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老人老病用老招
>>
查看详情
毛德西讲厉害的方剂:杂病三味方选录
2022-01-08 12:52:09
摘要: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
在选方用药方面,其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三味方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证加减,疗效显著。今将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疝气化瘀汤
大黄6克(后下)、炮附子6克、川楝子10克
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相成之配伍;又参考《罗止园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我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大黄与附子的用量,要以大便状态不同而异,便秘者大黄量要大于附子,而大便稀薄者附子量要大于大黄。对于顽固性的少腹坠痛、胀痛、痞满不舒等,用了大黄与附子这对药,其效果就不同一般。
2.封髓丹
砂仁6克(后下)、黄柏8克、甘草10克
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出自《医宗金鉴》,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我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原,于平淡中取效。若是气阴两虚的,可以加入天冬、生地黄、太子参,名“三才封髓丹”,亦可用于咽部充血、有脓点者。
3.清热止汗散
浮小麦30克、霜桑叶30克、地骨皮15克
对于汗证,不论是气虚自汗,还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三味用量可以大一些,均可用到30克。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有一首歌诀是这样说的:产后大汗如水泼,重用附子八钱多,黄芪白芍亦需用,麻黄用根一大握。
4.退热散
青蒿15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
此三味是我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为青蒿鳖甲汤之主药;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三味合用,以治低热绵绵、夜热早凉、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征。此三味比较苦,小儿服用,量不要大: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与升降散合而治之。
5.温阳化饮汤
桂枝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
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桂枝配茯苓,是经方温阳化饮的主要药对,他如五苓散、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苓桂枣甘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等,均为桂枝与茯苓配伍之佳方;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我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凡舌苔白润,口不渴或渴而不饮者,用此来温化三焦水湿,具有特殊功效。
6.通络散结散
橘核仁10克、橘叶10克、橘络10克
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橘核仁理气、散结、止痛作用突出;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本草纲目拾遗》)为长,适用于乳房结块及其络脉瘀阻;橘络作用缓和,善于疏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7.除风止痒剂
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徐长卿10克
我常将此三味用于皮肤瘙痒症。白鲜皮为清热燥湿止痒剂,地肤子为祛风除湿止痒剂,徐长卿为祛风脱敏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三味协同,为治疗皮肤痘疹瘙痒之常用方。但在应用时,应在辨别证候性质的基础上,针对体质的偏颇选用方药,然后加入除风止痒剂三味,其效更为显著。有人认为白鲜皮有类激素的作用,起效比较快,止痒效果非常明显。
8.补肾通络饮
熟地黄15~30克、生麻黄5克、白芥子10克
此三味为阳和汤的主药。熟地黄补肾增髓,生麻黄与白芥子为辛温通络药,特别是搜细络之风痰,是其他药难于比拟的。我用此三味治疗下肢寒滞细络,肾髓不充,如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风湿病、足跟痛等。以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症者,熟地黄用量可达30克,白芥子用量10~15克,生麻黄用量5克为宜。熟地黄有腻胃之嫌,一般加用砂仁或陈皮以佐之,可使熟地黄容易消化与吸收。
9.三藤汤
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各15克
此三味皆可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善通一身之经络,络石藤善通一身之筋脉,海风藤善祛一身之风湿,三味合力,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除郁胀之效。三藤汤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腰膝酸软,关节肿胀,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若加入秦艽、威灵仙二味,其止痛效果可能更快一些。三味还可煎煮外洗。
