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锡武,1902—1980,河南省夏邑县人。全国知名中医,中医教授。学术代表著作有《赵锡武医疗经验》等。
一、咳喘的病因
中医历来论咳嗽:分为暴嗽、久嗽、冷嗽、热嗽、五脏嗽、上气咳嗽、食积咳嗽、肺燥咳嗽,以及肺痈、肺痿、肺胀、支饮、风水等;后世归纳为外感、内伤两类。
祖国医学认为肺为清肃之脏,喜温而恶寒,喜润而恶燥。其病理为:外感风邪舍于肺,其人即咳。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外邪侵入皮毛鼻孔而犯肺,此为病从外受。
另外寒饮内受,伤肺亦致咳喘,此乃饮冷寒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致病,故曰:“聚于胃,关于肺。”肺主呼吸,五气入鼻归于肺。
故凡无形之气、有形之味及辛辣燥烈之嗅,皆能直接犯肺,反之肺部之邪也能由呼吸、汗液排泄于外。但肺感邪后即不宣达,鼻塞不通,腠理不开,肺邪不得外泄。此时必须宣达肺气,开发腠理使“然汗出而解”。
从理论与实践中得知,表寒不解则郁而化热,汗出不彻则水停心下,水遇热则化气,气遇寒则化水。
二、咳喘的治则
麻黄功能宣肺发汗,通过汗出,肺气宣达而腠理开,发汗之目的在于泄热、泄水、排毒。故凡因无汗所造成的病,大多可用麻黄治之。
但用麻黄取汗,也会给临床带来新的问题。若阳虚水盛者热必少,发汗不仅泄水而热也随之散发,使阳气更虚,甚者造成亡阳。故必须佐以温阳之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既能泄水,又能温阳,而不伤阳气。
若热盛者,水必少,发汗泄热时,水也同时随之排出,甚者造成亡津液。故在用越婢汤、麻杏石甘汤等时,不但宜重用凉药配伍以助其清热之功,而且宜佐以甘寒养阴之品以增津液。
盖喘咳之症在临床上治疗时,不仅需发汗,还应化痰、逐饮、利水。因气体由呼吸排出,液体由汗和小便排出。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为水之州渎,喘者服麻黄,若汗出,则邪由汗解,若不汗出则小便增多而由下泄。
治喘应分辨虚实,“虚喘在肾,实喘在肺”,“有邪为实,无邪为虚”。所谓邪者,指人身之“本无”,如风、寒、暑、湿、燥、火、饮食以及尘埃、毒气等。
所谓虚者,指人身之“固有”,而非以上诸邪,只是五脏六腑本身正气虚损以及疲劳过度、病后体衰等。所以中医书中有“治内伤复其所固有,治外感去其所本无”之说。
治疗总则是皆须宣肺,新感者宜清散,久病者宜温化。
急性喘咳,多由外邪侵犯,重点在祛邪。慢性者多由正虚体弱、邪恋不去所致,老年尤甚,重点在扶正。平素不发作时,应固表扶正以防外感。病发作时祛邪以治标,喘止咳停则应补正以治本。正虚邪盛时标本兼治,扶正以祛邪。始终重视治痰。
三、分类
(一)外感咳喘,大致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
1.风寒喘咳为麻黄汤证
以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头痛,体痛,骨节疼痛等症为主,其主要证状为无汗。而麻黄汤之作用即在于发汗,如汗得出则身觉温暖,恶寒消除,余证皆随之而解。
但是,若感冒而不恶寒,体不痛或脉沉弱者则不可用麻黄汤类方剂。若麻黄汤证兼见项背强急者可加葛根。
2.风热或风温咳嗽如麻杏石甘汤证
可用麻杏石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多用辛凉方剂,但桑菊饮类不如麻杏石甘汤类疗效显著。
因麻黄不仅取其发汗,且能开达肺气,再重用生石膏,更能急清肺热以定喘,麻黄乃治喘之要药,临床见到重症喘者用麻黄,有的能止喘而不见汗,有的使尿多而邪从尿利下。
凡属新感暴喘或久病急性发作表现高热、咽痛、口渴、脉数,以及肺炎等急性传染病,均以本方合增液汤加银花、连翘、板蓝根、川连等药急清其热,可以缩短病程。
另外,小儿顿咳,乃热邪袭肺犯血,咳嗽逐渐加剧,呈痉咳,日久不愈可转致肺炎或脑病等危候,表现痉咳顿作,面赤胸闷,气憋欲死,咳息吸气时可出笛声,痰稠不利,眼脸浮肿,日轻夜重。
此不可轻视,当急治之,宜清热宣肺凉血,麻杏石甘汤加白茅根、生地、白芍、丹皮、百部、生侧柏叶、胆星,危重者可加局方至宝丹。
据老友黄坚白医生谈油炸蚱蜢及油炸麻雀均有验效。
(二)慢性咳喘,虚证居多,其中也兼有实证,但为数不多
多为老年病、久病、职业病。久病必虚,但本病非完全纯虚。在治疗时,重点在于补虚或补正祛邪。但此与肾不纳气纯虚之喘本质不同。
证型 | 方剂 |
---|---|
1.轻性痉挛性咳嗽 | 麦门冬汤加厚朴杏仁栝蒌汤治之 |
2.湿性痰饮性咳嗽 | 苓甘五味姜辛汤 |
