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名老中医门纯德1917-1984。学验俱富,善用经方,尤以治疗脉管炎享誉一方。而先生独特的联合组方用药经验,却鲜有研究探讨者,成为绝响,未能推广流传、发扬光大。近读门纯德先生著作,感觉此文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读之令人备感亲切且较实用,遂稍作整理,以为学习之资且可为随时之采择矣。门纯德说在治疗时,要尽量“方精药简”,避免“大杂烩”。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这样既能有效地治病,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下面就举一些门纯德用小方的体会。
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曾治一位60岁男性患者,在某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但门纯德通过检查,认为他并不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伯尔格氏试验(-)。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就开了2服乌头煎:川乌9g,蜂蜜15g,嘱如1服后,如病症解除,则第2服就不用服了。结果头1服后症状大减,2服后就痊愈了。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如治患者王某,男,19岁,平素1日3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被送入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当时病人腹痛难忍,因为疼痛剧烈,还曾用头撞墙,当将患者抬上车时,他痛得翻转打滚,面色苍白,门纯德急忙上前触诊,脉已细得快触不到了,当时就开了1剂大黄附子汤:大黄和附子各用了15g,细辛6g。因当时患者呕恶欲吐,就嘱其先服灶心土(水泡),之后紧接着服了汤药,服后果然未吐,服药2小时后,立即排出粪水夹杂的大便,同时出现气短乏力等症,遂静脉推注葡萄糖补充能量,且嘱其静卧休息。下午时患者就能慢慢进些汤水了,后经调养数日,痊愈出院。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姓王的男性患者。患者是一个较重的胃肠型感冒。当他脱水较重的时候,当时的另一教员就准备给他输林格氏液,当时患者呕泻不止,眼窝深陷,颜面苍白,手足不温,脉细弱,输了3瓶(1瓶500ml)液体,亦未止住吐泻,当时开的就是本方:黄芩、生白芍各24g,甘草12g,半夏18g,生姜3片,红枣4枚。患者下午3~4点服药后,到了晚上就想吃东西了。第2天,没有水样便,后经调养痊愈。
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食已即吐之证,此类病例很多,在此略举一二。曾有患者白某,男,七岁。因呕吐不止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不效,来诊。诊见:患者双目略有下陷,体温不高,食已即吐,寸脉滑大,即认为是上焦有热,遂给予本方:用大黄5g,甘草3g,嘱其先少许抿点儿(不要大口喝下,以免引起幽门痉挛),停顿3~5分钟后,再将其全部喝下,1服后,当天就未吐,到了第二天也没吐,于是中午就出院了。有一岁的患儿,喝水、米汤及母乳也要吐出,就予以大黄甘草汤,大黄12g,甘草3g,用开水稍泡后,喂后即愈。一定要记住此方证的特点是“食已即吐',就是吃完了就吐,而不是慢性的吐,如痰饮的吐、肝胆病人的吐以及胃癌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门纯德用此方治疗四大类病证:①妇女不孕症(脾肾阳虚型)。②男子阳痿(肾阳虚型)。症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阳事不举,脉沉。鹿茸、肉苁蓉、仙灵脾等都是阴阳双补的药,除了附子、乌头是纯补阳的,其他药都不是。因此,肾阳虚型阳痿用白术附子汤,补阳效果非常好。③慢性腰疼,症见手足厥冷,且足冷更甚者。④习惯性流产。症见乳房发育不良,性冷淡,尺脉沉细,西医检查往往有子宫发育不全。用此方需要抓住四点:一是四肢厥冷,二是面色苍白,三是不想喝水,四是脉沉细。此方临床应用较广,且疗效甚佳。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