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主要症状:呕吐,胃脘疼痛。
次要症状:脘腹胀满,恶心,纳差,嗳气,反酸,发热,大便不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外因。
具备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即可确诊。
(二)证候诊断
1.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脉滑。
2.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或白腻,脉弦。
3.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4.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或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滑数。
5.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脉滑。
6.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痞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饮食停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枳壳、连翘等。
中成药:胃肠安丸、保和丸等。
2.风寒袭胃证
治法:疏风散邪,温中止呕。
推荐方药:香苏散加减。香附、苏叶、陈皮、半夏、生姜等。
中成药:胃苏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3.暑湿伤胃证
治法:清暑化湿,益胃止呕。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佩兰、苏叶、荷叶、白芷、陈皮、半夏、厚朴、茯苓、白术、甘草、生姜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滴丸、藿香正气软胶囊等。
4.浊毒犯胃证
治法:化浊解毒,和胃止呕。
推荐方药:连朴饮合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厚朴、石菖蒲、芦根、栀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佩兰等。
中成药:胃肠安丸等。
5.湿浊中阻证
治法:化湿泄浊,理气止呕。
推荐方药: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半夏、厚朴、竹叶、滑石等。
中成药:三九胃泰等。
6.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养胃,调中止呕。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生姜等。
中成药:香砂养胃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取穴]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外邪犯胃者加公孙、合谷,饮食停滞者加公孙、天枢、下脘,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浊毒壅盛者加阳陵泉、丰隆、支沟、天枢,素体虚弱者加脾俞、胃俞、章门、三阴交。
[功能] 和胃降逆。
[主治] 急性胃炎见恶心呕吐、胃痛、胃胀、嗳气、泛酸等。
[用法] 以泻法和平补平泻为主,并可用灸法。
[禁忌] 孕妇及晕针者。
2.水针
[取穴] 足三里。
[药物] 维生素B6。
[功能] 和胃降逆。
[主治] 急性胃炎见呕吐、嗳气等。
[用法] 维生素B6100mg单侧足三里封闭,每日1~2次。
[禁忌] 对本药过敏者。
3.急症处理
(1)针刺:呕吐、胃痛剧烈者,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梁丘,采用泻法。体弱者改用平补平泻手法。
(2)鲜姜汁每次10~15ml,频频米汤送服。
(3)呕吐不止者予甲氧氯普胺10mg足三里(或内关)穴位封闭或肌注;剧烈吐泻者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重度感染者适当选用抗生素治疗。
(三)外治法
1.辨证敷贴:
(1)穴位敷贴1
[取穴] 中脘、双侧内关。
[药物] 清半夏粉,用生姜汁适量调成糊状。
[功能] 化湿利浊,和胃止呕。
[主治] 湿浊中阻所致的呕吐。
[用法] 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
(2)穴位敷贴2
[取穴] 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
[药物] 大黄、丁香各1份。
[功能] 化浊解毒,和胃止呕。
[主治] 浊毒犯胃所致的呕吐。
[用法] 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
(3)穴位敷贴3
[取穴] 中脘、双侧内关。
[药物] 姜汁炒黄连、苏叶、白蔻仁、神曲。
[功能] 健脾和胃,消食止呕。
[主治] 饮食停滞所致的呕吐。
[用法] 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
(4)穴位敷贴4
[取穴] 中脘、双侧内关。
[药物] 荜拨、川椒。
[功能] 散寒止呕止痛。
[主治] 风寒袭胃所致的呕吐、胃痛。
[用法] 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