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老人老病用老招
>>
查看详情
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中)医案举例
2022-01-08 12:52:09
小柴胡汤乃“少阳枢机之剂”,后世医家多有论述。然医书之浩瀚,则泛览尤难,今虽难能尽洞古人立方本意,然惟求本方证之触类引申。
故于经典之外,裒合诸家,汇集众说,附以笔者经年之验案而述之。个别验案,为家父吉忱公、业师牟永昌公之治验。
四、医案举例
1.感冒案
案例1黄某,女,32岁。1988年12月初诊。
发热发冷1周,伴头痛、微咳,冷热发作时则体痛,服“速效感冒胶囊、扑热息痛、复方新诺明”,病情仍不见好转,惟服药汗出后可缓解一时,但仍复作如初,故来求治。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证属邪在少阳,治以和解为主。
处方:柴胡20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5g,金银花30g,大青叶30g,甘草10g,姜枣各10g。水煎服,5剂后证解病愈。
案例2赵某,女,15岁,学生。1986年1月初诊。
发冷发热、头晕头痛10余天。10余天前,患者感受风寒后出现发冷发热、冷热交替之候,汗后可缓解,头痛头晕,且伴有口干咽燥、纳呆恶心、全身乏力之证。曾给予10%葡萄糖100mL,青霉素钠400万单位,混合静滴,每日2次;服大青叶合剂4mL,每日2次;速效感冒胶囊2粒,每日2次。病情不见好转,故求治中医。查脉细数,舌红,苔薄黄。
证属邪郁少阳,留连肌腠,治以和解为主。
处方:柴胡18g,黄芩12g,姜半夏10g,党参15g,草果10g,大青叶15g,贯众15g,姜枣各10g。5剂而病愈。
2.发热案
案例1刘某,女,43岁,干部。1989年1月入院。
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高热寒战,每日上午发作,伴头痛身痛、纳差恶心、头晕乏力,查血、B超、胸透、疟原虫等均未见异常,体温39.8℃,以“发热待诊”收内科病房。入院后,予激素、抗生素及其他对症处理。1周后,病情缓解,但停药后诸症又同前,体温持续在38.5℃~39.7℃。遂请中医科会诊。查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属表里不和、邪郁不解,治以和解少阳为主。
处方:柴胡30g,黄芩12g,半夏10g,红参6g,紫苏12g,羌活12g,荆芥12g,石膏30g,甘草10g,姜枣各10g。水煎服。
服药4剂后,诸症大减,体温下降至38℃以下。改柴胡为18g,继服4剂,体温降至37.5℃以下。易人参为党参12g,再进4剂,病情豁然,守方再进3剂,痊愈出院。
案例2张某,女,54岁,干部。1979年3月初诊。
低热1年。1年前,情志不适后渐感低热,每日上午7时许始发。发热前,心烦、胸胁满闷,多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体温37℃~37.7℃,发热持续约1小时后,汗出而解。在内科曾应用过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病情反剧,后又在妇科以“更年期综合征”服“更年康”等药亦无效果。故来中医科就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
证属正气不足,相火妄动,邪郁少阳,枢机不利。
治以和解少阳为主,佐以养阴清热。
处方: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5g,薄荷10g,百合10g,云苓12g,青皮12g,牡丹皮12g,甘草6g,姜枣各10g。水煎服。服药5剂,诸症豁然,然时有低热。上方加白薇12g,服药40剂,诸症皆除。
3.疟疾案
倪某,女,25岁。1967年7月29日初诊。
两周前,突然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伴全身疲惫,肢节疼烦,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热退则身凉。多发生在午后,间日复作。采血检查,发现疟原虫,予以口服“奎宁”,病势减,然仍间作寒热,请业师牟永昌公会诊。患者神志憔悴,面带倦容,舌苔黄腻,脉弦数。
证属疟邪侵入,伏于半表半里,正邪相搏而致疟证。
治宜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予以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20g,黄芩12g,红参10g,姜半夏6g,常山10g,青蒿15g,乌梅10g,知母10g,炙甘草6g,姜枣各10g。水煎去渣再煎,温服。5剂后,诸症悉除。
