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某某,男,45岁,家住山西省忻州市。主诉: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起初经协和医院治疗,予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等;后经当地中医治疗约一年,出现肝损;再次来京就诊于广安门医院,予小柴胡汤加羌独活30剂,效果不显。刻下手腕疼痛,屈伸不利,恶风恶寒,遇热得舒。夜间加重,反恶热喜凉。眠差,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舌下瘀。脉弦弱。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风寒瘀痹兼肾阴耗损。予蠲痹汤合乌头汤合身痛逐瘀汤:当归24g,羌活6g,片姜黄10g,白芍20g,甘草6g,麻黄5g,制川乌7g,秦艽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没药6g,醋五灵脂10g,香附9g,牛膝9g,地龙6g,枸杞子10g,桂枝15g,桑枝30g,7剂。
按:痹症以风寒湿热四邪侵袭人体、流注关节为病,又有瘀证和虚证两种情况,多虚实夹杂。本例患者恶风恶寒,遇热得舒,首先要考虑有风邪和寒邪。但夜间反恶热喜凉,是久痹耗损肝血肾阴,夜间加重和虚烦不寐都是阴虚的特点。结合舌象,又有血瘀的情况,故用蠲痹汤祛风通络,乌头汤祛风散寒,身痛逐瘀汤祛瘀通络,加杞子滋补肝肾,桑桂枝引药达所。由于患者此前在当地长期使用全蝎、蜈蚣、蜂房等虫类药出现肝损,因此本方诸药除当归外用量皆不大,虫类药也仅用了6克地龙。患者在当地有医保,故仅开7剂,嘱咐在当地抄方再喝14剂,三周后复诊。
治疗痹证,我用的最多的方子是乌头汤、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针对的是寒痹,其中乌头我一般用制川乌10克,辨证使用未见明显不适。独活寄生汤适用于风寒湿痹夹虚证,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适用于虚证。(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原创首发,属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另外,本案中的身痛逐瘀汤我也相对常用,是王清任五逐瘀汤之一,在通络方面明显优于血府逐瘀汤。这个方子的药味较多,我有一个方便记忆的简化版,就是血府逐瘀汤中的活血药: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再加上必用的羌活和地龙,就差不多了。
关于虫类药,乌梢蛇、蜈蚣、蜂房确实有着不错的效果,但本例患者之前曾经长期服用,所以本次暂时以温养的药物为主。虫类药中地龙、乌梢蛇相对安全一些。关于引经,枝、节、藤类药均有引经达节通络之效,我最常用的是油松节。本例我本想用天仙藤,天仙藤行气血、祛风湿,适用于本例风寒夹瘀之痹,但药房缺货,由于病位在上肢,故用桑桂枝代替。此外,痹证中痰、湿、热的情况亦不在少数,治疗时要辨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