3.胃咳 | 大柴胡汤 |
4.酒湿咳嗽 |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 |
5.脾虚咳嗽 | 六君子汤或小建中汤加味 |
6.肾燥脾湿咳嗽 | 黑地黄丸 |
7.火郁干咳 | 逍遥散、清燥救肺汤 |
8.喘息(亦即哮喘) |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黑锡丹 |
9.支气管扩张咳嗽 | 千金苇茎汤、小陷胸汤、甘桔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
10.肺源性心脏病之咳喘 | 真武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唐氏参苏饮、消水圣愈汤、真武汤、越婢汤合剂 |
11.心咳(即肺气肿咳喘) | 心咳汤 |
1.轻性痉挛性咳嗽:痰粘稠不易咯出,并气逆上冲,或咳声嘶哑者,麦门冬汤加厚朴杏仁栝蒌汤治之。
2.湿性痰饮性咳嗽:略有浮肿、贫血、手足易冷、小便自利,无发热恶寒头痛肢酸之表证,故不用小青龙汤,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3.胃咳:心下痞塞,胁下坚硬,大便秘结,频发咳嗽,各药无效者可用大柴胡汤下之,此即“腹满而喘病在胃”之证。
4.酒湿咳嗽:酒客嗜酒日久,多于秋末冬初咳嗽兼见胸背胁腹挛紧而恶寒。用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治之,年老者尤多用之。
5.脾虚咳嗽:平素胃肠虚弱,咳嗽日久不愈者用六君子汤补之。虚弱小儿,脾胃虚弱易感冒而咳嗽不止者,以小建中汤加味治之。
6.肾燥脾湿咳嗽:上嗽下利,胃纳不振,黑地黄丸治之。
7.火郁干咳:火郁干咳而无痰者,先以逍遥散发之,继以清燥救肺汤补阴清肺。
8.喘息(亦即哮喘):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夹有热象者,小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合用。脉微细恶寒嗜睡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黑锡丹治之。
9.支气管扩张咳嗽:以千金苇茎汤、小陷胸汤、甘桔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合剂治之。
10.肺源性心脏病之咳喘:主以真武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唐氏参苏饮治之。浮肿甚者加消水圣愈汤。兼见肝大腹水者以真武汤、越婢汤合剂加活血、利尿剂治之。
11.心咳(即肺气肿咳喘):咳喘多年,胸闷气短咳逆倚息,胸呈桶状,指端粗大,偶咳兼心痛,中医旧名心咳,即现代医学之肺气肿。乃因其多兼见心虚证象,宜用清·王旭高心咳汤治之。
临床对咳喘辨痰施治,亦为常用方法。
1.痰黄者:新感或旧病新发作者,均可用麻杏石甘汤合增液汤加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
2.树胶液状稀痰:听诊为湿性啰音者,小青龙汤主之,烦躁者加生石膏。
3.稠痰:喉中水鸡声,听诊为干性啰音者,宜射干麻黄汤。
4.稀稠混合痰:而听诊为混合啰音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5.泡沫痰:而脉数心悸者,宜麻杏石甘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及生脉散治之。
6.脓痰:晨起量多,胸痛并有周期性吐血者,千金苇茎汤治之。
7.肺结核之三层痰:以生脉散、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等方化裁治之。
8.痰胶粘难出,量多:咳逆倚息,时时睡浊,坐不得卧者,可用《金匮》皂荚丸主之。
四、小结
总而言之,外感咳嗽,先中肺而后传于他脏,以肺为本,他脏为标。病在表,寒证宜辛温宣散,热证则宜辛凉宣散,禁忌苦寒酸敛。
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当形病俱虚时则当补中气,配合和解,缓缓宣散。
内伤咳嗽,脏气受伤,病自他脏而后传于肺,以他脏为本,肺为标。病在内宜甘以壮水,润以养金,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忌辛香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