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正如《黄帝内经》讲,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你会马上领会到,气行病愈的道理。所以不管是结节囊肿,或者顽固的骨刺增生,满身的脂肪瘤结,在中医看来,它都不过是肝气郁结在不同的地方的产物而已。《黄帝内经》认为,我们人体的血脉就像江河,你脖子胸肋小腹腿脚上的包结,那不过就像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停留的垃圾塑料袋而已,它们只是不同地方的产物而已。凡身体有病之处,皆气脉不能通,气脉通达之所,断无生病之理,河流狭窄拐弯处,容易阻塞,人体气脉郁结处容易长病块。比如脖子,乳房,子宫,少腹,一生气都是这些狭窄之处先存住。像这些痰湿淤血包裹身体,你要先让气机转动起来。气滞是因,包块瘤积是果。古代医家讲,脏腑五行生克,皆是虚象,唯一气流通,方是真机。02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个一气周流的方子呢?有。方子有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叫做十六味流气饮。为什么叫流气?就是让周身气机顺畅流动起来,凡积滞肿块气血流动所过者化,之所以会有积滞肿块就是因为气血长期不能通利流动所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动跑掉,气血不通,病痛不会自动清空。十六味流气饮古往今来有很多版本,最经典的版本是这样的:木香10克、桂枝10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槟榔10克、厚朴10克、乌药10克、紫苏10克、枳壳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芍药10克、黄芪2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这个方子用了很多散气的药,木香、紫苏、槟榔、乌药、桂枝、桔梗都是散气的,把凝聚在一起的邪气疏散开来。防风,除了直接驱散身体内风邪的功用及流通身体脏腑真气的作用外,还有从更高的角度来看。风药,李东垣说:“风者,春也,木也,生发之气也。”他用这股春生之气来用风药,意境高远。凡癌瘤肿块者,许多都表现出一派秋冬肃杀之气,所谓枯木逢春,可吐新芽,用风药就是把身体那股生机给醒过来。如同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如同春阳融雪,把冰块(肿块)给吹化了。防风为风药之润剂,你看刮一场风,没有带些牛毛细雨来,那就是纯粹的刚风,如果带些牛毛细雨来,这就是柔软的风。柔软的风,连风带雨,滋润大地,可以苏醒五脏六腑,制造一股生发之气,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03
气有余便是火,古话讲,人身啊,这些多余的气火就容易产生包块,你看很多人脖子上长包块,比如甲状腺结节、淋巴结核等。因为中医讲,怒则气上,气最容易堵在狭窄的脖子那里 。所以这里用了厚朴、枳壳来把气降下来,防止它往上走。把瘀堵通开后,虚象显露了,而且散气、降气的药用多了,驱邪的同时也会耗散人元气,尤其是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这时就要以培补气血,以资化源为主。如果元气不够,就没法把瘀血彻底推动排出。所以适当吃些补益的药,让它气血足后,就能够冲开郁结瘀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所以用了人参、黄芪来补充正气;当归、白芍补血;白芷,有植物麝香之称,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治疗头部瘀血作痛时,因为麝香贵重,真货又比较少,常常会用白芷来替代;川芎补血行血,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最后用一点甘草来调和诸药,还能顾护脾胃。十六味流气饮是破一切积聚包块的方子,像各种结节、增生、囊肿、肌瘤等都可以用。调理气机也叫疏泄气机,肝主疏泄,就是该出的让它出,该进的让它进,该上的上,该下的下,有点像交通警察的意思。如果这个地方没人管了,交通就阻塞了,从中医讲叫气滞。所以这个方子对肝胆系统的包块效果更佳。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的气机也一样,一定要流动起来,就像天空中的流云一样,有自己的节奏。临床有载:曾治一妇女,其人全身各处肿且痛,梅核状结核数十个。每年春夏之间,其中5-7个破溃流出脓血,继则排出腐绵状之物,疮根随之脱落。来年其它处破溃之旧根脱落,新根核渐次生出。如此之病状已持续20余年,其间历经内、外科诸方治疗无效。余诊之,此病因气血之郁而生,宜用十六味流气饮。服方200余贴,次年未生新核,旧核亦渐渐消散。
十六味流气饮,出自清代医书《医宗金鉴》。
所治有以下几个特色:
肿块皮色不变,结肿作痛。(腹中积块、甲状腺肿、乳腺增生、息肉,囊肿等有此类表现)
疮疡脓肿。(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等)
遍身肿胀。(关节肿,水肿等)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为
肝气郁结,血液瘀滞,或风寒湿邪外侵,气毒湿毒,甚至还有不太为人熟悉的流注等。
比如肝气郁结,愤恚发怒,可引起肝气郁结。表现为胁痛、胸闷、脘胀等症。
血液瘀滞,有形之物阻塞络脉,以至血结不行,甚至离经叛道,为害广泛,内涉脏腑,外涉肌肤,旁及四肢,如腹中积块、甲状腺肿、乳腺增生、息肉,囊肿等。
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湿毒,既有湿也有毒。湿化热后易凝炼湿气为痰浊,包块。湿气加上毒,便是湿所生成的痰液包块已在体内积聚,不能有效排出,形成毒害。全身各部位都可能受其侵扰。如水肿等。
气毒,
气是无所不至的,气中都有了毒素,可见通行困难。更由于肺主气,呼吸系统的肺气肿等,也为气毒所致。
流注是什么呢?