患者栖霞人,因值盛夏,山野多黄花蒿、牡荆枝条,故嘱家人采鲜黄花蒿全草、牡荆枝叶各60g,烧水熏洗双足,取其有截疟除邪之功而予后。于8月13日复查血,未找到疟原虫。
4.胸膜炎案
汪某,女,31岁。1989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一周前突然发热恶寒,伴左侧胸胁痛,并放射到颈肩部,随呼吸、咳嗽而剧。X线透视诊为左侧渗出性胸膜炎。因西医无良好方法,故邀中医诊治。查舌苔黄,脉弦。考其证候,具寒热往来之特殊热型证,且伴口苦咽干、心烦恶心。
证属枢机不利,气化失司,而成悬饮。
故予以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姜半夏10g,白参10g,玄参12g,赤灵芝12g,茯苓15g,桂枝12g,牡丹皮10g,地骨皮10g,炙百部12g,炙紫菀10g,炙甘草10g,丝瓜络10g,橘络10g,姜枣各10g。5剂,水煎去渣再煎,温服。药后诸症豁然,胁肋微有不适。
上方加黄芪20g,知母10g,白薇12g,续服5剂。一周后,患者欣然就诊,告云诸症悉除。予以每日黄芪15g,赤灵芝10g,生薏苡仁15g,桑白皮10g,桔梗10g,炙甘草10g,煎服以予后。一月后,X线胸透,示一切正常。
5.咳嗽案
孙某,男,57岁。1970年10月18日初诊。
自幼患咳疾,多值深秋辄发。今年入秋即咳,予以消炎止咳药罔效,故转中医诊治。患者咳嗽逆气,伴胸胁苦满,肢体沉重,目赤头痛,口苦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时值庚戌年深秋,五之气时,阳明燥金,少阴君火加临,天时,湿热交蒸,客行主令,民病肺气壅,故咳剧。又因庚戌年金运太过之年,肺金克木,致木郁极而发,故胸胁痛,膈咽不通,咳逆。
证属肝火郁结,上逆侮肺作咳。
故予小柴胡汤合黛蛤散服之。
处方: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6g,党参10g,橘红10g,桔梗10g,青黛6g,煅蛤壳10g,牡丹皮10g,栀子10g,竹茹12g,沙参12g,丝瓜络6g,橘络6g,川贝6g,天花粉10g,炙甘草6g,姜枣各10g。上方用药5剂,咳嗽、胸胁痛等症豁然。予以上方加炙紫菀10g继服。又服药一周,诸症悉除。
予银杏川贝梨膏以润肺止咳而善后。并嘱每年入秋,新梨上市即熬此膏方(茌梨10斤,白萝卜3斤,切丝煮汁浓缩,入川贝、白果仁、沙参末各60g成膏。每日3次,每次20mL)。10年后其介绍咳喘病人来院诊治,并欣然告知:每年秋冬服此膏方,再未发咳疾。
6.痞满证案
闫某,女,46岁。1986年10月3日初诊。
恶心呕吐,吐物味酸苦带涎,伴脘痞胁胀,纳食呆滞,神疲肢倦,头晕不寐,口苦咽干,舌淡苔白薄,右关脉弱,左关脉弦。B超示胆壁毛糙,X线钡餐示浅表性胃炎。
证属枢机不利、开合失司、痰气交阻、胆火被郁之证。
治宜调达枢机,和解少阳,健脾和胃,豁痰消郁。
故予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处方:柴胡12g,黄芩6g,党参12g,姜半夏6g,陈皮10g,厚朴10g,白及6g,枳壳10g,炒白术12g,郁金10g,炙甘草6g,姜枣各10g。水煎服。服5剂,诸症豁然。唯仍有恶心感,予以原方加竹茹12g,茯苓12g,苏梗10g。继服10剂,诸症悉除。予以香砂养胃丸予后。
7.热入血室案
衣某,女,39岁。1976年8月20日初诊。
诉夏季农作,适经期冒雨,遂经行停止。翌日发寒热,家人以感冒汗之。白天尚可,但感胸胁苦满,口苦微干。入夜复作寒热往来,神昏谵语,历时月余未解。查舌红,苔白,脉弦细。查血常规无异常。
证属热入血室,故症如疟状,发作有时,遂与小柴胡汤去半夏,入牡丹皮、鳖甲、生地、栀子、桃仁等药。以外解表邪,内泄里热,凉血活血。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红参6g,牡丹皮12g,炙鳖甲10g,生地15g,焦栀子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炙甘草6g,姜枣各10g。水煎服。日1剂,两次分服。6剂而愈。
8.妊娠恶阻案
案例1
王某,女,26岁,农民。1990年5月初诊。
停经50天,伴恶心剧吐约10天。患者既往月经正常,此次约50天未至,于大约10天前,晨起感恶心,进食后即刻呕吐,此后,进食则吐,严重时,呕吐物带有鲜血。来诊时,病人呈痛苦容貌,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数,查妊娠试验(+)。诊断:早孕,妊娠恶阻。
