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老人老病用老招
>>
查看详情
退烧,还有这一法
2024-11-12 08:28:11
(一)滋阴以发汗
作者/王少华 王卫中
滋阴,乃常用治法之一,它不仅用于内伤证候,同时也用于外感疾患。明、清以来,滋阴法更广泛应用于温病,如滋阴降火、滋阴通便、滋阴解表等。但在实践工作中,都是以滋阴药通过配伍方式来完成。
就滋阴解表而言,《通俗伤寒论》中的加减萎蕤汤以有滋阴作用的玉竹与有辛散功能的葱豉同用,从而达到滋阴发汗解表的目的。此外,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在某种情况下,虽单纯使用滋阴剂,不参发散之品,其结果亦能得汗而热退。
【例一】
一女性,54岁。就诊前两旬曾罹冬温犯肺之证,愈后未几,不慎感寒,以致始则形寒,继则热炽(体温39.6℃),无汗,头晕,咳逆甚盛,痰色黄稠,口渴喜饮,脉象浮数,舌边尖俱赤,苔薄白而干,显系前次温邪已耗肺津,是以发病3日,即有伤阴之征。法当滋阴解表,方用俞根初氏加减萎蕤汤。服1剂后,汗出遍体,热退十之八九(体温37.3℃),续服2剂,热悉退,咳亦减。共服药5剂而愈。
【例二】
一女性,48岁。患者产育7胎,营血已耗。咳喘9载,肺阴久伤。自述发病以来,无分夏冬,时轻时重,迄未安宁一日。阅前医用药,率为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之类,然每服必剧,甚则不能尽剂而中止。迩来燥气加临,不特咳喘转增,且身热不清(体温38.7℃),无汗,面赤,烦渴,喜凉饮,唇干裂,喉中漉漉有声,而咯痰不爽,痰白而粘,牵连不断,夹有血丝,脉象细数,一息六至,舌光赤无苔。
证经8年,肺胃之阴伤匪浅,遵“热者寒之”,“燥者濡之”之意立方,用喻氏清燥救肺汤合雪羹汤增损。服1剂后汗出至足,身热悉退,喉鸣若失,咳痰渐爽,喘势亦衰,复诊仍宗原意立方,共服药5剂,仅咳嗽未根治,它无所苦。
【例三】
一男性,29岁。温病三候有奇,形寒早罢,身热炽甚(体温39.4℃),无汗,渴喜冷饮,饮水无多。就诊前5日一度神识不清,暮夜谵语。今则语言清楚,面色略红,耳鸣,脉虚数,舌绛干,唇焦齿燥,苔薄黄少津。下焦阴气不足,中焦邪气有余。法当滋下清中,方用玉女煎合增液汤去牛膝,加甘草、金银花、粉丹皮、青蒿梗、竹叶。
1剂后额上已经得汗,汗可湿手。惟热不为汗衰(体温39.2℃),渴饮如昨。若谓阳明热盛,断无服石膏而不应之理。考恙已逾三候,况温邪最易耗阴,观其虚数之脉,绛干之舌可知。夫阴伤,阳必亢,此殆热恋不退之由欤!所虑者,肝肾已伤,慎防动风之变。幸舌未卷而囊未缩,神志依然慧爽,陷象未露,或可有救。遵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之法立方,方用吴鞠通加减复脉汤去火麻仁,加熟地黄、天冬、鳖甲、竹叶,同时加倍滋阴药剂量。
此方服1剂后,汗出颇多,湿衣沾衾,尔后熟寐至晨,脉静身凉(体温36·4℃),略渴,不欲饮,虽神疲懒言,却无所苦。舌仍绛,已有津。于前方中参入益气之品,滋阴药减为半量。此后即逐步复原。
通过3例治疗的过程,获得了三点体会:
(1)3例同用滋阴之剂,虽方药不一,但其后果都是汗出热退。例一方中有薄荷、豆豉等发散之品,服后理应得汗。例二方中有辛凉的桑叶与辛寒的石膏,桑叶具散风之功,石膏有解肌之能,因而药后得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例三初诊时亦曾使用石膏、青蒿之属,服后汗仅见于额上,身仍灼热,二诊时纯用滋阴之剂,无一发散之品,相反却汗出遍体,一服病退,其故安在?个人考虑,得汗之机理大体有三:①腠理发泄;②阴精为材料;③阳气为运用。
例一滋散并施;例二寓清热于滋阴剂中,且略有散之功能。两者同具得汗机理中第一、第二两项条件,因而得如愿以偿。例三病过三候,邪气本衰,其热恋不退之来由,初步认为是因阴虚而阳亢,非阳明实热可比,故用石膏而不应。初诊方中虽有生地、元参、麦冬、知母等滋阴之品,然剂量较小,以此用于阴气大伤之患者,尚不足以制其亢阳。且此证无使用发泄腠理药物之理,而汗出之材料——阴精又不足,故仅得额上汗出而病势不减。
二诊时根据《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和“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指示处方,去石膏、青蒿、银花、丹皮,加熟地、天冬、鳖甲、白芍以滋填肝肾,复入阿胶血肉有情之品以养阴血,再制大其剂,务使“阴平阳秘”。此亦“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药后阴气已生,得以配阳,于是阴阳和,营卫调,汗源备,腠理开,终至汗出病除。可见例三得汗之由,实因补充其材料和泉源所致。
