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为: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食欲类受体拮抗剂和催眠效应的抗焦虑药物。而且在诊治中会有许多不良反应,比如:头晕、疲劳、思睡等,患者依从性差,难以取得显著的疗效。而祖国医学历代医家对不寐皆作出了各自的论述,总体而言,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杨志宏教授系陕西省名中医,在中医诊疗脑病方面的研究积淀了充足的经验,作者师从杨志宏教授,领悟导师经验,阐析如下。
《黄帝内经》提出了阳不入于阴作为不寐的基本病机,将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作为治疗不寐总的原则。并创制了半夏秫米汤,作为其治疗的专方。张仲景《伤寒论》把《内经》中的营卫、阴阳与临床诊治进行紧密的联系,创制多首名方,如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猪苓汤;并重视从心论治,倡用安神之法。唐宋时期,孙思邈重视胆腑论治,以温胆汤为主,并善用镇静安神的方药,常用柏子仁、龙骨、酸枣仁、远志等药。金元时期,刘完素指出“六气皆从火化”,以清热通利为法。治疗上常以栀子豉汤等辛苦寒类的方剂,以苦寒降火除烦,辛开以散郁热,达到郁解热除的目的。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列举了三十味治疗不寐的通用药物,并注明了用法和功效,丰富了诊治不寐药物的选择。明末清初的王宏翰和清代的王清任提出了寤寐皆由脑所主,精神与情志的反常和脑髓受邪引起了寤寐的异常。从脑藏神理论阐发了不寐机制,拓宽了后世治疗不寐的思维。
导师认为,睡眠是由心神控制的,即心神要调节睡眠是以阴阳的正常运行为基础。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是失眠的总病机。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肾联系紧密。心藏神,心神正常有赖于肝之疏泄、肝血的滋养和肝的阴阳平衡功能。而心肾阴阳存在相互对立制约和协调的关系,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会导致一系列病理现象。病邪犯及于心,心火或卫阳亢越不入于阴,打破阴阳平衡而致不寐。而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久而不寐之人,多有痰湿蓄积体内。痰郁生热,上扰心神则不寐。
3.1 心肾阴阳平衡的内涵:心肾阴阳平衡重要是心肾相交。心主火,肾主水,心肾相交即水火既济。坎为水,离为火,即坎上离下相济之意。心肾相交指的是阴阳、上下的平衡,心脏与肾脏阴阳气血的均衡与通畅。心主火,在上属阳,其性主动;肾主水,在下属阴,其性主静。肾中真阳上行,温养心火;心火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可制心火,心火不亢而益心阴。
3.2 少阴不寐的应用:导师引“心火动,而肾中之浮火亦随之;肾火动,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治火之法,必先审其何火,而后用药有定品。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当二者的阴阳失去平衡,而致不眠。(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伤寒论》作为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仲景首创六经辨证为后世诊治疾病提供了明确的诊疗思路和理法方药。杨志宏教授认为:少阴病其核心的病机是心肾阴阳虚衰,引起不寐多为热化证,以致水火共济失调而不寐。而少阴热化证之不寐可分为少阴阴虚火旺型与少阴水热互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