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是中医临证中祛风除湿的常用药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平、味苦,主要用于淋证、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等病证。如今萆薢多治疗淋证之小便频数、高尿酸血症等,鲜有将其施展于男科的报道。作为全国著名的中医男科专家,曾庆琪教授在男科病用药方面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诊学习,亲历曾师善用萆薢辨治男科疾病,疗效多满意,现列举病案四则,提要钩玄如下。
1祛风除湿止阴汗
阴汗,首载于李杲《兰室秘藏》,指阴部多汗,甚者淋漓不止。曾师认为其与妇人带下病极为相似,病机均直指“湿邪为患”,故治疗时喜用萆薢,直取其祛风除湿之力。《本草纲目》谓:“萆薢,足阳明、足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萆薢能除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曾师认为,萆薢走厥阴经,一方面祛风之时亦可疏泄气机,气行则水行;另一方面循肝经以达精室,有引经药之用。同时萆薢又入阳明除湿,湿去则阳气生,阳气充盛亦可反过来行水化津。换言之,阳明湿除则脾运得健,故脾可稳居中央以灌四旁,津液输布得畅,以治不当汗而汗自出之症。阴汗的辨证分型有湿热下注、脾虚湿困、脾肾阳虚等,治疗时亦有多法。但因萆薢性平,无寒热偏颇,故可广泛用于各型阴汗。
案:侯某,33岁,2019年1月12日初诊。自诉近2周无明显诱因出现阴囊潮湿,后渐有晨起腰部疼痛不适,伴寒凉感。经外院中药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今来求诊曾师。刻下:阴囊潮湿,缠绵难愈,严重时偶有内裤湿透,晨起腰痛感凉,乏力,纳差,便溏,寐尚可,舌淡少苔有齿痕,脉濡弱。中医诊断:阴汗,证属脾肾阳虚、寒湿浸淫。治以温阳散寒除湿,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减。方药如下:萆薢20g,牡蛎30g(先煎),浮小麦30g,茯苓20g,桂枝10g,麸炒白术15g,炙甘草10g,干姜10g,细辛6g,台乌药10g,石菖蒲10g,鸡血藤10g,延胡索15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2019年1月19日复诊,患者自诉阴囊潮湿症状稍减轻,腰痛好转,已无寒凉感。原方继服7剂,加强温化之力。2019年1月26日复诊,患者告知阴囊潮湿大有好转,现已无内裤湿透的情况。
按:本案阴汗的病机在于气主阳分,阳虚则气虚,阳虚则无力温化水液,气虚则无力运行津液,水液代谢不利则聚而为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用苓桂术甘汤健脾运湿。
此外,曾师重用20g萆薢祛风除湿止汗,佐以牡蛎、浮小麦收敛固涩助其止汗之力,萆薢亦防止牡蛎、浮小麦收涩太过、闭门留寇,此三味构成角药,相须为用。干姜、细辛、鸡血藤、延胡索温肾通络止痛,台乌药、石菖蒲温化水湿以助萆薢化湿止汗。如此,诸药共奏温阳化湿、健脾暖肾之功,则脾阳得温,寒湿得化,阴汗得止。临证时,曾师常应用萆薢配伍不同中药治疗各型阴汗,如阴虚火旺型阴汗配伍女贞子,此品滋阴止汗,既可清泄相火,又可补充汗源;阳虚或寒湿型阴汗配伍乌药,温化水湿止汗。
2利湿分清治精浊
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属于中医精浊范畴,病机上多属肾虚湿热下注伴血瘀。其虚实两端,既有湿热与血瘀,又有肾虚之本。萆薢最善分清泄浊,通过下利水湿泌别清浊,湿去则热易泄,故湿热尽除;湿去则阳气盛,故下元得以温煦、津液得以分清。其治疗精浊既有祛除湿热之力,又有培补肾阳之功,前者称“泄浊”,后者称“分清”。萆薢治疗精浊缘于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中萆薢分清饮治赤白浊,病机是“由湿热渗入膀胱者”,急需导湿泄浊;而《杨氏家藏方》中萆薢分清饮治小便白浊,证属真元不足、下焦虚寒者,萆薢在众温阳药中起到利湿导浊、温固下焦的作用。所以萆薢用治精浊,与其用治淋证颇为相似,症异而法同,此乃“异病同治”之理。
