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黄柏(15g)、苦参(30g)、苍术(15g)、荆芥(12g)、蛇床子(30g)、丹参(6g)。
【用法】每1疗程为10天,日2次坐浴。
【适用病症】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按】方中寒热并用,落脚于燥湿杀虫、祛风活血。如辨为寒湿内盛,则当再加以补骨脂、猴姜等,方更切合病机。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对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可去掉黄柏,加黄芪15g,去掉丹参加赤芍6g、莪术10g。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等食物。
外洗方Ⅳ
【处方】淫羊藿(15g)、鹿含草(15g)、白藓皮(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百部(15g)、大青叶(15g)、紫草(15g)、苦参(30g)、黄柏(15g)、白芷(15g)。
【用法】上方水煎2次,去渣后约500ml,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服药液用3-5天,每次用前先将药液煮沸。
【适用病症】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按】该方主要由温阳利湿、解毒杀虫之品组成,寒温并用,既能内渗以扶正,又能外彻以透邪,照顾较为全面。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外洗后再涂以药膏。外用药膏:地塞米松300mg、肤轻松60片、甲基睾丸素1g、苯甲酸1g、樟丹120g、冰片10g、生蛤粉60g、蜂蜡60g、羊毛脂60g、硫代硫酸钠2g、花生油200g调匀,与5%氯霉素膏交替涂患处,中药外洗后涂药膏,3个月为1疗程。
外涂方Ⅰ
【处方】苦参(50g)、蛇床子(50g)、补骨脂(50g)、防风(50g)。
【用法】将上述药物按渗漉法制备提取液后,浓缩至稠膏状,加入鱼肝油50g、非那根20g、尿素100g、洗必泰5g、混合均匀备用。另取硬脂酸150g、羊毛脂20g、凡士林250g、甘油63g、三乙醇胺20g、蒸馏水加至1000g,将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70-80℃时,在搅拌下将油相以缓缓细流加入水相中,充分搅拌均匀,凉后与上述中药混合物置乳钵中,加入冰片20g,混合均匀,分装备用。用法:用3%硼酸溶液清洗外阴后,即涂阴损膏,每日早晚1次,30日为1个疗程。
【适用病症】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按】中医认为本病由脾虚失运,湿邪内生;肝郁生热,湿热下注所致。阴损膏中苦参、蛇床子为主药,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杀虫、止痒消肿的作用;补骨脂、防风均含呋喃香豆素,具有吸收紫外光的生理作用,可干扰皮肤羟基刺激黑色素细胞而产生色素;冰片可止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非那根具有抗过敏和止痒作用;鱼肝油可软化角质治皲裂,促进溃疡愈合,恢复局部组织弹性。尿素有止痒和溶解角质层的作用。采用水包油型基质可减少局部渗出物的滞留,增强疗效。以上药物起协同作用,并可改善病损区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细胞营养,有利于组织的恢复和再生。
外涂方Ⅱ
【处方】淫羊藿(100g)、鱼肝油软膏适量。
【用法】将淫羊藿研成极细粉末,然后用鱼肝油软膏调匀即可。用法:先排空尿液,用生理盐水将外阴洗净,再用棉签将药膏涂于患处,1日2次,7天为1疗程,痊愈为止。
【适用病症】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按】淫羊藿味辛、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之效,《本经》云其“主阴萎绝伤。”本方对外阴白色病变证属寒湿型者疗效当更佳。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治疗期间禁房事,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内外合治方Ⅰ
【处方】内服方:吴茱萸(5g)、茯苓(15g)、苍术(15g)、萹蓄(15g)、白术(10g)、苍耳子(10g)、陈皮(10g)、地肤子(30g)、甘草(6g)、外洗方:补骨脂(30g)、蛇床子(30g)、明矾(30g)、苦参(50g)、白藓(25g)、川椒(25g)。
【用法】内服方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外洗方加水2000ml煎至1000ml,用药液洗患处,每日1-2次。
