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急性湿疮: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二)证候诊断
1.风热蕴肤证:以红斑、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发病迅速,自觉瘙痒剧烈。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2.湿热浸淫证:以潮红、肿胀、糜烂、渗出为主,可见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灼热、瘙痒。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脾虚湿蕴证:以淡红色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为主,可见皮肤肥厚;自觉瘙痒,可伴有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
4.血虚风燥证:以肥厚、鳞屑、苔藓样变为主,可见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一)辨证论治
1.风热蕴肤证
治法:疏风清热,化湿止痒
推荐方药: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苦参、蝉蜕、胡麻仁、牛蒡子、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甘草等。或者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湿热浸淫证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泽泻、当归、车前子、甘草等。或者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甘草等。或者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四物消风饮加减。生地、当归、赤芍、荆芥、薄荷、蝉蜕、柴胡、川芎、黄芩、甘草等。或者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1.火针疗法:取患处皮损常规消毒,将中粗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入皮损内约2~3mm,然后立即拔出,治疗后碘伏常规消毒,刺入点间隔约3mm,点刺后24小时内不沾水。2~3天可重复一次。
适用于皮损以肥厚、苔藓样变为主,自觉瘙痒剧烈者。
禁忌症:(1)晕针者;(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3)年老体弱者;(4)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5)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6)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7)意识不清。
2.拔罐疗法: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中煅烧1~2秒(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退火,立即将罐扣在所选部位,将罐子在皮肤上停留约5~10分钟。每天1次。
适用于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
禁忌症:(1)月经期及孕妇的腰腹部;(2)心尖搏动处、乳房、大血管处、骨凸不平处及毛发较多处。
3.放血疗法:取皮损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可配合拔罐疗法,放出适量血液。每天1次。
适应于皮损以潮红、丘疹为主,自觉灼热者。
禁忌症:(1)妇女月经和妊娠期;(2)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3)明显贫血者;(4)患严重系统性疾病或体质虚弱不能耐受者;(5)过饥、过饱、有晕血晕针倾向者;(6)施术部位有严重创伤、开放性伤口、溃疡或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