证属素体肝肾不足,妊娠而阴血趋下养胎,阳气浮越于上,冲脉之气夹胃气上逆。治宜调达枢机、和胃降冲之法。予以小柴胡汤加竹茹、寄生。
处方: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2g,竹茹15g,寄生10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服药3剂后,呕吐大减,可进少量饮食。又加砂仁10g,服4剂后,呕吐止,惟感恶心,此乃正常生理现象,不需再服他药,以苏梗6g、寄生6g、山楂6g,代茶饮之。
案例2
林某,女,36岁,农民。1991年3月初诊。妊娠70天,剧吐1月余。患者自妊娠40余天后,即开始呕吐,进饮食皆不纳,曾在本地医院输液治疗,可缓解,但稍缓即又复作如前,故来求治,在急诊科以“妊娠剧吐并酮酸中毒”给予液体及小苏打治疗,病情再次缓解,停药2天后,症又发,故求中医药治疗。
据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意,拟小柴胡汤加味,以和胃降逆法治之。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竹茹15g,砂仁10g,旋覆花15g,黄连10g,苏梗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10余剂后,诸症悉除。
9.眩晕(梅尼埃综合征)案
张某,女,42岁。1991年8月初诊。眩晕,如坐舟车2天。2天前,突感头晕、目眩,当即摔倒在床,不敢视物,闭目紧伏于床,且伴恶心呕吐,吐物酸苦。来诊时,脉弦细,舌红苔白。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肝风痰浊上扰清窍。
治宜和解少阳,豁痰开窍,息风潜镇。
处方: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2g,党参12g,甘草10g,钩藤15g,天麻10g,龙骨、牡蛎各30g,竹茹15g,泽泻12g,桑仁20g,姜枣各10g。水煎服。5剂后诸症悉除。
10.流行性腮腺炎并睾丸炎案
生某,男,36岁,工人。1978年12月初诊。两侧耳后下方疼痛1周。1周前,患者夜晚入睡时,始感耳后下方疼痛,次日晨起即见隆起,进食时酸胀感,且又感左侧疼痛,夜间即感发冷发热,在厂卫生室诊为“流行性腮腺炎”,给予青、链霉素肌注,且给解热镇痛药口服。病情无好转,双侧腮部红肿高突,继而患者又感双侧睾丸疼痛,轻度红肿,急来求诊。追其病史,无腮腺炎病史,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并睾丸炎”。
证属瘟毒结于少阳而传入厥阴。
治宜和解少阳,清泻厥阴邪毒。
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5g,龙胆草12g,栀子10g,车前子12g,泽泻12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夏枯草12g,荔枝核12g,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服6剂后,双侧腮肿消失如常,惟睾丸挤按时仍疼痛,质稍硬,上方加炮山甲6g(研冲)。5剂后,诸症豁然。
11.鼻窦炎案
王某,男,18岁,学生。1991年3月初诊。头痛胀重、鼻流浊涕约1年。1年前,患者因“感冒”而头痛,流浊涕、鼻塞,当时未在意,后感头痛加重,且胀闷困重,鼻流浊涕,服“复方新诺明、鼻炎丸、藿胆丸”等药,病情未见好转,且夜间失眠多梦,白昼多寐易困,上课稍用脑即头痛思睡,每遇感冒后,即流浊涕,头痛加重,口苦咽干,拍X片示“双额窦炎”,脉弦数,舌红,苔黄腻。
证属少阳郁热、上移于脑,治以和解少阳、清热化痰之法。
处方:柴胡20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2g,龙胆草12g,桔梗12g,夏枯草12g,天竺黄10g,胆南星10g,竹茹12g,苍耳子10g,辛夷花10g,甘草10g,姜枣各10g。水煎服。5剂后症减。15剂后涕量大减,色白。30剂后诸症消失。
为巩固疗效,调方如下: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5g,苍耳子12g,辛夷12g,甘草10g,姜枣各10g。水煎服。服药10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12.病毒性角膜炎案
李某,女,25岁,农民。1989年3月初诊。双目红赤、视物模糊1周。1周前,因生气上火后,即感双目视物稍感模糊,即以手揉之,愈揉愈甚,且渐现红赤,遂来本院眼科就诊,诊为“病毒性角膜炎”,给予抗生素、激素局部应用,病情未见好转,且渐加重,视物极为模糊,来求中医治疗。来诊时,口苦咽干,目赤多眵,查舌红,苔黄,脉弦细。