【适用病症】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按】《内经》云“白为寒”,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本病与寒有关,又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盖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肾阳虚则气化不利,寒湿下注,故白带清稀量多,阳虚不能温养经脉,气血凝滞不畅,故而疼痛,气血不能荣养肌肤,则肌肤粗糙。血虚生风则瘙痒。方中寒温并用,既注意辛温以通阳又注意苦寒以燥(渗)湿,故对寒湿型外阴白色病变尤为有效。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如伴带下黄稠、阴蚀臭秽、口干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证属湿热下注者,宜酌加白花蛇舌草、白藓皮、豨莶草、车前草等清利之品。
内外合治方Ⅱ
【处方】内服方:萆薢、薏苡仁、赤芍、丹皮、黄柏、丹参、土茯苓、白藓皮、蝉蜕、白花蛇舌草、贯众(包煎)、夏枯草、生地。外洗方:雄黄(15g)、苦参(50g)、蛇床子(50g)、鹤虱(50g)。
【用法】内服方水煎服,每日1剂。外洗方水煎滤汁,入盆内坐浴,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适用病症】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按】内服方着重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祛风,外洗方着重燥湿止痒杀虫。本病是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外阴部局部病变为标。故内服药侧重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以治其本,用熏洗药和外敷药直接作用患处而治其标。如此标本兼治,故每获良效。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外洗方注意水温适度,熏洗时间不能太短。治疗期间勤换内衣,忌食辛辣。
内外合治方Ⅲ
【处方】内服方:玄参、麦冬、何首乌、菟丝子、女贞子、覆盆子、旱莲草、黄芪、丹参、白藓皮、赤芍、双花、白术。外洗方:龙胆草、仙灵脾、川椒、蛇床子、苦参、蝉蜕、黄柏、土茯苓。
【用法】内服方每日1服,煎服。外洗方煎汤洗外阴,每日2次,每剂用4次。
【适用病症】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按】内服方滋阴壮阳,解毒活血,正邪兼顾;外洗方祛风燥湿、杀虫止痒、寒温并调,对临床各型当有一定疗效。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经常保持外阴皮肤清洁、干燥,忌用肥皂及其他刺激性药物擦洗,避免抓伤,禁辛辣或刺激性食物,内裤尽量选棉织品。
外洗方
【处方】土茯苓(20g)、莪术(20g)、蛇床子(30g)、苦参(30g)、黄柏(20g)、仙灵脾(20g)、川椒(6g)、白花蛇舌草(20g)、当归(20g)、紫草(20g)。
【用法】将药分成3等份,将1份放入盆内(忌用铁器),加满凉水浸泡半小时后烧开,再煮沸15-20分钟,不烫手时用药物洗外阴,最后坐浴30分钟,药液凉后再加温,药用1次后不再重复使用,外洗后搽药膏〔淫羊藿、杏仁(去皮尖研)、覆盆子各12g,粉碎后加维生素E、凡士林油调匀外用〕。
【适用病症】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按】本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而尤以肝肾阴虚、湿热下注为甚。方中土茯苓、苍术、蛇床子、龙胆草、防风、白花蛇舌草清热祛风止痛;莪术、归尾、紫草活血化瘀;仙灵脾调补肝肾。诸药合用,可以改善外阴微循环,使血流加快,恢复细胞功能,使皮肤组织得以软化,白斑消化,富有弹性。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痒甚者加白藓皮30g、百部20g;有炎症及溃疡者去川椒加苍术20g、青黛3g(后入)。
【处方】苦参(30g)、黄柏(15g)、狼毒(10g)、白藓皮(15g)、野菊花(15g)、补骨脂(12g)、苍术(15g)、牙皂(12g)、赤芍(12g)、姜石粉(12g)。 【用法】水煎熏洗,温度以40℃左右为宜。 【适用病症】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按】本病多属肝脾肾病变,脾虚失运,酿湿生热,流注于下;肝脉绕阴器,郁则化热生风;肾司二阴,病久阴血耗竭,而致外阴干枯、变硬、萎缩。外因与阴器不洁、病虫乘虚而入有关。方中苦参、白藓皮、野菊花苦寒,清热解毒,除湿、杀虫、止痒;补骨脂温补肾阳;赤芍活血化瘀;牙皂外用可以软坚;狼毒杀虫解毒;料姜石是一种矿物性中药,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常量元素和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30种,如钙、镁、磷、硅、钾、锌、氟、铁、硫、硒等。《本草纲目》中记载:“姜石气寒无毒,主治热豌豆疮,疗毒痈肿。”《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它“能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该方配伍恰当,切合病机。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如伴全身症状,配以内服药。用药期间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勿食辛辣炙煿动火之品,节制房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