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某些病证中,很多人对咳嗽的认识多为风寒咳嗽,认为咳嗽是因受寒、受凉引起的,除了风寒咳嗽之外,临床也多见风热咳嗽,治疗风热咳嗽的关键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治疗?荣远明老师的总结如下——
罹患风热咳嗽者,每每缠绵旬月不愈,越季而咳嗽不息者,亦不少见,故俗有“良医难治咳嗽病”之说。每遇此类缠绵不愈之患者求诊时,留心细察其候,多为早晚作咳,日间少咳,痰少或无痰,舌红或舌质黯淡,苔少,脉细或细数。恶风、身热等症全无,可知风热表证已除,肺中伏热未清,气阴已伤。
肺有伏热,则清肃之权失司,可致咳喘。肺气伤则肺主气之功能失常,清肃无权,亦可导致咳嗽、气短等。肺阴耗伤,则肺失清润,气逆于上而作咳。夜间阳入阴,阴气盛,平旦时阳气生而未盛,均为肺之功能较弱之时,故早晚咳嗽不止,缠绵不愈。
此时如仍一味以疏散风热之法,由于耗散太过,使气阴益伤,何能止咳?
治疗此证,应一面清泻肺中伏热,一面滋养气阴,辅以宣肺止咳,热去正复,咳嗽自平。
自拟泻热养肺汤:桑白皮l0g,地骨皮10g,北沙参15g,百合15g,桔梗10g,苦杏仁(打碎)、前胡各10g,百部10g,甘草6g。
若肺热较甚者,可加黄芩10g,鱼腥草15g;若肺气耗伤明显者,可加太子参15g;若阴伤明显者,可加麦冬15g,天花粉15g;若咳而胸痛者,加瓜蒌壳10g,郁金10g。小儿药量酌减。水煎分两次服,复煎再服。一般服药3~5剂咳嗽平息。
桑白皮泻肺清热,且能消痰而定喘咳;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尤能退虚热;北沙参、百合、苦杏仁、百部养肺阴润肺而止咳;沙参尤能补益肺气;桔梗、前胡、甘草可宣肺除痰以止咳。各药合用,正中病机,故可获效。
黄某,女,30岁。诉其咳嗽两月余未愈,初始发热恶风,全身瘥疼,日夜咳嗽、痰黄而稠,口渴欲饮。经服中西药数天后,恶风、发热、身疼等症已除,咳嗽亦减,但转为夜寐即咳,晨起亦咳,痰少而黏,数更其医而罔效,至今干咳无痰。查其舌红而干,苔黄少,脉细略数。
再问之,更伴有口干不多饮,大便干结,两日1行等症,可知肺中伏热伤阴无疑。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肠中亦少津,便结。
治以泻热养肺汤加麦冬15g。3剂,嘱其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白天服,复煎分两次夜间服。服前药两剂咳止,诸恙随之而愈。
其女亦如此咳嗽,10余日未瘥,晨起为甚,午睡及夜寐时亦咳,未闻痰声,食欲减退,小溲短黄,舌质黯淡,苔少,脉细。拟诊肺中余热未清,气阴已伤,且有子病及母之势。予以泻热养肺汤,剂量减半,去地骨皮,加太子参10g,怀山药10g,以益气养阴健脾,服药3剂亦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