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5)锥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假性延髓麻痹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萎缩,无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并可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二)功能分级(参照日本大西幸子所著《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2级:饮水经常呛咳(每次可饮3小勺以内,每勺约2m1),进食缓慢。
1级:饮水困难(饮5勺水有3次呛咳),需靠鼻饲流食为主。
4级:言语流利,音量正常,内容明确,交流能力完全。
3级:言语较流利,音量小,内容明确,交流能力较全。
2级:言语不流利,音量弱,内容较明确,交流能力不完全。
1级:言语断续,听不清,内容不明确,交流能力丧失。
3.针刺方法:以下三种方法均适用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根据临床实际选择适宜的针刺方法。
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颈部腧穴速刺不留针,项部腧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风池、翳明、供血,针尖稍向内下方,刺入1-1.5寸。廉泉、外金津玉液,向舌根刺入1.2-1.5寸。治呛、吞咽直刺0.3寸。发音直刺0.2寸。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电针:风池、供血。电针治疗仪采用疏波(2Hz),电流量达到头部前后抖动,以患者耐受为度。
针刺方法:风池、翳风或完骨穴,均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5寸,小幅度、高频率捻转1分钟,以咽喉部麻胀感为宜。三阴交,直刺1.0-1.5寸,行提插补法1分钟。水沟,行雀啄刺,使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内关,行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首次治疗先刺水沟、内关,以后可2-3日针刺1次。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头针取穴: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头针操作:沿头皮l5°角斜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30毫米左右,采用提插手法,进针时幅度小,行针时提插幅度要大。每穴行针时间约30秒,可两针同时操作。边行针边嘱患者尽量活动相应肢体,得气后留针,连接电针治疗仪,低频,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天2次,上午针患侧,下午针健侧。
体针操作:取风池、翳风(针尖对准喉结方向进针2.5寸)、廉泉、金津、玉液,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采用相同的腧穴及操作,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吞咽功能治疗仪及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等。
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及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2)根据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介绍主管医师、护士,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3)作健康卫生宣教,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护理、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新入院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测三日,改为每日1次,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3次,体温38℃以上每日4次。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每周体重一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
(4)及时了解病情,书写护理病历,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6)重症患者按医嘱执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7)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感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护理措施。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