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笔者自拟三白益母汤治疗痤疮18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共180例,均为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康复分院的门诊患者。男86例,女94例;年龄15~35岁,平均(19.40±2.66)岁;病程1个月~6个月,平均3个月。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后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者可形成硬结性囊肿;好发于青春期的颜面部及胸背部,常伴皮脂溢出;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皮肤损害消退,症状消失。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及以上。未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皮损消退不足30%。
治疗1个月痊愈129例(71.67%),2个月痊愈44例(24.44%),无效7例(3. 89%),总有效率96.11%。
陈某,女,15岁,于2013年11月2日诊。6个月前颜面、胸背反复出现丘疹,有白色脓头,可挤出白色米粒大粉汁,病情加重1周。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刻诊颜面、胸背满布丘疹、周围色红,掉发多,头面皮肤油腻,性情急躁,每月经期1~2天,痛经,经色紫暗有血块,口干,便秘,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痤疮。辨证为肺热肝火,湿热夹瘀。方用三白益母汤加减。
痤疮的发病机理主要是青春发育期体内的雄激素水平增高和毛囊内微生物导致的炎性反应有关。中医认为主要病因是肺热、肝热、血热、湿热夹瘀等。病机是素体肺肝热盛,复因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或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湿热内生,循经上熏,壅于胸背面部。涂中华以重剂白芷配伍其它药物治疗座疮疗效甚佳。李可老中医善用制何首乌、刺蒺藜配合,以养血祛风,抗过敏,名“定风丹”。秦竹等善用益母草治疗,认为益母草有治疗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