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说痔疮:痔疮的学说有多种,随着解剖学、组织学及生理学的不断发展,THOMSON提出的“肛垫学说”奠定了痔现代概念的理论基础,1994年LODER进一步提出了内痔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西医认为,痔疮的形成主要与生理缺陷、直立体位、便秘、妊娠分娩、肿瘤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根据痔的发生部位将痔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3大类,其中外痔又可分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4种类型。外痔的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肛门皮肤隆起;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只有较大的内痔才会伴有脱出、嵌顿和疼痛等症状;混合痔表现为便血和疼痛。
中医论痔疮:古人对痔的定义有多种,“内痔”“外痔”病名最早出现在唐代《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内分为“五痔”,《外科启玄》分为“二十四痔”。古人对痔疮的病因也有多种描述,如《疮疡经验全书》中指出饮食和久坐久立是导致痔疮的重要因素,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瘀阻魄门,(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横解而成痔。《医宗金鉴》中指出痔疮发作的基本因素是脏腑虚弱,重要原因则为感受风湿燥热邪气。《东垣十书》中“治痔瘘大法以泻火、凉血、除湿、润燥为主”,说明了当时医家对风湿燥热邪气的重视。《外科正宗》中提到“气血纵横,经脉交错,浊气疲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对于痔疮的病理机制进行了阐述,认为痔疮的病机为血瘀,并把活血化瘀法应用于痔病治疗中。(以上内容摘自《针灸疗法在痔疮治疗中的应用》,作者:崔建 李铁 王喜臣,《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第 P1230-1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