脱口而出吟出一句上联:“三尺天蓝缎。”师傅笑着让李士彬答出下联。他回想起从家里来的时候路经一家药铺,正好其招牌上有几味药可用来对答,便吟道:“六味地黄丸。”“三尺”对“六味”、“天蓝”对“地黄”、“缎”对“丸”,对仗工整,可谓绝句。这个故事从另一面体现出六味地黄丸在当时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宋代医学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第一次提到六味地黄丸,它的主要成分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主要针对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症。到了明代,当时认为肾是“先天之体”,补肾风靡一时。其中以薛己为代表,他认为肾阴虚应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应用八味地黄丸,并在《正体类要》中把此药正式命名为“六味地黄丸”。以薛己为首的补肾先驱者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许多滋补肾阴的药剂也由此而来。
六味地黄丸的药方中,以重用熟地黄为主,主要功能为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则补养肝肾,收涩精元;山药亦有补益脾阴之功效。三药共用,使肾、肝、脾都能得到滋补。而泽泻具有利湿而泄肾浊,减少熟地黄的滋腻之效果;牡丹皮可以制山茱萸的温涩之性,同时还能清泄虚热;茯苓性淡而能使脾湿,可助山药药性增强,同时与泽泻同用可达泄肾浊之效,达到真阴复位。三药共用可使浊泄,又称为佐药。六味地黄丸中三药为补三药为泄,但其中补药的分量远远大于泻药,故此药以补为主,可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各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