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最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原因复杂。有多种皮损表现,形态各异,可有潮红、丘疹、水疱、渗液、糜烂、流滋、结痂、肥厚、皲裂等症状。中医依其性质特点,又有“浸淫疮”“湿毒疮”“湿疡”等病名。按发病部位不同而称,耳部者为“旋耳疮”,手部为“瘑疮”,阴囊部为“绣球风”,腘窝部为“四弯风”,小腿部为“湿臁疮”。主要症状是瘙痒感剧烈,且迁延时间较长。临床中宜据症分型辨治。 健脾清湿热止痒 症状表现:四肢呈现大小不一片状红色皮疹,有少许渗出或黏腻性黄色痂皮,伴抓痕,边缘不清,瘙甚。口苦黏腻,纳食不香,渴不欲饮,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数。 证属:脾失健运,湿热互结。 治则:健脾清湿热止痒。 方药:白术,茯苓,薏苡仁,黄连,佩兰,栀子,陈皮,白鲜皮,地肤子,古方健脾散,水煎服,日1剂。 滋阴清热除湿止痒 症状表现:躯干、肢体在片状红斑基础上,有数个或十个粟粒大丘疹分布,覆少许鳞屑,有时见黏液渗出,除瘙痒剧烈外,皮损处触之灼热,此型湿疹迁延时间较长。伴口渴咽燥,唇干,午后低热,溲黄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滑数。 证属:阴津不足,虚热内生,蒸灼肌肤,与湿相合。 治则:滋阴清热,除湿止痒。 方药:生地,玄参,沙参,麦冬,石斛,知母,天花粉,胡黄连,地骨皮,车前子,古方止痒散,水煎服,日1剂。 清利肝经湿热止痒 症状表现:阴囊部瘙痒剧烈,抓后皮肤潮红,并有少量黄白色黏液渗出,呈糜烂状,边缘不清。口苦渴不欲饮,头眩,小溲色黄,尿有热感。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数。 证属:肝经湿热下注,蕴于阴囊部。 治则:清利肝经湿热止痒。 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白鲜皮,古方止痒散,水煎服,日1剂。 除顽湿止痒 症状表现:双手背、双小腿正侧及踝足部,发生大小不一红褐色皮损,阵发性剧烈瘙痒,伴有搔痕及少许黏液,边缘不清,触之灼热,毎于春夏季节症状加重。 证属:顽湿蕴聚。 治则:除顽湿止痒消疹。 方药:土茯苓,苦参,薏苡仁,黄柏,白矾,五倍子,白鲜皮,古方止痒散,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或用纱布蘸药液频洗患处,每次30分钟,日2~3次,2日1剂。 养血润肤祛湿止痒 症状表现:躯干四肢出现大小不一淡褐色皮疹,伴抓痕、血痂、黏痂、色素沉着,部分苔藓样变,边缘不清。肢体倦怠乏力,纳差,痒剧时影响入眠。舌质淡,苔薄,脉弱。病程较长。 证属:日久气血虚弱,肌肤失养,加之体内有湿,蕴聚而致。 治则:养血润肤,祛湿止痒。 方药:当归,白芍,熟地,川芎,何首乌,阿胶(烊化),土茯苓,古方止痒散,水煎服,日1剂。 祛湿疏风止痒 症状表现:双手掌、手背、足跖,皮肤粗糙,有细薄鳞屑及搔痕,或见黏液渗出,皮损高出皮肤表面,色呈淡褐,边缘不清,痒感剧烈。 证属:湿热久蕴,感受风侵。 治则:祛湿疏风止痒。 方药:苦参,土茯苓,黄柏,何首乌,蛇床子,地肤子,防风,白蒺藜,水煎适量待温,泡洗患处,每次20分钟,日2~3次,2日1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