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母亲的小偏方
小儿尿床:丁香和肉桂等量,也可以用单味的药,研成细末,调成膏饼,贴在肚脐眼(神阙穴)上,晚上用药1贴/日,连续用3~7次。
牙痛:公丁香10粒,研成粉末,牙痛时将药末纳入牙缝中,一般数秒即能止痛,重者连续用2~3次。
脚癣:丁香适量研末,撒于患趾脚缝内,或将丁香用75%酒精浸泡后外涂。
口腔溃疡:丁香9~15g,打碎,装入瓶中,以冷水浸过药面,经约4小时后,取药液涂于口腔溃疡表面,6~8次/日。
陈醋泡黄精治脚气
黄精100g,陈醋500~1000ml。将陈醋倒入洗脚盆内,放入黄精(陈醋一定要没过黄精),用塑料袋密封泡脚。每天晚上将脚洗干净后,拭干,泡患脚10分钟。刚开始泡脚时可能会有刺痛的感觉,慢慢就好了。(韦良渠)
大蒜治疗寻常疣
用紫皮大蒜1~3瓣,捣成糊状,用胶布将寻常疣根基部皮肤粘贴遮盖。75%酒精消毒疣体后,用无菌剪刀剪破疣的头部,以见血为度,随即用适量蒜泥贴敷疣体及剪破处,随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3~5天后疣体即可脱落。若惧怕剪破疣体者,可将蒜瓣切开涂擦疣体。3~5次/日,2周后疣体即可脱落。
脾开窍于口,唇为脾之外荣,观察口唇色泽、形态的变化,便可知脾胃的病变。嘴唇起泡的患者,多有偏食或多食辛辣厚味,日久造成脾胃蕴热,热盛则口唇失于滋养,治当清泄脾胃实火,方用清凉饮加减。
内服方:玄参30g,麦冬10g,菊花6g,青蒿10g,白芥子3g,生地10g,车前子6g(包煎),丹皮10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用。
外用方:桃仁20~30g,少许香油。将桃仁捣烂如泥与香油调匀,放入干净玻璃瓶中备用。先用温热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患处,擦干,再以棉签蘸桃仁油脂膏,涂于患处,每日3~4次,以促进唇部血液循环,治疗几天就可痊愈。
除上述治疗外,患者应忌食辛辣醇酒,膏粱厚味;戒除咬唇、舐唇等不良习惯。
小时候,庄户人家日子清苦,乡间也缺医少药。偶尔有个小病小灾,我们兄妹能忍则忍,实在抗不过,母亲就用一些小偏方给我们疗治疾病,将养身子。没上过学的母亲虽不懂医书医道,可她那些小偏方却管了大用。我们兄妹五个被她健健康康抚养长大。至今想来,我仍对母亲那些神奇的小偏方念念不忘。
小时候我羸弱多病,长得跟豆芽菜似的,有一阵子常常肚子痛,伴着时不时的干呕和夜间磨牙。时间长了,母亲重视起来,怀疑我因为吃喝不净而感染了蛔虫病。那时村子里还没有诊所,看病要到十多里地的公社驻地,嫌麻烦不说,一般的小病也不花钱去医。那时姥太还在世,她是母亲的外祖母,和我们住在一个村子。母亲听姥太说,野地里生长的索子果采来熬汤喝,能治小儿蛔虫病。
索子是攀爬小灌木,每年夏天村子东岗上缠绕得到处都是,盛开一丛丛红艳的小花。到了初秋,这些秧蔓结满了小栗子似的浆果,味道有点儿甜,却干涩涩的,小孩子平时是不吃它的。母亲采来这些黑褐色的小果果,熬水给我喝。喝了没几回,我就排出了一条条肉红色的长虫子,我的肚子不再疼了。过了几个月,我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母亲还让弟弟妹妹也喝了几次索子果熬的汤药,也都打出了不少蛔虫。
长大后我才知道,那索子果学名叫“使君子”,是一味有效的驱蛔虫中药。相传三国时刘备的儿子刘禅就是吃了这种野果治好了蛔虫病,因刘备人称“刘使君”,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索子果称为“使君子”。
后来,我爱上了中医,查阅医书典籍,对泥鳅有了进一步了解。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被称为“水中之参”。泥鳅除食用外,其肉和体表黏液均可入药,《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对此均有记载。而母亲做的那道“乌龙戏玉”也有出处。相传宋朝时,康王赵构被金兵追击,逃到浙江会稽的乡间。饥肠辘辘的康王喝了一碗当地农夫献上的豆腐泥鳅汤,赞不绝口。后来康王登基做了南宋皇帝,将此菜赐名为“乌龙白玉脂”。
母亲的小偏方还有很多。记得她还从姥太那学来了用艾草旱烟油截蛇疮、黄鳝血拉治吊斜风、顶针刮背退烧、独头蒜治鸡眼、苦杏仁治桃花癣、猪尿泡治尿床等等。多数偏方很灵验,用上三四回就医好了病症。母亲不仅给我们用,也给邻里乡人用。她总说“小偏方治大病”。现在想来,小时候的一点一滴是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