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老人老病用老招
>>
查看详情
国医大师李士懋学习温病大家赵绍琴的临床心得,干货满满!
2024-05-11 07:12:59
学习赵绍琴老师阐发温病理论的心得体会
作者/李士懋 田淑霄
赵绍琴教授是笔者大学时的老师,毕业20余年来,又有幸多次聆听教诲,拜读其著述,窃谓有所启悟。余不敏,所学虽一鳞半爪,亦足令人受益。
赵老出身中医世家,先父文魁任清太医院院使。赵老自幼秉承家学,习诵经典,后随清太医瞿文楼、韩一斋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学医。精研医理,锲而不舍,坚持临证,毕生不辍,行医50余年,经验宏丰,医道精邃,对温病造诣尤深,多有创见。
赵老治温病
,
着眼于气机的升降出入
,
重视展布气机
,
透邪外达
,
临床常获奇效
。
下面试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则中,对赵老的温病学术思想加以探讨。
一
、在卫汗之可也
1
、
卫分证与
“
汗之
”
的理解争议
关于“汗之”,一般皆理解为用汗法治疗卫分证,独赵老认为,
“
汗之
”
绝非用发汗之清
,
它不是方法而是目的
。
温邪最易伤阴,而发汗法又每易劫伤阴液,造成邪热内陷,所以温病大家都谆谆告诫温病忌汗。
吴鞠通曰:“温病忌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他患。”于《温病条辨·汗论》中又强调说:“温热病断不可发汗。”叶天士于《幼科要略·风温篇》中亦说:“夫风温春温忌汗。”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五·风温》某案中,又指责那些用汗法治疗温病者说:“温病忌汗,何遽忘也?”
以汗法来解释
“
在卫汗之可也
”
者
,
显然与温病治则相抵牾
。
治疗原则的错误,反映了对温病邪气侵袭的途径、病机、病位、本质等一系列基本理论理解的错误。
发汗法是针对邪袭肌表的一种治疗方法。风寒袭于肌表,则腠理闭郁,卫阳被遏而发热,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表气不通而头身痛。治当解表发汗,祛其在表之邪。
假如温病的卫分证也用发汗法来治疗
,
那么温邪袭入的途径
,
就必然是由肌表而入
,
产生寒热头痛等症状的机理,也必然是邪闭腠理、卫阳郁遏。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温病学》就持这种看法,“邪犯于肌表,卫气被郁,故见发热恶风寒”。这种观点,是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温病基本理论相矛盾的,与伤寒的治法也就无“大异”可言。
关于卫分证是否可用汗法的问题,
有人争辩曰
,“
温病忌汗
,
是忌辛温发汗
,
而不忌辛凉发汗
”
。固然辛温发汗当禁,
然辛凉发汗毕竟未超出汗法的范畴
,
强责其汗
,
也必然劫阴
,
促热内陷
,亦在所禁之例。
关于卫分证的病机,
有人争辩曰
,“
肺主气
,
其合皮毛
,
故云在表
。
肺与表是一致的
,
并不矛盾
”
。
这种争辩
,
在逻辑上叫做命题或概念的偷换
。
邪气犯肺还是犯表
,
是指病位
。邪犯于肺,因肺与皮毛相合而出现的发热、恶风寒等症状,从辨证方法上可归属于表证的范畴。前一个“表”指病位,后一个“表”指证候的归纳方法,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不能相混。
再者,
温邪由口鼻而入
,
还是由肌表而入
,
是两个不同的途径
,
温邪犯肺而寒热与邪犯肌表而寒热是两种不同的病机
,
决不得等同