流动注入,为全身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且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等。
由上粗粗一列,能看出十六味流气饮确实是一个不说包罗万病也是治几十种病的方子,涉及到与肿块肿胀作痛相关的增生,甲状腺肿,囊肿,息肉,脓肿,关节肿等多种病症。
治疗的办法,方名已说的很清楚,需流气,让气机畅通起来。
无论肝气郁结,血液瘀滞,还是风寒湿邪,气毒湿毒流注,但凡气机一畅,生机自来,邪气无处藏身。所以这个气还有正气之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邪只能逃之夭夭。
要做到流通正气,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与正气的关系不得不说。
1、肾为生气之根
肾封藏肾精,精充则气足。若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通过肺胃的运转,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故称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呼与吸,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保证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同时,肺将吸入的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生成宗气。若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另外,中医还有肝为生气之本,心为生气之海的说法。
肝藏血,主调气,肝升肺降,气机才能正常流转,若其郁滞,气机便难行。所以是生气之本。
心为君主之官,心海若蓝天,若气机紊乱不畅,便是海潮乱涌,涉生海啸之嫌。
你看,要想一身正气充盈,气机调畅,便是心肝脾肺肾都要关照,各种结节增生囊肿都要消解,需要的便是一团大气,故而十六味流气药用药16味,才显磅薄。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防风、人参、木香、黄耆、官桂、桔梗、白芷、槟榔、厚朴、乌药、甘草、紫苏叶、枳壳各9g。
各药大多在心肝脾胃肾有主战场,在其它战场也有兼顾。精英从来不是只扫门前雪,还需带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
主要活跃于肾的精英有:
官桂,补元阳,暖脾胃,治一切风气。
乌药顺气止痛,温肾散寒。
二药相配,行气散寒、温经止痛。可用于脾肾虚寒的腹痛、小腹冷痛等症。
主要活跃于脾胃的精英有:
槟榔消积降气,行水。
厚朴不仅活跃于脾胃,还活跃于肺与大肠,燥湿消痰,下气除胀。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胸胁气滞,胀满疼痛,痰饮内停均可用。
木香辛香走窜,可升可降。入脾肝胃经,脾主升,胃主降,肝主疏泄,从而调畅气机,行一切滞气并止痛。
四味均辛散苦燥降泄温通,不仅调畅气机,还可去湿毒,祛风活血化淤。
主要活跃于肺的精英有:
白芷不仅归胃、大肠经,同样还活跃于肺经。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以上均为理气药,官桂乌药槟榔厚朴枳壳沉降,白芷苏叶升散,木香上窜下行,共同让气机流动起来,在升降中冲开包块积滞。让身体倍感舒适,像被春天的和风吹。
主要活跃于肝的精英有:
当归不仅活跃于肝心经,还活跃于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川穹不仅活跃于肝胆经,还活跃于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治肌瘤腹痛,胸胁刺痛。
白芍柔肝缓脾止痛,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均可用。
肝藏血,故三味亦是补血祖方四物汤的主要成份,正是血为气之母,血足气才足。同时,川穹之用,也是紧扣方子的中心思想:流气,为血中气药,活血化瘀更胜于补血。
既攻又补,就像既花钱又挣钱,才会让粮库不空。故而人参、黄芪神助攻并补一身正气。
人参大补五脏,黄芪补气固表,两位大补气机。
而防风,解表祛风。还可搜肝之邪气,助生气之本气机流传,祛体内邪风。就像一个小区的门卫,对外阻坏人,对内护安全。
最后一味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样样行,心肺脾胃经到处当和事佬,助气机流转。
多药共用,性味偏温,正是温通气机,正气不虚,邪不可犯。最终打败各种身体多余出来的增生息肉,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肿痛。甚至顽固性皮肤病、痈疽,甚至泪囊炎,疝气,外伤后疼痛,肩周痛等。
十六味药水煎服便可,一付药可作三四次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