(2)当首次运用类似例三的治法而得汗时,尚以为事出偶然。以后每年均有一些此类病例发生,方予留意。通过近年来的进一步观察,又发现热势较甚者(体温约在39℃以上),用此法而得汗之例数较多。至其原理,姑假定为:热甚者阴虚甚,郁亦甚,一俟大滋其阴,于是阴阳交泰,郁极而通。
(3)温邪最易伤阴耗液,治疗时需要步步顾其津液,所以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论。但是存津液的手法,并不限于滋阴一个方面,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滋阴药有滋腻留邪之弊,所以凡无伤阴见症者,虽病温亦不宜使用。有阴伤现象时,亦应区别情况,选择药物。
如例一虽见舌赤及薄白而干之苔,但病仅3日,外症尚未尽除,故用滋阴解表一法。根据《温热论》指出“若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的言论,于是滋阴不用填下的地黄、元参,而用润上的玉竹、麦冬、沙参、芦根;解表不用辛温而用辛凉,如薄荷、豆豉之属。
例二乃阴虚之体,加之秋燥袭入,肺胃热炽,阴气更伤,无怪其脉细数而舌光红,故其滋阴药的使用,较例一更深一层,另入石膏以清肺胃。
例三唇焦齿燥,脉虚数而舌绛干,其阴伤程度最深,且邪少虚多,病位在下,故用药既不同于例一的润上,也不同于例二的兼滋中上,而以熟地、元参、天冬、白芍等填补下焦。
于此可见,滋阴法的运用,既要辨其有无实邪,又应区别阴伤部位,才能获得预期疗效。
(二)滋阴剂治疗阴虚发热证
作者/门纯德
下面谈谈阴虚发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查不出病因,西医称之为“发热待查”或“无名热”。
1.发热待查(无名高热)例一
1981年秋,有一个将要毕业的学生,叫郝某,女,山阴县岱岳镇人,因高热住院治疗。当同学们叫我去为她诊病时,她已住院12天,化验:肥达氏反应(-),不是伤寒,血象不高(白细胞9×109/L) ,其他检查均无异常。医院暂时无法定性,只是说“发热待查”。患者本人无明显不适,脉稍快点,想喝点水。医院给予静脉点滴青霉素及口服寒凉中药治疗,始终不退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此时清热不济事,便需养阴。清热与养阴尽管是一个大范畴,但养阴属扶正的范围,清热属祛邪的范围,养阴的药物有生地、熟地、麦冬、元参、天冬等,而清热的常用药物为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等。我当时开了增液汤:元参60g、麦冬30g、生地30g。两付药后热退出院。直至出院,医院也没有查出病因。
2.发热待查(无名高热)例二
还有一例,患者叫刘某,男,18岁,高热21日。其父是大同市某公司医务所的医务人员,他在家中给孩子口服消炎药、退热药不效,就将孩子送至地区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后,虽经中西医救治,高热仍然不退,乃邀我会诊。
患者当时脉虚而数,口唇红,自觉头昏,身燥热无汗。病历上记录着体温有一次上过40℃,其余均为39.5℃左右。当时已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左右,化验血象不高,结核菌素试验(-),肥达氏反应(-),西医诊断不清,只言“发热待查”,而此时中医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因为中医可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于是,我就用八纲辨证。看他脸红红的,嘴唇较干,手心发热,问其足心亦烧,我就还按《素问
•
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法以滋阴。患者当时是18岁,我给他用的量较大点:元参90g、生地60g、麦冬60g、当归10g、甘草6g,嘱其服两剂。为什么只服两付呢?因为此方多服恐呆滞。这里为什么用当归呢?因为当归较活,其他几味药较呆,且当归可以入厥阴。患者服药两付后热势消退,遂出院。
需要指出的是,养阴药必须要大量用,量小则无济于事,比如此方元参若用三钱,至少要吃半个月才有效。这就涉及到质和量的辨证关系的问题,没有量,质是起不到作用的。比如吃馒头,如果每天仅吃0.1g,没有多久就饿死了,这充分说明虽然物质相同,但量不足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按照我的理解,阴是物质,阴需滋、补、给,必须量大;阳是功能,阳只需兴、扶,量不能太大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