,
若皆施之以汗法
,
显然是错误的
。
2
、
卫分证本质是郁热
,
病位在肺不在表
赵老指出
,
卫分证的实质是郁热
,
这就明确揭示出了卫分证的本质
。
因肺主一身之气,卫气的宣发,津液的输布,皆靠肺气的转输。正如《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
当温邪自口鼻而入
,
侵犯于肺后
,
则肺气郁
,
卫气不得宣发
,
津液不得输布
,
卫阳郁遏而发热
,
不能达于肌表而恶寒
。
这种寒热,虽与表证相似,但产生的病机不同,故实非表证。正如杨栗山所说:“
在温病
,
邪热内攻
,
凡见表证
,
皆里热郁结
,
浮越于外也
,
虽有表证
,
实无表证
。
”
吴鞠通亦说:“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
肺病则郁
,不得捍卫皮毛也。”
由此可见,
卫分证的实质是一种郁热
,
其病位在肺而不在肌表
。
3
、
“
银翘散
”
不为
“
辛凉发汗
”
剂
既然是一种郁热,就应该遵循“
火郁发之
”的原则进行治疗,使肺中郁热得以透发。
《金寿山论医集》曰:“全部《温热论》精神,一方面透邪外达,另一方面是扶正存津。”这是很有见地的高度概括。因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所以全篇始终贯穿透邪外达的精神。
银翘散是治疗卫分证的一个代表方子,该方组成,就充分体现了
开达肺郁
的原则。方中的薄荷、荆芥、豆豉,辛以开郁,透邪外达;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利咽;银花、连翘、竹叶,性凉质轻,清透热邪。
全方的主要作用在于清透肺热
,
开达肺郁
,
而不在于发汗
。所以把辛凉之剂称为辛凉发汗是不够妥帖的,
而应称之为
“
辛凉宣透
”
或
“
辛凉清宣
”
之剂
。
汗法是祛除在表之邪的一种方法,而风温之卫分证,是邪在肺而不在表,妄用汗法,乃诛伐无过,恰为吴鞠通所说,“病自口鼻而入,徒发其表亦无益也”。
4
、
“
汗之
”
误解之弊
上述有关问题的探讨,不是纯理论之争,而是直接关系着临床实践的原则问题。
临床治疗温病初起的卫分证,通常易出现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倾向是以汗法治疗
,
往往造成津伤热陷
,
变证丛生的恶果
。
在温病学尚未形成的唐宋以前,医者袭用《伤寒论》的方药,相沿成风。经历近两千年的探索、实践,才逐渐认识了温病的本质,创立了辛凉宣透的方法。但是以汗法解释“在卫汗之可也”者,在临床上将导致人们重蹈过去沿袭伤寒方药治温病的覆辙,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种倾向就是过于寒凉
。
其产生的根源有二:一是认为温病既然是感受温热之邪而产生的热病,那么就应“热者寒之”,因而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清热。另一根源是套用西医理论,滥用黄芩、黄连、双花、连翘、鱼腥草之类抑菌抗病毒,以截断传变,扭转病势,致
过于寒凉
,
遏伏气机
,
使郁热不能透达
,
反逼邪内陷
。
瞿文楼曰,“鲧湮洪水,医之禁忌”,“温虽热疾,切不可简单专事寒凉。
治温虽有卫气营血之别
,
阶段不同
,
方法各异
,
但必须引邪外出
。若不治邪,专事寒凉,气机闭涩,如何透热,又如何转气?轻则必重,重则无法医矣”。
章虚谷亦告诫曰:“
始初解表
,
用辛不宜太凉
,
恐遏其邪
,
反从内走也
。
”金寿山说:“上海已故名医夏应堂先生,连翘常用,
而银花则以清热解毒为主
,
大多用于热象显著兼有喉痛赤肿等症
,否则尚嫌太凉。”一味银花,尚且如此谨慎,漫用芩、连、膏、母,紫雪、安宫者,宁不畏乎?
