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膜性肾炎秘方
【处方名称】膜肾方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活血化湿。主治膜性肾炎。
【处方组成】党参15克、益母草12克、苡仁15克、黄芪l克、当归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狼疮性肾炎见有阴虚内热症,去黄芪,加生地、女贞子、首乌、黄精、龟版、白花蛇舌草;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性肾炎酌加连翘、田基黄、板蓝根、鸡骨草等;初期暂去党参、黄芪;遇外感当先疏风解表。
【疗程疗效】治疗15例, 24小时后尿蛋白定量下降。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6例狼疮性肾炎,治疗后C3明显提高,也显示了显著差异(P<0.01)。14例膜性肾炎水肿,治疗后水肿大多消退,其中9例就诊时已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激素量由平均30毫克/日减少到10.66毫克/日。
【处方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陈以平等
【处方备注】肾炎的发展与免疫平衡失调有关,而健脾益气的药物大多有免疫促进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且可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蛋白合成,提高血浆蛋白。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及高凝状态,减轻血小板聚集,有助于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及病变组织的修复。动物实验证实,益气活血,化瘀化湿中药对养性肾炎模型具有肯定疗效
《黄帝内经》指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即若出现口苦则意味着可能有内在的毛病。
以口苦为主的状况有以下几种:
口中苦味甚为明显,身体感到疲劳,口不渴,舌质红,舌苔黄而厚腻,脉有力或偏快。
【处方】:柴胡10克,龙胆草15克,藿香8克(后下),白蔻仁6克(后下),石菖蒲10克,鸡骨草15克,茵陈20克,萆薢12克,生薏苡仁20克,甘草6克。
【用法】加水煎成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凡注明后下的药,待其它药将煎好时再放入,一般再煎5~10分钟即可。)
【随症加减】
1、除口苦明显外又感到胃脘部胀痛、嗳气、食欲不振,舌红苔黄厚者,可于上方中去石菖蒲、茵陈、萆薢、生薏苡仁,加蒲公英15克,佛手10克,砂仁6克(后下)。
2、如伴少许流涕、喷嚏或头痛等感冒症状者,在上方中去萆薢、茵陈,加荆芥10克,蔓荆子6克,防风8克。
3、口苦而兼全身倦怠,关节肌肉酸痛,舌苔甚为黄腻而湿润者,上方去茵陈、石菖蒲,加羌活、独活各6克,黄柏8克,苍术10克。煎服法同上方。
4、如口苦甚伴大便稀烂,腹部隐隐作痛,大便里急后重者,上方去茵陈、萆薢、生薏苡仁,加炒土金银花15克,广木香8克(后下),胡黄连6克。煎服法同上方。
5、一慢性胆囊炎患者,经治疗已好转,但近日因多吃了油腻煎炸食物,又出现口苦,右上腹隐隐作闷痛,舌红苔黄,脉弦(把脉时,指下有按琴弦之感者称弦脉。-编者注)略快,尿黄,这种情况提示胆囊炎有发作之象,可急用:
柴胡10克,枳壳12克,青皮8克,鸡骨草30克,延胡10克,炒山栀子6克,蒲公英20克,龙胆草6克,广木香8克(后下)。煎服法同上。如曾饮酒者,加葛花15克,枳栀子20克;曾食大量糯米或麦食者,加麦芽、谷芽各20克
【主治】:生殖器疱疹(热毒蕴结型)。症见:阴部出现群集小水疱,基底周边潮红,或糜烂、灼热痒痛,口苦纳呆,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方药】:蒲公英30g,野菊花30g,大青叶30g,紫花地丁15g,蚤休15g,天花粉15g,赤芍9g,虎杖15g。
【用法】:水煎服,每天2次,每日1剂。服药2周后上方加入生黄芪30g。用每剂清热解毒汤第三煎熏洗患部,每日2次。外用化毒散软膏涂患部。
【加减】:湿热重者加龙胆草15g、栀子10g、木通10g;热重者加鱼腥草10g、半枝莲10g、灯心草5g。
【编按】:中医药治疗本症有一定的优势,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中药有增强体内血清各解索浓度、促进抗体生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消除炎症、改善炎症部位毛细管通透性,抑制体液渗出和修复损害的组织器官等多种功能,其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前景十分广阔。
老中医治脂肪肝验方--消脂利肝丸
【药方】:柴胡30g,生白芍60g,广郁金100g,莪术60g,鸡内金60g,生山楂100g,丹参60g,熟军60g,炒枳壳60g,泽泻60g,炒白术60g,茯苓60g。
【功效】疏肝软坚,健脾消积,行气散瘀。
【主治】脂肪肝,属脾失健运,湿阻血瘀者。症见脘腹闷满,胁肋胀痛,时痛时止,头晕呕吐,大便溏薄或干结,脉弦滑。B超检査示肝脏肿大,近场密度增强,远场密度衰减,血管纹理不清晰。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以夏枯草100g,荷叶100g,煎汤代水,泛丸如绿豆大,每服5g,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