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穴药敷疗法
㈠眩晕 独头蒜20g、土豆去皮20g,共捣为泥状贴于涌泉穴。
㈡腹胀 以菜菔子30g浸于黄酒中取出涂擦隐白穴。
㈢失眠 以夜交藤30g捣烂外敷于照海穴。
㈣小儿惊风 以牙皂20g、朱砂10g、研末,以此药末蘸姜汁擦丘墟穴。
㈤呕吐、腹痛 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各10g ,以此捣汁后,涂抹于太白穴。
㈥脚气 半夏12g,研细末,调拌白水,外敷于仆参穴。
㈦鼻衄 以大蒜一点,捣烂和醋调抹于京骨穴。
㈧头痛 以胡椒3g,研末,酒调涂于京骨穴。
㈨鼻炎 黄柏9g、生地12g、黄酒适量,同捣,涂患儿足底涌泉穴。
㈩月经不调 用巴豆2粒去壳,加麝香0.3g,研制成1个药饼贴水泉穴。
(十一)鸡眼 用鸦胆子2粒去壳,研制成1个药饼,贴敷于鸡眼处。
(十二)大便难 以芒硝10g,大黄1片,晒干,碾末,以2片擦丘墟穴。
(十三)银屑病 以黑胡椒8g,穿山甲10g,冰片5g,共研末过80~120目筛后装瓶备用。先用75% 酒精消毒,再用手术刀或三棱针在解溪穴划"+"或"-"字型痕迹,划痕长3~5毫米,以微见血为度,不宜过度,不宜过深,防止感染,然后撒少许药粉,用胶布贴敷固定,并用指端压穴片刻,增强局部刺激。每周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二、手、足心药敷疗法
㈠鼻炎 生地12g、樟脑2g,共捣,敷于两手心,纱布包好,24小时换药一次,一般3次即可痊愈。
㈡口疮 吴茱萸9g,为末,醋调涂于足心。
㈢关节炎 生田螺捣烂,敷在两脚心,觉有凉气从脚底部传出即安。若敷丹田亦利小便。
㈣高血压 吴茱萸46g,硫磺、面粉各16g研末拌匀,酒炒热,男左女右包足心。
㈤小便不利 大蒜1头,盐60g,山栀子6g,共为末,加水调敷脚心。
㈥肾炎水肿 生姜30g,豆豉9g,食盐6g,连须大葱(带泥)30g~80g,共捣做饼,烘热贴在脚心。
㈦小儿遗尿 黑牵牛3g为末,水调,敷足心即止。
㈧面神经麻痹 马钱子50g,芫花20g,名雄黄2g,川乌3g,胆南星5g,白胡椒2g,白附子3g。先将马钱子放入砂锅内,加水与绿豆一撮,放火上煎熬,等豆热,将马钱子捞出,剥去皮毛,打成碎块。然后在铁锅内放沙,炒热,入马钱子碎块于沙内,用木棒不停地搅拌,马钱子发出嘣嘣的声音,至声音停止,马钱子呈黄褐色时(不可炒黑,黑则无效),取出与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10~15g,撒布于6~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如法制两块),贴于足心涌泉穴。2天换药一次,一般5~10天见效。 腰痛的4种中药外敷疗法
湿敷法
方一 取吴茱萸、黑附子、肉桂、干姜、川芎、苍术、羌活、独活、威灵仙、土元、全虫、冰片各10克,细辛6克,红花15克,皂角9克,川椒30克。将上述药物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取生姜汁或酒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本方善治风、寒、湿三气所致关节痛。
方二 取丝瓜籽适量,研为细末,醋调成膏状,敷命门穴(背后两肾之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对的位置),上用塑料薄膜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湿热腰痛。
熨敷法
取荆芥、防风、秦艽、丁香、肉桂、乳香、没药及胡椒各等量,共研细末。治疗时将药粉撒在患处皮肤上,取白布2~3块(醋浸)盖于药末上。再用20毫升注射器吸取95%酒精喷洒在白布上,然后点燃,并不断喷洒酒精,待患者感觉烫时吹熄,略凉后再度点燃(初次熨敷时不要太热,用此法应注意防烫伤)。反复4~5次即可结束1次治疗,一般可隔日进行,亦可每日进行。10天1个疗程,停5天,继续下1疗程。本方适用于急慢性腰扭伤、慢性腰劳损。也可适用关节扭伤、肌肉风湿病、骨折及脱臼的功能恢复阶段等。
药酒拍打法
取桑寄生、杜仲、狗脊、川断、白花蛇、梧桐花、木香、当归、元胡、乳香及没药各等份,浸于45~70度白酒中,每日搅拌,半月后使用。用时在患处蘸上药酒,拍打腰部。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本方对外伤性腰痛、腰肌劳损及风寒湿痹所致的腰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膏药
取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等,使用前将患处皮肤洗净擦干,贴于患处即可。贴的范围略超过病痛区域。如是固态的膏药,如狗皮膏、万应膏、损伤风湿膏等,先行烘烤,烊化后再贴于患处。有些软膏,如温经痛络膏、舒经活络膏、伸筋膏等糊状物,用时直接涂布于皮肤上,以看不见痛处皮肤为度,外加纱布并包扎,按使用说明或医嘱定时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