5
、
桑菊饮
“
辛凉宣透
”可
解“高热神昏”
假如从理论的高度认清了卫分证的本质是热郁于肺,那么治疗时就会注意宣解肺郁,透邪外达,而不致重蹈劫津寒遏之偏弊。
近代名医蒲辅周对温病造诣颇深
,在《中医治疗重症肺炎44例临床报告》中,谈他的治疗经验时说:“
以桑菊饮加味
,
共治疗9例
,
表现高热嗜睡
,7例高烧40℃以上,2例高烧在39℃左右,1例合并昏迷抽风。此证邪仍在表在卫,风热不宣。9例无1例死亡,均于连服两剂后,烧退而症状好转以至痊愈。”这个经验很值得我们重视,
桑菊饮似平淡无奇
,
但因其轻灵透达
,
能宣解肺部
,
不仅可治疗温病初起之轻症
,
即使高热
、
喘促
、
昏迷
、
抽搐
,
只要卫分证仍在
,
用辛凉宣透之法
,
皆可取得突兀之疗效
。
赵绍琴老师曾说:“韩一斋赢别人,就赢在豆豉上。”如何他医棘手而韩一斋能应手而效高人一筹?豆豉如何又有偌大的功效呢?
笔者揣度其理
,
在于宣透耳
。
豆豉味辛
,
能宣上焦郁热
,
透邪外达
。
概他医滥施寒凉,冰伏气机,而韩老先生反其道,转用宣透,故应手而效,如何医者可不慎欤?可见宣透之重要性,切莫等闲视之。
6
、
“
汗之可也
”
是
“
目的
、
指征
、
火候
”
既然温病忌汗,那么“在卫汗之可也”又当如何理解呢?赵老说:
“
汗之
,
是目的
,
而不是方法
。
”
就是对卫分证经过辛凉宣透的恰当治疗之后
,
汗已经出来就可以了
,
就已经达到治疗的目的
,
不必继续辛凉宣透了
。
显然
“
汗之可也
”
指的是治疗目的
,
也可以说是使用辛凉宣透剂的指征
、
火候
。
所以说“汗之可也”是指治疗的指征、火候,还可以从原文的语气上得到证实。
原文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到气才可清气”,意即只有邪热传入气分时,才可使用清气法,显然说的是使用清气法的指征、火候。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意即邪已深入营分,耗伤营阴,仍然可以使用透达营热的方法,使营分之热转出气分而解,同样是指使用透热转气法的指征、火候。
“直须凉血散血”,意即邪已入血,可径直使用凉血散血的方法,依然讲的是使用凉血散血的指征、火候。
四句语气相贯,一气呵成。因此,由语气的联属来看,
“
汗之可也
”
并非汗法
,
而是目的
、
指征
、
火候
。
假如见到正汗之后,就认为已经达到了治疗的目的,而停服辛凉宣透之剂,症状是否能消除?疾病是否能痊愈?
据笔者临证体验
,
只要出现正汗
,
症状随之即渐消除
,
脉亦可逐渐和缓下来
。
以小儿高热为例,当出现正汗后,身热虽可降低,但不会立即热除,大约一日许,热势可逐渐平复,脉可随之逐渐由躁疾转为缓和敛静,往往脉静在先,热除在后。至于脉静热退之后,继予一些益气生津之品以善后,则又当别论。
另外,从桂枝汤的服法上,亦可对汗之并行汗法的见解提供一个佐证。桂枝汤服法曰:“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可见继续服用和停止服用桂枝汤的指征,都是以汗出为重要依据,与汗之可也理出一辙。
7
、
“
汗之可也
”
之汗
,
是指
“
正汗
”
所谓“汗之可也”之汗,是指
正汗
,
其标准有四
:
微微汗出
,
通身皆见
,
持续不断
,
随汗出而热减脉缓
。
四者相关,不可分割,此即正汗。
正汗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阳气的蒸化,二是阴精的敷布。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
阳加于阴谓之汗
。”吴鞠通亦说:“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阳施阴布,方可作汗。
卫分证之无汗,是由于肺气郁,阳气郁遏,津液不敷所致。
当施用辛凉宣透之剂后
,
肺郁得开
,
阳布津敷
,
自然溱溱汗出
,
这就是
“
温病忌汗
,
又最喜汗解
”
的道理
。
当卫分证已有自汗时,是否仍须辛凉宣透?
