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 药物贴敷法 脐 耳穴贴压 穴位按压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在较长时期内以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1995—2007年,我们采用药物敷脐加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67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均为本院内儿科门诊患者,男28例,女39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3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4个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 长期食欲不振,厌食病程在2个月以上,食量较同龄儿童明显减少;经检查排除肝脏、肾脏疾病及结核、佝偻病、寄生虫病等慢性疾病;形体消瘦或虚胖,面色少华,体质量增加缓慢或不增,但精神如常。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敷脐 药物组成:丁香、苍术各3 g,砂仁、白术、鸡内金、厚朴各5 g。研末备用。用时取上述药粉3 g,用食用米醋少许调成糊状。常规消毒患儿脐部,敷上药糊,再用消毒纱布块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
1.3.2 耳穴贴压 耳穴:脾、胃、肝、小肠、大肠。常规消毒耳廓皮肤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的方形小胶布对准穴位贴紧,并稍用力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轻柔按摩各30次左右,使其耳部产生麻胀、微痛感觉。并嘱患儿家长于每餐前用上述方法按摩1次。治疗期间停服一切药物。每隔2~3日更换1次。
1.3.3 疗程 5~7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定疗效。痊愈:食欲正常,食量与同龄儿童相同,面色红润,体质量增加,1年以上无复发;好转:食欲改善,食量增多,但症状时好时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67例,痊愈52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病症之一,胃肠功能低下是厌食症的常见原因,不良的饮食结构是厌食的主要原因,其次挑食、不吃蔬菜、贪食零食、吃饭不定时以及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强迫孩子进食,或喂养不当,长期偏食所致。中医学认为,饮食失调,必伤脾胃。胃阴伤则不思进食,脾阳伤则运化失职。故选用丁香、苍术、砂仁、白术、厚朴、鸡内金等芳香悦脾,理气开胃。脐,即肚脐,经络学命名神阙,为任脉穴,与脏腑经络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足阳明胃经下挟于脐,足太阴脾经上结于脐,且神阙(脐)处皮肤薄嫩,以药贴之,更有利于药力直接作用于肠道。所以,将上述芳香悦脾、理气开胃之药物贴敷于神阙穴,一是通过对其持续的刺激作用,可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二是药物本身作用于神阙穴时,经渗透并通过经络的输布深入于内,可发挥其药物的“归经”之效能,使之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起到直接治疗作用。
另外,耳与人体经络脏腑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通过王不留行贴压、按摩刺激耳穴脾、胃、肝、小肠、大肠等,可激发经气,进一步增强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
药物敷脐与耳穴贴压二者同用,上呼下应,相得益彰,共同起到了健脾益胃之功效,从而使得脾醒胃开,纳食自化,厌食之症自除。本疗法简便易行,无任何痛苦及副作用,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