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老人老病用老招
>>
查看详情
治疗常见慢性胃痛,这几个穴位简单有效!
2021-03-15 20:57:32
胃痛
【溃疡病,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常见的慢性胃病有溃疡病、慢性胃炎、胃下垂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从中医学分析,胃病之成因与肝、脾、胃有关,常见者如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胃气虚弱以及瘀血凝滞等,导致中焦气机阻滞不通而作痛。而饮食冷热不均、饥饱无常、气候变化和情志过度与胃痛之发作也有重要关系。
概述
1.溃疡病
溃疡病上腹部有规律性疼痛,一般呈周期性发作。胃溃疡多在进食后1~2小时内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食后2~4小时内疼痛,进食后每可缓解。发作时上腹部有轻微压痛,胃溃疡压痛点在正中线或偏左侧,十二指肠溃疡多偏右侧。其症见嗳气、泛酸,情志激动则病加重,苔薄,脉弦,为“肝气犯胃”;如胃痛固定不移,拒按或有积块,大便色黑或见呕血,舌边有瘀点,脉弦涩,属“血瘀不化”。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一般可有上腹部触痛或隐痛,食欲减退,进食后其痛加重并有饱胀感。病程迁延,可见疲弱乏力,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如胃痛喜按,得温则缓,呕吐清水,心嘈,苔白或厚腻,舌质淡,畏寒,脉迟或细,证属“脾胃虚寒”。
3.胃下垂
胃下垂多见于瘦长体型,食后上腹部有下坠感隐痛或胀痛,平卧后每可缓解。面色萎黄,食欲减退,便秘,瘦弱、乏力,苔薄腻,脉细缓,证属“胃气虚弱”。
4.胃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疼痛无规律,与饮食无联系;每以情志激动而发作,上腹一般无压痛或有压痛而部位常变动。兼睡卧不安及“肝气犯胃”各症
治法
1.针刺和灸法
常用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备用穴——肝俞,脾俞,胃俞,膈俞;上脘,梁门,下脘;公孙、阳陵泉,太冲。
内关、足三里、中脘是胃脘痛的常用穴,一般先取内关或足三里,之后看病情需要再取中脘,即先远取后近取。对缓解疼痛,和胃、宽中有良好作用。临床研究证明,对胃溃疡病等患者,针刺足三里等穴多引起蠕动增强、幽门开放、排空加速。有的还观察到,当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波加强,胃紧张时则使之弛缓。
有关的背俞穴,对调整内脏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还可以根据按压检查的敏感反应来取穴。对溃疡病出血,宜取背穴为主。古人称“血会膈俞”,配合肝、脾俞,均可治血证。
上脘、中脘、下脘、及梁门(左),是胃病的近取法,可分别交换选用。对胃下垂,可用透穴斜刺,如取中脘向水分穴方向斜刺,得气后将针尖退至皮下再向大横方向斜刺;针下脘时向天枢方向斜刺。或于中脘或下脘旁四寸处(名“提胃”和“胃上”)进针,向天枢方向斜透,捻针使产生胃部上抽感。还可根据X线诊断,当胃小弯处中线旁二寸进针,向脐中斜透,以増强收引感。对虚寒证,上穴可用艾条灸或间接灸法。
公孙为足太阴络,能调理脾胃,有很好的镇痛作用。《标幽赋》说:“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实验报导,公孙、内关且能抑制胃酸的分泌。配用阳陵泉、太冲可以疏肝、利胁。
2.拔罐法
选用上腹部和背部穴位吸拔大号火罐,或配合针刺后进行。
3.耳针法
选穴——胃,十二指肠,交感,神门,皮质下。
4.埋线法(适用于溃疡病)
选穴——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上穴轮流使用,用羊肠线埋植,间隔20~30天1次。
5.穴位注射法
选穴——胃俞、脾俞、内关。用复方当归注射液加10%葡萄糖注射液1:1配比后,每穴注射3ml,左右交替取穴。
附记
胃病症状还见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须注意鉴别。针刺治疗可参照上法。溃疡病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
医案
【案1】胃痞(胃炎)
患者,35岁,1998年6月16日初诊。
腹胀如鼓2年,伴嗳气、便秘。西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
李教授认为应以调气和胃,降逆除痞为治疗原则。取膻中、天枢、关元、足三里、行间穴。足三里进针后,嘱患者配合深呼吸,虽然患者已经腹部膨隆,但仍然要求其最大限度地使用腹式呼吸,与此同时,在双侧足三里行呼吸泻法,10次呼吸后,留针。患者3年前调入法院工作,工作压力陡增,平素抑郁,故加行间以平肝降逆。针刺4次后,病患腹部明显平复,2个月后诸症消失。
2005年由于工作紧张,诸症再作,遵循上法,配合中药,3个月后痊愈。
【案2】胃脘痛(胃炎)
患者,女,31岁。初诊时间2010年10月。
主诉:胃脘疼痛1个月。
既往:胃炎病史。刻下症:胃脘拘急疼痛,牵连两胁,疼痛剧烈无法站直。形瘦面色黄,情绪不舒,嗳气,口干不喜饮。舌红苔薄白脉细。
诊断:胃脘痛。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治疗:患者取俯位,以手按压上背部,在上部背俞穴上下寻找疼痛点,大约在膈俞上下,针刺痛点,行提插法,留针15分钟。再取卧位,针刺中脘(募穴),进针后采盘法捻转回旋,至局部产生暖意,TDP(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在胃部。远道取两侧足三里,进针后捻转得气后留针20分钟。起针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本病局部取中脘(胃募穴)、邻近取相对应背俞穴、远道取足三里(胃经下合穴),治疗用穴精简有效。背俞痛点,长期临床观察后,胃俞压痛往往不明显,多半在后背胃体相对应部位,相当膈俞上下,以痛为腧。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