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二)证候诊断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或胀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食少,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呆食少,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瘀阻胃络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面色暗滞,或有黑便。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1)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佛手、百合、乌药、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
①体针(包括皮内针)
选穴:中脘、内关、合谷、太冲、期门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1)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
①体针(包括皮内针)
选穴:中脘、内关、合谷、曲池、太冲、期门、阳陵泉等。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1)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
①体针(包括皮内针)
选穴:中脘、合谷、曲池、天枢、丰隆等。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1)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灸治疗
①体针(包括皮内针)
选穴: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关元、气海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1)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黄芪、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白术、党参、炙甘草、元胡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灸治疗
①体针(包括皮内针)
选穴: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关元、气海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1)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味。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川楝子、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
①体针(包括皮内针)
选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胃俞、脾俞、血海等。
7.瘀阻胃络证
治法:活血通络
(1)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砂仁、降香、蒲黄、五灵脂、莪术、三七粉(冲服)、延胡索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
①体针(包括皮内针)
选穴:中脘、内关、胃俞、肝俞、太冲、期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