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川芎散,改散为汤,并易名为“头晕六味方”,“治风眩头晕”。头眩晕,虚多实少。十病九虚吗。现实中(实证)也不在少数,比如高血压,甲亢,鼻炎等,初起时,实多虚少。
天旋地转者,名为(眩),头重(头大)脚轻,或者头飘飘然不能自主者,名为(晕)。有可能诱发(脑鸣)。不管虚实眩晕,我赞成老师的各种补法。
西医对眩晕大致分为四大类病:一、内耳眩晕(美尼尔、耳石、症状性)二、颈性眩晕三、小脑病变(血栓、出血、炎症、肿瘤)四、前庭神`经元炎等等。诊断明确,治疗效果也不错,这就缩小了中医的治疗范围,所以我们中医更要有精益求精之精神,坚持中医辨证之本,本文之头晕六味对丰富临床也多有裨益,可圈可点,提到通用似乎悖离辨证精神,临证可尝试一下。
病机
眩晕病因病机,前人论述不一,有主虚、主风、主火、主痰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生博采众议之长,结合自己实践体会,概括其病机,则为气血虚弱、脾弱肾虚和肝阳上亢。赞同张景岳“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及“无虚不作眩”的认识。尽管病发期间难有绝然界域,其病因虽往往互相影响、互为转化,但总以体质为本。如肝阳上亢作眩,常与肝肾不足互为因果;痰浊上蒙作晕,则与脾虚运迟不无关系。临床审证求因,着重辨其虚实;而立法用药,则当以补虚为本。
★
辨证论治
《灵枢》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先生遵循经旨,临床治疗眩晕,多采用补法,或补气血之虚,或补肝肾之阴,或补脾肾之阳,手法多变,不一而足。即使对虚中挟实之患,应用泻实之药也绝不过量,并于邪去之后即改用调补之法以善其后。临床具体治法
01
如头晕动则加剧,遇劳则甚,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心悸失眠,神疲懒言,舌淡、脉细之气血虚弱者,方选归脾汤补气益血。
02
若遇肝肾不足,头目眩晕,视物昏花,腰腿酸软,五心烦热,舌瘦苔少者,多选用杞菊地黄汤滋水涵木;
03
兼有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甚则昏痛,伴烦躁恼怒,舌红,苔薄黄,脉来弦细者,则于六味地黄汤中加入白菊花、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平肝潜阳,标本兼顾。
04
如见眩晕,伴倦怠无力,不思饮食,记忆力差,腰酸肢软,便溏尿数,四末不温,舌淡脉弱之脾胃阳虚,浊阴上泛之证,方用《金匮》近效术附汤加味,以温阳益气。
头晕六味方
此外,先生根据本病以虚为多,又虚实互间的特点,针对临床眩晕患者,其证虽剧,但肝、脾、肾之虚,风、火、痰之实,皆不甚明显,而又是诸因相间为病,则选用《普济本事方》头痛头晕门“治风眩头晕”之
川芎散,改散为汤,并易名为“头晕六味方”。
川芎 15g山药15g 茯苓 15g 甘菊花15g 党参 15g山茱萸肉15g
方解
方以党参为主药,取其补脾胃而益肺气,既适宜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两虚之眩晕,也适用于虚实相杂之证以扶正祛邪。
山茱萸、怀山药为辅,养肝补脾固精,藉以复气血不足之源。
配川芎活血化瘀,祛风止痛,藉其善于走窜,能行血中之气,通上行脑海之径,输精、气、血以养脑元,
又佐茯苓淡渗健脾,菊花平肝明目,既除内湿之留聚,防肝阳之妄亢,又能制川芎之温窜,以泻有余之实。
六药相伍,配合默契,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成通补开合之剂,用治肝肾不足,气虚脾弱,或挟风、挟痰所致之眩晕,皆有桴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