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老人老病用老招
>>
查看详情
腹胀一年诸药无效,仲景神方一服即知
2021-10-04 08:15:52
思之再三,连拟数方,皆不如意
作者/余国俊
诊断现场
患者,女,48岁,1992年10月20日诊。
患者1年多来肚脐两侧经常作胀,入夜加重,剧时辗转难寐;或虽倦极而昏昏似睡,亦每在凌晨2~3时许,肚脐两侧之腹壁胀急而高高膨起,因胀满难忍,患者必披衣而坐,或下床散步,且自行揉按良久,待胀满稍轻,方才渐渐入眠。
曾经做验血、B超、ⅹ片、肠镜等多项检查,均未发现病灶,经中西药治疗乏效。
刻诊:症如上述,面带戚容,略呈青黄色,口苦咽干,纳差,大便不成形、排出不畅,月经先后无定期,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不任重按。
检视历服方药,有用柴胡疏肝散、厚朴三物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疏肝行气破气者,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保和丸半补半消者,有用补中益气汤塞因塞用者,共约40余剂,终乏一效。
辨证论治
[学生甲]
本例腹胀,胀在肚脐两侧,已历1年多,诸方乏效。审证求因,腹胀,甚至腹壁高高膨起,必有滞气壅塞于内,则行气破气应为正治。但已迭用疏肝行气、消积破气无效;反其道而行之,塞因塞用亦无效,堪称顽固性腹胀。
[老师]
本例顽固性腹胀,严格地说其病名应是“瘨胀”。四诊合参,其基本病机是木土失和,即肝胆与脾胃的整体功能失调。
具体言之,第一,腹胀在肚脐两侧,其病位显然在肝经。第二,凌晨2~3时为丑时,按“子午流注”学说,丑时为肝经主令之时;腹胀特甚者,肝气最旺而乘势凌脾也。第三,面部略呈青黄色,口苦咽干,为肝气旺而胆火郁,且逆而炎上。第四,纳差,大便不成形,排出不畅,为中土因木乘而呈虚寒之象。
综合观之,属肝气旺、胆火郁、脾胃虚的综合性证候。
忽忆10年前类似治验。遂投乌梅丸改汤一试。
且按乌梅丸原方各药间之比例拟方:乌梅40g,北细辛9g,干姜15g,黄连6g,熟附片9(先煎),当归6g,焦黄柏9g,桂枝9g,红参9g,川椒6g,3剂,水煎服。
效果:当夜仅服头煎,至凌晨肚脐两侧未再胀急而高高膨起,次晨起床自觉腹胀大减。服完3剂,腹胀完全消失。随访4年未复发。
思辨解惑
[学生乙]
今老师仅出一乌梅丸原方,严格按照原方各药间的比例拟方,竟然仅服头煎即显效,连服3剂腹胀全消!难怪江尔逊老先生常说“乌梅丸常有意外之效”。但乌梅丸中并无一味行气破气之药,何以用之效若桴鼓?
[老师]
依我之见,瘨胀一证,实为寒热虚实混处。——若遵六经辨证,则涉及厥阴、少阳、太阴、阳明四经;若按脏腑辨证,则涉及肝胆脾胃四个脏腑。涉及面如此广泛的木土失调证候,泛泛行气破气,或半补半消或塞因塞用,均为不晓此中三昧!
也正因此,对于该病来说,遣选对证之方大不易!——所幸乌梅丸方大异其趣。
方中重用乌梅,取其至酸之味,至柔之性,入肝经以敛肝泻肝(肝以散为补,以敛为泻);又以川椒、细辛、干姜、熟附子、桂枝之辛温刚燥,配黄连、黄柏之苦寒,则寒热刚柔并用,泄厥阴而和少阳。复以人参、当归甘温补阳明。
合而视之,乌梅丸确实堪称从整体上综合调节木土失和证候的最佳复方,所以治疗本例顽固性腹胀,奏效快捷而出人意料。
[学生丙]
据说老师治疗脘腹胀、胁胀、小腹胀、肩背痛胀等诸多胀症,凡属于气机壅塞者,即使不用乌梅丸,亦必于当用方中,重加乌梅30-60g,屡奏捷效。用敛涩药治疗胀症,在理论上也是说不通的。
[老师]
乌梅一药现代将其归入敛涩药类,仅记载其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效,而不言其开通畅达之功。
考诸古籍,《神农本草经》谓乌梅能“下气”;《肘后方》谓乌梅可救治“心腹胀痛”;《本草纲目》引“龚氏经验方”谓乌梅治“梅核膈气”。凡此种种功效,非开通畅达气机而何?古籍上原本有此记载,而拿到临床上去验证,又果真如此,套一句文言说:“复奚疑乎!”