证属肝胆郁热,上熏目窍。
治宜清解肝胆火热为主。
处方:柴胡20g,黄芩12g,黄连6g,党参12g,青葙子12g,夏枯草15g,石决明15g,大青叶15g,板蓝根15g,贯众15g,沙苑子12g,车前子12g(包),茺蔚子12g,野菊花15g,甘草10g。水煎服。5剂后,病情好转,服药12剂,病臻痊愈。
13.脑积水案
许某,男,12天。1983年2月初诊。其母代述,自出生后即发现其头大,颅缝宽可容指,近3~4天病情加重,伴身热惊厥。且双目呈落日状,头颅按之如乒乓球之感,颅骨浮动,颅缝宽大,前后囟门皆宽大,诊断为“脑积水”。
证属胎禀不足,复感热病。
予以调达气机,清泻痰火。
处方:柴胡3g,黄芩3g,半夏1.5g,红参2g,胆南星3g,竹茹6g,甘草3g,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取渣于前后囟门热熨。并于囟门处外敷加味封囟散。上方服6剂后,颅缝渐小,目睛渐复,身热悉除。15剂后,诸症悉除。并予补肾地黄丸善后。随访一年,一切正常。
14.痹证案
案例1
姜某,女,28岁,教师。1990年8月初诊。全身肌肉关节疼痛1月余。1月前,因途中遇雨而跑步回家,归时已汗雨难分,遂又冷浴,后即感全身疼痛,且低热不扬,体温37℃~37.5℃,口苦咽干,胸胁闷而不舒,全身沉重乏力,纳差恶心,查血常规正常,血沉37mm/h,抗“O”正常,下肢小腿部有数个红色硬结(风湿结节),舌红苔黄略腻,脉沉弦细。
证属湿热留恋气分,气机遏制。
治宜清解气分湿热。
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5g,草果12g,薏苡仁30g,苍术12g,厚朴12g,白扁豆20g,藿香12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10剂后疼痛大减,血沉恢复正常,风湿结节消失。再服5剂,诸症悉除。迭进3剂,以善其后。
案例2
牟某,男,40岁,农民。1965年9月初诊。全身关节疼痛3年,加重3月。3年前,患者始感全身关节疼痛,曾服“阿司匹林、保泰松”等,病情时好时坏。近3月,病情加重,夜间疼痛辗转难眠,求治。舌暗苔白,脉沉弦紧。
证属寒湿凝滞关节、营卫失和、气血亏虚之证。
治宜和营卫、调气血、温经散寒之法。
给予独活寄生汤10余剂,水煎服。病情略见好转,再服5剂,病情亦无大的好转。
盖因独活寄生汤,驱邪外出,而邪郁于半表半里,治当调达气机,实腠理,通三焦,遂给予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5g,麻黄10g,桂枝12g,白芍12g,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5枚。服药4剂,病情大有好转,后再进独活寄生汤10剂,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服十全大补丸、小活络丹半月,基本痊愈。此乃在痹证正治之法过程中,插几剂小柴胡汤之妙用。
15.慢性肝炎案
张某,男性,52岁,教师。1977年9月6日初诊。36年前,曾患黄疸病,经治1月痊愈。15年后,又因肺结核手术输血时染血清性肝炎,治疗后,身体尚好,仍参加工作。1973年因高热服过抗生素,后发现肝脏明显增大,经入院治疗,转氨酶下降而出院。1977年再度恶化,肝组织活检确诊为“肝硬化”。症见胸部苦闷,剑突下疼痛,失眠,面色黧黑,肝大胁下2横指以上,质硬,矢气多,腹胀满并有中度腹水,舌暗红,白薄苔,脉弦细。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肝阴不足,肝络瘀阻。
治宜调达气机、滋阴柔肝之剂。
予小柴胡汤合分消汤加减。服10剂后,腹胀减轻,矢气减少。1月后诸症减轻,肝功正常范围。继服上药数月,主症渐消失,体质渐恢复。半年后复诊,肝功正常,面如常人,腹部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工作。追访4月未再复发。
(分消汤:枳壳、桑白皮、桔梗、赤茯苓、厚朴、青皮、姜半夏、泽泻、木通、槟榔、麦芽、仙茅、黄连、川芎。)
16.三叉神经痛案
于某,女,40岁,工人。1990年12月初诊。右侧面颊部及齿痛1年余。去年9月,患者情绪紧张后感牙齿灼热疼痛,不敢咀嚼,当时未在意,继而右侧面部疼痛,夜间痛著,呈烧灼、刀割样痛,在本院口腔科诊为“三叉神经痛”,住院治疗1月余,病情无好转,医生决定手术治疗,因病人拒绝手术,而出院求中医治疗。查:口苦咽干,头痛目眩,舌红,苔薄黄,脉细弦。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肝胆之火上郁,络脉痹阻。
