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健脾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Ⅲ期),属脾虚邪瘀痹阻者。症见全身、尤其四肢关节压痛明显,四肢肌肉萎缩,双腕、踝、膝关节肿胀,功能受限,面色苍白,形体消瘦。
【用法】方①: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②:水煎熏洗,1剂用3天,加热后1日熏洗3次,每次20~40分钟。
【方解】方①选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兼燥湿渗湿;丹参、穿山甲、牛膝、木瓜、桂枝,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方②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海桐皮4味药均为祛风散寒除湿之品,兼有强筋骨,活血通络之功。
【加减】局部欠温,畏风怯寒,皮色苍白者,加细辛、白芷;局部紫黯,瘀血者,加乳香、没药、儿茶;局部红肿热痛者,加大黄,蒲公英等。
【点评】顽痹,以其顽固难愈,甚则肢体关节畸形为特点。患者往往长年以药为伴,所以,保护胃气,使脾胃运化,受纳正常,尤为重要。一则,胃纳正常,有利于服药;二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气充养身逐邪,鼓动药力;血足柔筋濡脉,化精养骨。故前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同样适应于“顽痹”的治疗、预后全过程。本方适于以脾胃虚弱、邪瘀留滞为特征者。当然,对“顽痹”的治疗,若脾胃功能尚可,或在热邪炽盛时,不应套用此方。顽痹致关节肿胀疼痛者,自拟“二草二皮汤”熏洗澡,长期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即使对其他原因所致者,临床加减,也多收功。
【验案】杨某,男,33岁。1990年4月11日初诊。主诉:周身多关节肿痛7年,手足指(趾)间关节变形3年。1983年秋,夜间睡眠,醒后两肩部酸痛,半月后渐出现两手指晨僵,疼痛。继而时轻时重,进行性发展,波及周身多关节,以四肢小关节肿痛为主。跑遍各地,用中西药及多种疗法治疗,效均不显。1990年4月11日,以全身多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夜间痛甚,手指小关节变形,饮食欠佳,自汗,倦怠乏力,住院治疗。检查:神志清晰,悲观面容,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全身、尤其四肢关节压痛明显,四肢肌肉萎缩,双腕、踝、膝关节肿胀,功能受限,跛行;手指间关节呈鹅颈畸形。化验:抗“O”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10mm/h;X线片所见:各骨均明显骨质疏松,皮质变薄,双膝、腕关节、各掌指关节、指间关节间隙明显变窄,部分骨质破坏。舌淡嫩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Ⅲ期),脾虚邪瘀阻痹者。治疗:健脾除湿,活血通络。予健脾除湿通络汤。嘱对膝、肘、腕等关节,适当进行功能锻炼。4月27日查房:用汤剂15剂,熏洗5剂,现饮食尚可,双膝、踝关节肿痛见消。守上法治疗。5月9日查房:服汤剂12剂,病人体质有增,饮食、睡眠均好,面色渐见红润,诸关节肿痛明显消退,行走微跛,两膝、肘关节屈伸较前顺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上方加青风藤30g,制何首乌30g,继服。停用熏洗剂。6月28日查房:守上方服47剂。患者1个半月未感冒,四肢肌肉较前丰满。肿痛消失。带“痹苦乃停片”出院继服,巩固疗效。
1年后信告,服“痹苦乃停片”半年,病情稳定,除天阴寒冷,或劳累后,肢节微肿痛(数日自行消失)外,余无明显变化。
2012年,创办中国第一本国家级中医风湿病专业杂志《风湿病与关节炎》,并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