答曰,
仍须宣透
。
因这种自汗属于邪汗
,因热蓄迫津外泄所致,肺之郁并未解除,故仍须辛凉宣透。
邪汗的特征,恰与正汗相对,
往往为大汗而非微汗
,
阵阵汗出而非持续微汗
,
头部或头胸部有汗
,
而非遍体皆汗
,
汗出热不衰
,
脉不静
。
故见邪汗时,只要卫分证仍在,就要辛凉宣透,直到邪汗退正汗出,即标志肺郁已解,卫分证已罢。
8
、
“
测汗
”
以知病情转归
测汗
,
是温病中据汗以测病情转归的重要方法
,首载于《吴医汇讲·温热论治篇》,其曰:
“
救阴不在补血
,
而在养津与测汗
。
”据以测病之汗,就是指正汗。当卫分证经过恰当治疗而见到正汗后,医者就可以据此汗而判断肺郁已解,三焦通畅,卫宣津布,病已向愈。
测汗与汗之可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指使用辛凉宣透之剂的火候
,
正汗出来就可以了
,不必再继续透解了,
另一个方面是指见到正汗就可以据以推断病情已向愈
。
从测汗法,亦可佐证“汗之可也”是目的而不是方法。
据笔者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体验来看,测汗一法,有着很大的临床意义。有些患儿虽高热喘促,肺部大片实变,甚至合并心衰、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当经过适当治疗,只要遍身持续溱溱汗出,病情很快就可以好转了。
测汗一法不仅适合于卫分证
,
对气分
、
营分
、
血分各个阶段
,
都普遍适用
。当热结胃肠而灼热无汗,肢厥脉沉时,用承气汤逐其热结,往往可见遍身溱溱汗出,脉起厥回。这是由于阳明热结一除,气机通畅,阳气得以宣发,津液得以敷布使然。据此汗就可以推断已里解表和矣。
当热陷营血而灼热无汗时,清营凉血之后,亦可见正汗出,据此汗可推断气机已畅,
营血郁热已透转
。
当阴液被耗而身热无汗时,养阴生津之后,亦可见正汗出,
这正是阴液来复的表现
。
金寿山云:“大多数温病,须由汗出而解……在气分时,清气分之热亦能汗解。里气通,大便得下,亦常能汗出而解。甚至在营分、血分时,投以清营凉血之药,亦能通身大汗而解。”
假如说辛凉宣透之剂,还因辛能散而涉发汗之嫌,那么大承气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复脉汤等,则绝无发汗的作用,但服用之后,仍可见汗出,这正是
邪退正复
,
气机通畅的结果
,与“汗之可也”之理相同。
正如章虚谷所说:
“
测汗者
,
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
、
气机通塞也
。
”
若删去“测”字,不仅湮没了叶天士的这一重要学术思想,也使叶天士的这段原文反而晦涩费解。
二
、到气才可清气
1
、
到气才可清气的含义
“
到气才可清气
”
,
是指使用清气法的指征
、
火候
。
邪在卫尚未到气分时
,
不可用清气法
,误用则寒凉遏伏气机。
热传营血已过气分时
,
亦不可用清气法
,误用只能伤正,无助驱邪外出。即使邪在卫气之间者,赵老认为,“一定以卫为主,必须疏卫同时清气,决不能以清气分之热为主,卫气疏则热可外达”。
疏卫为主
,
正是保证郁热外达之路通畅
。若以清气分之热为主,往往易凉伏气机,意欲清热,反事与愿违,热郁更甚。
清气法,是指用寒凉之品清解气分热邪的一种方法,常以辛寒、苦寒、甘寒之类,这些寒凉药物中,
一部分以气为主
,
其性轻灵
,
如连翘
、
竹叶
、
双花等
,
一部分以味为主