按:由患者临床表现可知,其所患为慢性前列腺炎中的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PS)。曾师认为,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可总结为四大症候群:泌尿系统症候群、运动系统症候群、神经精神系统症候群、生殖系统症候群。曾师运用CPPS“经纬论”抓住湿热这一主要病机,运用前列腺Ⅰ号经验方予以辨证治疗。前列腺Ⅰ号方是曾师在继承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和男科泰斗徐福松教授男科疾病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在精室理论指导下,发挥杨氏、程氏萆薢分清饮,采撷徐福松教授自创的萆菟汤,创制而成。本方主要施用于肾虚湿热瘀阻型精浊,以消补兼施、温清并用为配伍特色,诸药共奏温肾凉血化湿、泄浊通络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前列腺Ⅰ号方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本例患者肾虚征象不明显,但湿热之象尤为突出,通过化裁亦可运用前列腺Ⅰ号方。萆薢作为本方君药,泌别清浊,可清利湿热、导浊下行,精浊各个分型均为适用。《本草纲目》谓其“治白浊茎中痛”,故萆薢用于前列腺炎之CPPS最为适宜。曾师运用萆薢治疗精浊,常配伍细辛,两药相须为用,配伍比例为10∶3,可入肾经共同发挥温肾通络止痛、利湿导浊活血之力。
3化阴助阳疗房劳
萆薢一药,最早《名医别录》言其主治“阴痿”,后《本草正》《本草详节》《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泉州本草》用萆薢配伍附子治疗阳痿。曾师认为萆薢用治阳痿并非是因其补肾之功,而是与其化阴助阳之力有关,正如苏廷琬之论:“萆薢,化阴以达阳而转其生化立枢,投之阳虚阴不化证”。阳痿者,阴器无阳气所助,故痿软无力,究其病机,有肾阳亏虚、湿困真阳、寒凝血瘀等。湿浊、寒邪、血瘀等均属阴分,阴分盛则制阳太过以致阳气不达,阳气不展则阴器无力以主房事。唯有阴浊去阳气生,阴阳枢机斡旋有力,方能腾展宗筋,而萆薢一矢中的,入肝肾经直达宗筋,化阴以助阳。另外,《本草纲目》记载萆薢“治男子腰痛”,《圣济总录》萆薢酒、《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立安丸、《瑞竹堂经验方》喝起丸治疗腰痛无不重用萆薢。可见,阳痿伴有房劳腰痛时,萆薢尤显神效。
4壮骨健步起骨痿
萆薢,《药性论》言其“治瘫缓软风”,《品汇精要》言其“合杜仲末温酒调服,疗丈夫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可见其主治下肢瘫软无力。《本草纲目》谓其“足阳明、足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可见萆薢入阳明长于祛湿,又入厥阴走经筋,故尤善治疗痿证。《本草正义》言:“强骨节者,宣通百脉,湿浊去而正气自强,非能补益以助其强固,此药理之至易辨者。”明确指出萆薢壮骨健步,并非缘由补肾生髓,而是与其祛湿作用相关,亦有化阴助阳之义。整体来看,萆薢祛湿通络,取阳明振筋痿,借厥阴强筋骨,壮骨健步起骨痿。
按:《内经》对痿证记载颇详,《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强调了痿证之湿热病机,治疗上可以“治痿独取阳明”。防己、独活、威灵仙、桑枝祛风清热除湿,四妙丸清热燥湿调气血。《医学纲目》中金刚丸以萆薢、杜仲、肉苁蓉、菟丝子为主药,酒煮猪腰子为丸治疗骨痿,虽非湿热型痿证,但萆薢一味在全方中起到寓消于补的作用。故曾师临证运用萆薢,不论寒热虚实,皆予施用,唯配伍不同。药理研究表明,萆薢可调节骨代谢,改善骨质疏松;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表明,其可以治疗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肌肉疼痛等。
除祛风除湿、利湿分清、化阴助阳、壮骨健步等功效外,曾师尚强调萆薢对精浊、房事后腰痛、阴痛等疼痛性疾病尤为显效,可见其镇痛作用之一斑。从纯天然药物中寻找高效、低毒、无依赖性的镇痛药已然是研究新趋势,故萆薢的镇痛作用与机制有广阔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