10.化瘀降脂饮
绞股蓝15克、银杏叶10克、生山楂30克
绞股蓝在民间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炎,治疗痈疽肿毒,肺痨咳血等,而近年来发现其有降脂、降压、调节心律、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银杏叶亦有降脂、降压作用;生山楂活血降脂功效明显。三味合用,沸水冲泡,频频饮用,有降脂、降压、化瘀之功,为民间常用验方。如果大便干结者,则不宜用生山楂。
11.麦枣珍珠散
大枣10枚(擘)、小麦30克、珍珠母30克(先煎)
此方取自经方“甘麦大枣汤”,以珍珠母代甘草,以增强镇静安神的功效。用于抑郁症、失眠及心悸等。大枣与小麦甘平,养心安神,但取效较慢,珍珠母对于心神不宁、惊悸不安者,具有平肝镇静的作用,起效较快。如果说大枣、小麦以“养心”为主,那么珍珠母就是以“镇静”为主,两相配合,安神尤良。
12.消瘰丸
大贝母10克、玄参10克、生牡蛎30克
此三味为清代程钟龄之消瘰丸,原方用于瘰疬:“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胜数。”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效。我用其义,扩大用于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皮下囊肿、脂肪肝等。常加入夏枯草清热散结,天冬滋阴软坚,生麦芽疏肝散结。凡痰浊内结、局部有病理产物可及者,均可考虑用此方加减治之。
13.泌尿三味饮
桉树叶10克、瞿麦15克、半枝莲10克
此方是我学习麻瑞亭先生经验方得来,麻先生发现桉树叶对于泌尿系感染有特殊效果,云“桉树叶有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功效”,我配以瞿麦、半枝莲清热散结,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远比导赤散等方效果好。老中医的经验贵似金,不可轻易带过。近年来我以此三味作为主药,随证加减,治疗近百例泌尿系感染者,其疗效要比导赤散、八正散等传统方药好得多。
14.美容三味酒
玫瑰花15克、灵芝15克、岷当归15克
此三味为我常用的美容三味酒,常用量为玫瑰花15克、灵芝15克、岷当归15克,或加入丹参15克、茯苓25克。取黄酒500毫升,浸泡15天为宜。每日50毫升,加热饮用。有润肤活血、淡化褐斑的作用。用于多例面色黄褐者,一般在一月左右见效。用红葡萄酒浸泡亦可,但不宜用白酒浸泡。若加入适量生姜(带皮)浸泡,效果更佳。
15.胎盘贝龙粉
紫河车(胎盘)30克、贝母10克、地龙15克
此三味为我治疗哮喘的经验方。紫河车30克、贝母30克、地龙15克。共研细末,每取3克,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痰热者,用浙贝母;痰湿者,用川贝母。痰盛者,可与鲜竹沥液同时服用。但有对地龙过敏者,请注意观察。此方为30年前的经验方,今录于此,供同仁参考。
16.三味升压汤
柴胡6克、升麻6克、枳实10克
此三味为升发阳气之主药。李东垣为补土派,其中升阳法为其主要治法,而升阳之药,以柴胡、升麻为代表,升举阳气,举陷中气;枳实为宽中下气之药,“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有人问,既然是升阳法,为什么要用“下气”之枳实呢?从辨证角度看,只有浊气下降,清气才能升举,如果浊气不除,正气何能复位!这也就是有些人不明白枳实能升压的缘故。在用量上,柴胡、升麻宜小剂量,枳实剂量应大于升、柴。
17.三白解语散
白附子6克、白芥子10克、白僵蚕10克
古代医家治疗中风之语言謇涩常取此三味,用以祛风邪、解痰郁、通络脉。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的神仙解语汤中,就有白附子与白芥子。白附子祛风通络;白芥子祛痰通络;白僵蚕散结通络,且三味均可通达细络,不但可以缓解语言謇涩,还可以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头风痛、牙痛等。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防过量伤气耗阴。
18.桃红甘草饮
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
此三味是我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方药,取自王清任会厌逐瘀汤方义。以活血化瘀、清热利咽为组方之旨。慢性咽炎之“瘀”,不是一般清热解毒所能为,对于常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的慢性咽炎者,可加入麦冬、天冬、桔梗、射干等,或加牛膝、肉桂引火归原,其效更佳。凡用清热解毒治疗者,往往不能奏效,而加上活血化瘀药物后,疗效非清解药所能比。
19.椒目瓜芥散
川花椒5克、瓜蒌皮15克、白芥子15克
此方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痰液白黏稀薄不成块,伴有胸痛者。此三味取之于“椒目瓜蒌汤”,出自清代费伯雄《医醇剩义》,费氏认为:“胁乃肝胆之位,水气在胁,则肝气拂逆,而肺金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咳而引痛也。”川花椒辛温通络逐痰;瓜蒌皮宽胸利气,研究认为,瓜蒌皮还有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白芥子利皮里膜外之水。三味合力,可以入于细络利气搜痰,非一般化痰药可比。
20.清头散
夏枯草15克、谷精草15克、川芎10克
此三味以清头目,散结止痛为主功。夏枯草以清肝火、散郁结为主,是治疗头痛目赤之要药;谷精草“谷田余气所生”,以疏散头部风热,通痹止痛见长;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要药。
三味配伍,具有清头目、散郁结、除风热之功效,常用于肝经风热之头痛、目赤肿痛,起效较快。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