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肝的系统联系
1、 肝藏魂
魂乃神之变,是神所派生的,它们都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心主血脉而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夜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问题。
2、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怒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由于肝主疏泄,阳气升发,为肝之用,故说肝在志为怒。
大怒势必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故又说“怒伤肝”。反之,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
3、肝主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筋膜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是说全身筋膜的弛张收缩活动与肝有关。中医学认为,人体筋膜的营养来源于肝脏。如《素问》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因此,肝的血液充盈,筋膜得养,功能才能正常,从而使筋力强健,运动有力,关节活动灵活自如。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中医学认为,爪甲是筋延续到体外的部分,故又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常反映于爪甲。肝的阴血充足,筋膜得养,则爪甲坚韧,光泽红润,富有华色。若肝血不足,爪甲失其滋养,则爪甲苍白,软薄,或枯而色夭,容易变形,脆裂。故《素问》说:“肝之合筋也,其华在爪”。在临床上即可根据爪甲色泽的荣枯等变化,来推论肝的气血盛衰。而爪甲的病变,也多从肝脏辨证论治。
4、肝开窍于目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滋养。故《素问》指出:“肝受血而能视”。由于肝与目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常常可以从眼目中反映出来。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目疾常从肝治疗。肝血不足则视物昏花,或夜盲;肝阴亏耗,则双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可见目眩;肝风内动,可见目睛斜视和目睛上吊;肝胆湿热,可出现巩膜黄染等。
目虽为肝之窍,但其它脏腑之精气盛衰亦可从目上反映出来。故《灵枢》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目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双目明亮有光,则反映脏腑精气充盛。在脏腑之中,除了肝与目有密切关系外,心和肾与目关系也很密切。例如,心火上炎可引起眼睛肿痛,肾阴虚亏可引起视力减退。
5、肝在液为泪
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见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 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6、与春气相通应
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要顺应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广庭信步,舒展形体。
春季天气转暖而风气偏胜,人体的肝气应之而旺,故素体肝气偏胜、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的人在春季易发病,可见眩晕、烦躁易怒、中风昏厥,或情志抑郁、焦虑,或两胁肋部疼痛、胃脘痞闷、嗳气泛恶、腹痛腹泻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