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是一味药性和平,作用广泛,疗效显著的活血祛瘀药,在临床中多有应用。
1活血化瘀,上下虚实皆可使用
1.1治疗上部疾病:突发性耳聋,因肝肾不足,血行不畅,耳窍失聪,经中西药物治疗,久治难愈者,可用知柏地黄汤加丹参、磁石、蝉蜕、川牛膝等治疗。治疗高血压患者,可在辨证论证基础上选配丹参、磁石,效果显著。动物实验表明:丹参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作用。肺气不宣,血行不畅之咳嗽,常用丹参配杏仁、桔梗、川贝母等,活血宣肺,降气止咳。
1.2治疗下部疾病:丹参通血脉,活血通痹,苦降下行,故对下部经脉久病有较好疗效。如治下肢关节风湿痹痛,常以丹参配川续断、独活、川牛膝、桑寄生等;治下肢脉管炎常以丹参配当归、鸡血藤、玄参、生甘草、银花、桂枝、穿山甲等;月经不调、经闭或产后血瘀腹痛者丹参配当归、香附、益母草之类,皆有较好疗效。此正如《大明本草》曰:丹参“通利关脉……骨节疼痛,四肢不遂……调妇人经脉不匀”。
1.3治疗虚证:久病正虚,血运无力,久虚多瘀。丹参祛瘀生新,行而不破,前人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之说。《本草纲目》谓之“养血”。用之治疗虚证眩晕,杞菊地黄丸汤加丹参、磁石、川芎、天麻对头晕,腰脊酸软,舌暗淡,脉沉细而涩等肾虚挟瘀者有较好疗效;对血虚心悸失眠者,又常以丹参配炒枣仁、当归、生地黄、五味子等治之,此即《大明本草》所谓:“养神定志”之意。
1.4治疗实证:无论六淫七情,伤及机体,日久终可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发生气滞血瘀之证。丹参活血行瘀,化滞消积,临床用于实证治疗也多有效验。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如肝胃气滞之胃痛者,常以丹参配檀香、砂仁、郁金取效,这是气机瘀滞,血行不畅所致,故理气活血,相得益彰。以丹参、茜草根、鸡血藤、紫草、红枣为伍,治疗过敏性紫癜也有较好疗效,此即丹参能“破宿血,生新血”,使离经之血归经的功效。据报导:动物实验丹参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降低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使血浆酶原时间延长等,进一步佐证了其功效。
2益心安神定志可用于心悸失眠
3祛痰生新通经脉可用于急危重症
丹参活血化瘀,通利窍络,调和气血,故临床对急危重症合理用之,则功效倍增。如治疗中风,多辨证使用丹参,其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目前为止均未发现其毒副作用。治疗昏迷患者无论闭证、脱证常以丹参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临床应用常可使病人症状减轻或转危为安。对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常常同时运用丹参以活血化瘀而均能获效,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可抑制凝血功能和增强纤溶活力,但据中医理论“宜行血,不宜止血”和“消瘀止血”,从丹参改善微循环血流和增加毛细血管网,致使出血部位血管压力下降,可解释其止血作用。因此,活血化瘀对出血性中风有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
4清肝利胆畅郁滞可用于症瘕臌胀
症瘕积聚臌胀等证,多由肝胆湿热,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或脾虚湿阻,致肝脾失调,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久而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积于腹中形成症瘕积聚臌胀之证。而丹参归心肝经入血分,善行血中气滞,祛瘀行水,活络消肿,故临床常用。如乙型肝炎属肝肾阴虚者,以一贯煎加味配丹参;黄疸各期,辨证用药也多配丹参;臌胀水湿瘀阻者,常以丹参、柴胡、当归、鳖甲、鸡内金、大腹皮、茯苓、三棱、莪术等相伍;胆结石者常以丹参配大黄、鸡内金、柴胡、枳实、金钱草等。丹参在临床上对改善肝功、软化肝脾、缩小肿块、化瘀排石等皆疗效可靠,而丹参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降低SGPT,保护受损的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抗纤维化等作用。此即《本经》所谓:丹参祛“寒热积聚,破症除瘕”。
5化瘀利湿可用于水肿
6凉血解毒消肿可用于痈毒疮疥
综上所述,丹参性寒味苦,具有活血祛瘀,活络通痹,推陈生新,行而不破,达脏腑百骸,安神除烦,解毒凉血,消肿止痛,排脓生肌,且治痈疮等功效,应用广泛,临床辨证用药,妙用丹参,可获得较好疗效。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