,
其性沉降
,
如黄芩
、
黄连
、
知母之类
。沉降者泻火力雄,轻灵者透散力胜。
气分证的范围甚广,包括脏腑有肺、胸膈、脾、胃、胆、肠、三焦等。虽证型繁多,治法各异,
但共同特征为但热不寒
,
烦渴饮冷
,
舌红苔黄
,
脉数有力
等一派阳热有余之象。
气分证虽正邪抗争剧烈
,
然其本质仍属郁热
。
赵老说:“清气法之用寒凉,应注意寒而不涩滞,以利于郁热外达。”这就明确指出气分证的本质仍属郁热。
既然属郁热就要遵循“火郁发之”的原则,
于清气分之热的同时
,
贯穿透邪外达的原则
,否则过于寒凉沉降,易使气机闭塞,热不得透,其热更炽,或逼热内陷,致生痉厥之变。
2
、
气分证透达之法
因气分证型颇多,所以具体运用透达的方法时,又各有不同,下面择其要者列举之。
①
热郁胸膈者
,
因热郁而胸热,气机不畅而胸痞,郁热扰于神明而现心烦懊,上扰清空则头痛,皆为热郁不得发越之象,
主以栀子豉汤
,宣泄郁热。
伤寒用以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在于宣泄胸膈郁热。栀子清泄郁热,豆豉宣郁透邪,一宣一泄,辛开苦降,为热郁上焦之主方。叶天士曾用栀子皮代栀子,更宜宣泄。
胸膈乃心肺所居
,
肺主气属卫
,
心主血属营
,邪在上焦,可出现卫、气、营三个阶段的病变,卫分之邪不解,可进而入气,气分之邪不解,可进而入营,闭塞神明,神昏谵语。
栀子豉汤之
心中懊憹
,
虚烦不得眠
,
已露热陷心营之端倪
。当此之时,务在开泄胸膈之气滞,使郁热外透,
庶不致转而内陷
,
逼乱神明
。
余临证常以升降散合栀子豉汤
,
更利于宣泄胸膈郁热
。
夹痰热者加瓜蒌,夹湿者加杏仁、藿梗,夹瘀者加丹参、降香。勿论热病杂病,凡见胸膈窒闷,烦躁不安,胸拒按者皆可用之,效果颇佳。
②热灼胸膈者,郁热已甚,扰于胸膈而身热烦躁,胸膈灼热。
热邪下移大肠
,
闭结肠腑而便结
,
主以凉膈散
。
方中薄荷、连翘、竹叶宣透郁热;硝、黄逐其热结,祛其壅塞。气机宣畅,胸膈郁热自可透达而解。
③
热邪壅肺者
,肺气为热邪壅遏而不得宣降,气逆而为喘咳,气机窒塞而胸痛。
主以麻杏石甘汤
,清宣肺气,止咳平喘。
麻黄辛温发汗,配以石膏则专于宣肺。石膏清肺胃之热,配以麻黄则专于清肺,一清一宣,寒而不遏。更增杏仁以降气。所以,麻杏石甘汤仍贯穿了透邪外达的原则。
④气分无形热盛者,虽表里俱热,实质仍是郁热,只是郁闭程度较轻而已。
汗出
、
壮热
、
脉洪大等
,
是里之郁热已有外达之机
,在清解里热的基础上,
当因势利导
,
透热外达
,
主以白虎汤
。
白虎汤为辛凉重剂,辛能散,可透热外达。故吴鞠通曰:“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可见温病的白虎汤证针对的依然是一种郁热。若偏执以寒治热,而不知火郁当透,纯用苦寒沉降之品,直折其热,反逆其性,使郁热遏伏而不得外达。
⑤
热结肠腑的承气汤证
,由于热与糟粕相结,阻闭气机,阳气不得宣发,故可见四肢厥冷,脉亦转沉。
郁热愈重
,
阳气愈加闭郁
,
甚至可见面色青紫
,
通体皆厥
,
脉亦厥
。
此时用大承气汤逐其热结,枳朴逐其气闭,宣畅气机,则阳气得布,厥回脉复,里解表和,溱溱汗出乃愈。
⑥
温病热郁少阳者
,
亦属气分郁热
。
伤寒少阳证为邪将由阳入阴,主以小柴胡汤。柴胡辛以升发少阳,疏解少阳之郁;黄芩清胆经之热;用参、姜、草、枣扶正气,助其祛邪之力。故服小柴胡汤“蒸蒸而振”,战汗而解。
而
温病之少阳证
,
是里之郁热淫于少阳
,
小柴胡非其所宜
。
《温热逢源》主张用