[学生乙]
我注意到老师说本例的病名应是“瘨胀”,不知这一冷僻病出于何书。
[老师]
出于《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原文是“厥阴气至为瘨胀”;“浊气在上,则生瘨胀”。查《辞海》解释“瘨”字:(chen嗔),胀起。即胀满而鼓起。
有人说“浊气在上则生瘨胀”好理解,而“厥阴气至为瘨胀”不好理解。其实“浊气在上”言其结果,“厥阴气至”言其原因。
具体分析:厥阴属肝,为风木之脏;厥阴肝气旺,则合少阳胆火侵凌阳明中土,致中土虚而失却升清降浊之职,浊气上逆而生瘨胀。这样理解,便将原因与结果,即病因与症状统一起来了。
[学生甲]
老师再三强调乌梅丸是从整体综合调节土木失和证候的最佳复方,这一新颖提法我是第一次听到。长期以来,在大家的印象中,乌梅丸是治疗蛔厥证的专方。而中医的蛔厥证,相似于西医的胆道蛔虫症。这就大大限制了乌梅丸这一千古名方的使用范围。
[老师]
历代不少医家把乌梅丸视作蛔厥专方,说什么乌梅丸苦酸辛同用,使“蛔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说得活灵活现,好像亲眼目睹,其实不过是假设或推测而己。
观《伤寒论》乌梅丸方证条文最后有“又主久利”四字,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据此而言曰:“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又与‘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又曰:“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止吐蛔一证耶。”
现代中医高校《伤寒论》教材亦完全采纳柯氏的卓见,还进一步指出:继柯氏之后,《医宗金鉴》、章虚谷等皆强调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是符合乌梅丸组方精神与临床实际的。
本方重用乌梅,既能滋肝,又能泄肝,酸与甘合则滋阴,酸与苦合则泄热,是乌梅丸配伍意义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辛与甘合,能够温阳;辛与苦合,又能通降,所以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
[学生乙]
把乌梅丸视作蛔厥专方确实违背了仲景本意。记得80年代初期江老曾撰文指出,后世医家对蛔厥的理解也是有违仲景本意的。
[老师]
江老提倡读仲景之书,要奉原著为圭臬,一字一句都要弄个水落石出。
观《伤寒论》厥阴病篇乌梅丸证(338条)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历代医家注解此条之蛔厥证,皆以吐蛔、腹痛伴厥逆作解,今则径谓蛔厥与西医之胆道蛔虫症相类似。
但江老治多例蛔厥,既不腹痛吐蛔,也不厥逆,却与原文对蛔厥证“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的生动描绘相符合。
如曾治某患儿,1岁半,麻疹愈后阵阵心烦。初诊为麻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剂不效,烦躁益频。每见家人进餐即索食,甫入口,烦躁大作,遍地滚爬呼叫,约1分钟许复安静如常。
江老亲见此状,恍然大悟曰:“此非蛔厥乎!”乌梅丸方证中描述蛔厥的特征为“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与此患儿的症状特征完全符合。遂投乌梅丸改汤,去方中的桂、附、姜、辛等温燥药,加川楝子、槟榔、鹤虱等驱虫药。服1剂,次日大便下如污泥,中有蛲虫无数,或死或活,从此不再烦躁矣。
江老又曾治某患儿,5岁,麻疹愈后阵阵烦躁,发作时咬人,甚至自咬手指手背,致令双手化脓感染。入院后西医诊为“麻后脑病”,予镇静剂治疗10余日无效。其烦躁亦以得食而作、须臾复止为特征,江老亦诊为蛔厥,按法用乌梅丸加减治之,果连日不断排出蛔虫数十条,烦躁亦愈。
如果江老不能熟记乌梅丸方证原文,或虽能熟记,但临证时“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如何识得蛔厥真面目?江老说他每玩味乌梅丸方证条文时,未尝不遥想仲景当年,若非亲见其症状特征,如何能描绘得如此形象生动、精细入微!
他曾指岀,古今注家对蛔厥的解释也有至理而不可偏废,但乌梅丸方证条文本为论述脏厥与蛔厥的区别,前者言“其人躁无暂安时”,后者言“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皆言烦言躁而未言疼痛与厥逆,如果我们一见“厥”字便意会为昏厥,则去道远矣。又前案系蛲虫为患,可知蛔厥之虫患,非只蛔虫之一端也。若非躬亲体察,焉能有此发现?
[学生乙]
读老师20多年前发表的运用乌梅丸的医案,发现多不用乌梅丸原方,而是用加减方。如用椒梅汤治小儿久泻伤肝阴,用连梅汤治小儿久泻伤肾阴等。
之所以如此,据说是老师早年受叶天士、吴鞠通影响很深,在用乌梅丸时,亦遵叶、吴惯例,多不用方中的桂枝、细辛、黄柏,是这样的吗?
[老师]
是的。叶天士治疗木邪犯土的疟和痢,必用乌梅丸化裁,多不用方中的桂枝、细辛、黄柏;吴鞠通则一脉相承。
我早年对此不仅盲从,而且还“小心求证”,为之找理论根据,说什么这3味药既不入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也不入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用之无所裨益。
而阅历渐多,方知理论归理论,临证时这3味药,尤其是桂枝与细辛还是不去为妥。
曾治一媪,常年腹胀、嘈杂、胃灼热,诸方少效,乃试用乌梅丸。因其热象较明显,便减去桂、附、姜、辛,服3剂效不彰;遂复入附、姜,又服2剂,效亦不佳;不得已将桂、辛一齐加入,即使用原方,1剂即奏显效。
从此使用乌梅丸,无论有无热象,均径用原方不加减。
中药归经理论认为桂枝与细辛不入肝经,临床上却未必如此。
曾治本院一媪,年近6旬,宿患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体质很差,更苦于经常小腹作胀,曾遍用消食行气、疏肝解郁、温阳补肾等方药,毫无一效,失去治疗信心。我诊其脉,弦细而紧,舌淡紫,考虑为寒滞厥阴肝经,试投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中重用桂枝30g,北细辛20g(先煎半小时),仅服2剂,小腹胀全消。至今近10年,小腹偶尔作胀时,便照服此方1~2剂即消。
可见桂枝与细辛按归经理论不入肝经,但病人服后却是归了肝经的。有一句四方语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中国人则说:“实践出真知。”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本文摘自《中医师承实录—我与先师旳临证思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余国俊,转自中医书友会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