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不通,当治其中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黄帝内经》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饮食跟情志,是当今时代两大病根子。
食不忌口,胡吃海塞,肥甘厚腻,来者不拒。这种人容易中焦瘀堵,肥满,得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咽炎,这就是《黄帝内经》上说的“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心不宽阔,遇事着急,稍有不顺,便发脾气,时而暴怒,时而忧郁。这种人容易中焦郁塞,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难寐,上面胸中热,下面腰脚凉。这就是《黄帝内经》上说的“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如果病人既有饮食不忌,又有情志不节,该怎么办?近来这类的病人越来越多,适逢秋天到来,金气一往下收,病人瘀堵的病症就更明显了。
有个病人,女,42岁,烦躁失眠,胸胁胀满,口干渴,有咽炎、食道炎,经常反酸打呃。
这几天天气变凉,正逢节气转变,病人周身都疼痛不舒服,容易发脾气。晚上烦躁,睡不着,口中浊气重,舌苔腻厚。
老师就给她直接开升降散合郁六药,郁六药即胸三药(枳壳、桔梗、木香)合郁三药(香附、郁金、玫瑰花)。
病人喝了三剂药后,整个人就松快了。她说,吃完药后,好像整个人一下子放松了,没以前堵得那么厉害,所以睡觉也好了,脾气也没那么大了。可见人的性格会导致疾病,而病痛也会影响性格,当你把病人的病痛舒缓后,她的脾气性格都会往好的方面转变。
老师就叫大家去参为何升降散还要联合郁六药来用?这升降散本身不就已经升清降浊了吗,还要用上大量顺气的药,目的是什么?
学生们想不明白,老师便说,你们还是学死了,没有学活。每天虽然看到很多病人,看到应用在他们身上的很多方子和药物,就像看万花筒一样,很新鲜,变化很大,方子也很丰富,但自己用时,却无所适从,虽然绚丽,但难以驾驭。学生们问,为何这段时间,老师用这两组药阵治好了这么多疾病?
老师笑笑说,《黄帝内经》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说你要知道四季节气的变化,顺着它们走,治起病来更容易收效。
好比这段时间明显秋气往下收,你们去参参,当阳气往内收时,人会出现什么状态?那些吃清淡素食的人,身体通透,易往下收,很少瘀阻。而平时大鱼大肉、荤食不断的人,一下子往下收后,阳气跟痰浊就堵在那里。
这样外面收不下来,里面又不通畅,浑身浊气,管道又闭塞,人能不烦躁发脾气、闷胀吗?这就是我们用升降散的原因。病人表现为手心红热,身体烦躁,我们就可以直接调节其中焦气机,使其恢复正常升降。
学生们又问,这样升降散就够了,为何还要加上调气的郁六药呢?
老师说,我们调有形的积要与调无形的气同时并用。《伤寒论》不是讲这无形的气可以跟有形的痰啊、水啊结在一起吗?
升降散可以调有形的食积痰浊,但调无形的气郁的力量小了,而郁六药能调左右郁脉,畅达中焦,偏重于调无形气机。这无形的气最容易跟有形的实邪结成一块,所以调气要跟调有形积滞结合起来,速度就快。就这十味药,升降散四味,胸三味,解郁三味,用药并不多,但病人一吃上,胸中气机就转起来,上通下畅。
病人反馈,吃完后打嗝、放屁排气多,感觉很舒服。那些有形的实物积滞,跟无形的闷气通通都排出去,人自然就轻松了。这个合方的思路,也是在这种特定状态下用,效果不错。
我们再从天地人的角度来看这两组药的药阵组合。原来升降散就是升清降浊的方子,四味药中有质轻的蝉蜕和气清的僵蚕,透郁热从外出,又有大黄、姜黄化瘀血导痰浊从下行,推陈以出新,这样天部地部的药都在这四味药里头体现了。
而郁六药专调左右关部郁脉,左关郁者病人多生闷气着急,所以用郁三药,以打通肝胆胸胁气机。右关郁的病人多小肚子胀满,或腰间肥肉多,饮食不忌口,长期超量吃东西,所以用胸三药,以打通脾胃中焦气机。
这郁六药就是专门在中焦人部把气机打通的,凡郁皆出于中焦。中焦就像人体内的十字路口。为何现实生活中十字路口这个地方最多红绿灯、最多斑马线?最容易堵车塞车?为何车辆开到这里速度都变得缓慢?
这些问题想通后,我们就知道老师为何摸脉首先要找出郁脉,治病首先要重视解郁畅气机了。只有保持十字路口通畅有序,那么南来北往的车辆、东奔西走的人群,才会顺畅安全。人体也只有保持中焦气机通调,肝胆脾胃无阻,才能保证身体各部分的健康。
1.上下不通,当治其中。
2.凡郁皆出于中焦。
3.左关郁要顺气畅情志,右关郁要运动减饮食。
4.郁六药乃畅情志药阵,升降散乃消饮食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