栀
、
豉合柴胡
、
黄芩
,《温病纵横》主张用
吴鞠通黄连黄芩汤
,芩、连、栀清其郁热,佐以柴胡、郁金、豆豉,意在宣展气机,透邪外达。
总之
,
从气分证的各个证型来看
,
本质皆为郁热
,
清热固属正治
,
但必须贯穿透邪外达的原则
。
吴锡璜曰:“治温病虽宜凉解……宣透法仍不可少。”
三
、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1
、营分证实质
营分证的实质仍属郁热
,
热邪深陷营分
,
其郁闭程度较气分证更甚
。
气分之热不解而内陷营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
个是营阴虚亏
,
邪热易陷
,
另一个是邪气壅遏
,
气机闭塞
,
逼热内陷
。导致气机闭塞的邪气,包括
痰湿
、
食积
、
瘀血
、
热结
等。
因而透热转气之法,务在
祛其壅塞
,
展布气机
,
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
。赵老说:“
只要排除气营之间的障碍
,
如痰热
、
湿浊
、
瘀血
、
食滞
、
腑气不通等所致之气机不畅
,
就可以达到营热顺利地转出气分而解的目的
。”
2
、营热透转之法,依邪气不同而异
具体的透转方法,
当依其壅塞之邪气不同而异
。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竹叶清风热而宣郁,花露芳香开郁,清热化浊,犀角味虽咸寒,然其气清香,清灵透发,寒而不遏,毒盛不能透发者用之尤宜。
故《吴医汇讲·论犀角升麻》曰,“犀角乃清透之品”,用之于透营热,无何不可。
“
斑出热不解者
”
,
为气血两燔
,热邪灼伤胃阴,用石膏、知母等撤除气热,开通道路,“
舌绛而中兼黄白者
”
,
为热已传营
,
而气分之邪未尽
,泄卫透营,疏瀹外达之路,“中夹秽浊之气者,急加芳香以逐之”,
“
舌纯绛鲜泽者
”
,
为邪入心包之轻症
,用菖蒲、郁金豁痰开窍,连翘清心散结,“若平素心虚有痰者”,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瘀热相搏者,用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活血散瘀通络。
凡此诸法,皆具透热转气之功。赵老的这一见解,扩展了透热转气的范围,对指导临床大有裨益。
3
、营分证分类治则
营分证,包括
热陷心包
与
热耗营阴
两种类型。
①热陷心包
热陷心包者,叶天士提出有
“
延之数日
,
或平素心虚有痰者
”
。
延之数日者
,
是热邪留而不去
,
耗伤营阴,正虚邪陷,里络郁闭而神昏。此种神昏,有一个数日的演变过程,虽不似邪气太盛而逆传心包之迅猛,
但营阴耗伤程度却较重
,
而且往往因灼热成痰
,
热邪夹痰
,
阻闭心窍
。如雷少逸所说:“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
若平素心虚有痰者
,因其平素即心营不足,且夹痰浊,感受温邪之后,邪热极易乘虚夹痰内陷,阻闭心窍,
形成逆传心包
,
往往卫分证未罢而神已昏愦
。
两种神昏虽有不同,但治疗原则基本一致,皆以
清心开窍化痰
为务。
柳宝诒曰:“凡遇此等重症,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据叶天士所说,轻者可予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重者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正是为邪寻出路之意。
