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最为频繁的朝代。打仗需要用钱,没钱就没法打仗,为了筹钱,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想了很多办法,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将民间有效的医方搜集起来,加工成中成药,然后由政府统一销售,这样政府就可以赚钱了!要想加工的中成药能顺利销售出去,就必须让这个药方有很好的疗效。当年宋朝的太医局,相当于现在的医学院和卫健委,组织了很多医生,把经过多年验证,确实有效的方子,编纂成了一本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虽然未能挽救宋王朝灭亡的命运,但其所收集的处方均有很好的疗效,挽救过很多人的生命,非常有价值。
宋朝由于连年作战,药材比较紧缺。为了节省药材,人们便用煮散的方式煮药,就是把药磨成粗粉,然后放到水里煮,这样就可以节省药材。
川芎茶调散就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一个专门治疗头痛的药方。
组成:川芎120g,白芷60g,羌活60g,细辛30g,防风45g,薄荷240g,荆芥120g,甘草60g。
用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饭后清茶水冲服,一次3~6g,一日2次。
川芎茶调散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头痛:
1、长期偏头痛,遇寒加剧者;
2、神经性头痛而头目昏重者;
3、慢性鼻炎之头痛者;
4、感冒头痛之风邪患者;
5、女性经前期或经期之头痛。
释义:川芎茶调散是治头痛专方并非过誉,全方药仅八味,而竟集中了芎、荆、芷、羌、辛、防、薄7味风药,仅以一味甘草作和,其专攻风邪之功用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医方集解》所说,“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
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故为方中君药。
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并能清利头目,共为臣药。其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
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 。
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服时以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也属于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