予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2g,桃仁12g,红花12g,白附子10g,黄荆子12g,川芎15g,细辛6g,老鹳草12g,白芍24g,甘草10g。水煎服。5剂后疼痛大减,但夜间仍疼痛,上方加龙骨、牡蛎各15g,10剂后疼痛基本消失。因病人厌倦服中药而停服,1月余诸症又复作,但程度较轻,守上方再服20剂,诸症消失,至今未再发。
17.癫痫案
赵某,男,23岁,农民。1991年6月初诊。发作性四肢抽搐、双目上翻、口吐白沫1个月,每日发作3~4次,伴头晕、目眩、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舌红,苔白腻,脉弦。
证属枢机不利,气化失司,痰浊上扰清窍。
予以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0g,党参15g,竹茹15g,天竺黄12g,胆南星12g,龙骨12g,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水煎服。5剂后,每日发作2~3次,且时间较短。
再服5剂,每日仅发作1次。服药20剂后,病情基本稳定,仅有时头目眩晕、手足麻木,瞬间即逝,上方加龟板、鳖甲各6g,服药10剂后,诸症悉除,至今未发。
18.肝癌案
案例1
阎某,男,42岁,农民。1990年3月初诊。腹胀、乏力、下肢浮肿1月余。患者1月来感腹胀剧烈,不能纳食,稍进饮食则胀甚,并感乏力,不能户外活动,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且常鼻衄、齿衄,大便稀溏,小便黄赤。检查:面部及颈、胸部有多个蜘蛛痣,肝病容及肝掌。唇红绛,舌红绛无苔,脉弦细数。查:锌浊度20U,复方碘试验(+++),黄疸指数16U,碱性磷酸酶18U/L,HBsAg1∶516。
B超示:①肝硬化(肝大,回声不均质,门静脉宽1.8cm,脾厚6.4cm);②继发性肝癌(肝右叶可见一3.4cm×4.6cm光团)。
证属肝胆气郁,日久化热,暗耗肝阴,正虚邪瘀。
治宜枢转气机,扶正散瘀。
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太子参15g,龟板15g,鳖甲15g,三七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水蛭10g,黄芪15g,厚朴15g,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
服上方10剂后,腹胀减轻,鼻衄、齿衄好转,可进少量饮食。服药20剂后,行B超复查:肝右叶包块缩小(0.9cm×0.9cm),门静脉缩至1.6cm,脾厚减至5.6cm。
续服药50剂,再行B超检查:肝右叶包块消失,门静脉及脾恢复正常。但病人仍感腹胀,便溏,纳差,上方加砂仁12g,云苓15g,白术15g,去水蛭10g。再服20剂,病情基本稳定,惟有时仍感腹部胀闷,便时稀。
查:锌浊度15U,复方碘试验(+),HBsAg仍1∶156,其余正常。B超示:肝大,光点粗,回声仍有不均质。病人感觉良好,可参加一般农业劳动。随访至今,无复发。
案例2
姜某,女,42岁,农民。1991年7月初诊。右胁下痛、痞硬有肿块1个月。近1个月来,患者经常感右侧胁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并向后背部放射,痛剧时,可致右胁下肿物隆起。近几日疼痛加重,肿块固定不消,且不能进食,进食后痛重。故来求诊。
B超示:肝右叶巨块型肿物(9.6cm×11.6cm),脾大(厚6.9cm)。追其病史,其人性格倔强,极易激动,20年前曾患肝炎。但查肝功正常,HBsAg1∶516,甲胎蛋白(-)。查舌暗少苔,脉沉弦而细。
证属气滞血瘀,正虚邪结。
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太子参15g,桂枝15g,茯苓15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七叶一枝花30g,赤灵芝15g,槐耳10g。水煎服。30剂后复行B超,肿物消失,但肝实质回声不均,建议治疗后短期复查。
1月后再行复查,仍未见到肿物,但患者仍时感右侧胁部胀闷有疼痛。病情稳定至半年,再行B超,仍未见肿物,但此时患者咳嗽、吐血,考虑是否有转移情况,予胸片检查,示:双肺转移癌。因其家属拒绝再次治疗,故给予止咳平喘等对症处理,此后约50天,再度复查B超,右叶巨块型肿物再度出现。1991年12月病人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