热陷心包与瘀血搏结而神昏者,当于清心开窍方中加入活血祛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祛其瘀血,通其壅塞,使气机宣畅,邪方可透,亦即为邪寻出路之谓。
湿热熏蒸,痰热蒙蔽心包者,当祛痰化浊,辟秽开窍,用郁金、菖蒲、至宝丹等,芳香透达。
热陷心包兼阳明腑实者,上为痰热胶结闭窍,下为浊热熏蒸,上下交相为患,予牛黄承气汤,通腑开窍,气机宣畅,热始能透转外达。
清营
、
涤痰
、
通腑
、
活瘀
、
化浊等
,
方法虽然各异
,
然目的皆一
,
悉着眼于疏通气机
,
透热转气
。
②热耗营阴
热耗营阴者,由于热郁营分,营阴耗伤较重,表现为舌绛而干,身热暮剧,心神不安,夜甚无寐,脉细数等。清营热以挫其热势,养营阴以扶正祛邪,但同时要注重展布气机,透邪外达。透转之法,亦依滞塞气机之邪而异。
赵老提出
,
营热透转气分的指征
,
依据下列各项判断
:
1.
神志转清
。2.
舌质由绛变红
。3.
舌绛无苔到出现舌苔
。4.
脉位由底部转到中部
,
脉象由细数变为滑软或洪缓
。
据此,说明营热已透转气分,邪去阴复,可遍体微汗出而愈。赵老提出的这些指征,确为毕生经验之谈,对临床很有指导价值。
四
、
直须凉血散血
热入血分,虽较营分证更加深入一层,热郁更甚,然举血可以赅营,营血之病机证治多有雷同,可以互参,故从略。
血分证的基本病变,
除营分证之表现外
,
更增耗血
、
动血两个方面
。
以耗血为主者
,
呈现一派肝肾真阴耗伤表现
。
以动血为主者
,
呈现一派血热迫血妄行之症状
。
凉血散血之法
,
适用于血分实热证
。
血热固当凉血,但血分证的出血,不仅是热邪迫血妄行,还因瘀血阻滞,血不循经,瘀热相合,造成出血。
瘀血的形成,是由于热邪煎灼阴血,血浓稠而滞涩,致瘀阻血脉,闭塞气机,气机不畅,则热邪郁遏不得外达,所以凉血的同时,要佐以散血。
散血,不仅可活血化瘀,防凉血药物之凝滞,尚可散血中伏火。瘀血散,气机畅,血分之热方能外达,试观
犀角地黄汤中之丹皮
、
赤芍
,
皆能散血中伏火
,
透热外达。
据笔者临床之管见,热入血分而迫血妄行者,鲜有热邪纯在血分而不涉气营者,
往往呈气营血同病
,
热邪燔灼三焦
,
故素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
,
其效尚著
。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
(1)温病的本质是郁热
,
无论卫气营血皆然
。
(2)温病清热养阴固属正治
,
然只要有邪存在
,
就必须贯彻
“
火郁发之
”
的原则
,
透邪外达
,
避免过于寒凉遏伏气机
。
(3)
“
在卫汗之可也
”
,
绝非汗法
,
它是目的而不是方法
。
这一观点的提出
,
可以卫分证的病机
、
原文的语气
、
桂枝汤服法及测汗的意义等作为佐证
。
(4)透热转气具有广泛含义
,
凡能祛其壅塞
,
展布气机
,
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之诸法
,
皆属透热转气之范畴
。
赵老精于温病,见解透辟深邃,受赵老启迪,略有所悟,然或有曲解亦未可知,陈之以求正同道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