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png)
难睡不着用 归脾汤
【方剂名】归脾汤,出自《正体类要》,本方制丸,名“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炒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各3克),木香五分(1.5克) ,炙甘草三分(1克),人参一钱(3克)。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冠心病等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3.失眠症:以Cochrane法系统评价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疗效,纳入12项研究1004例患者结论:归脾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疗效,尚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有中医特色的研究加以证实。(《光明中医》2013年第11期)
4.心悸:以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患者20例(治疗组),与三七片治疗20例对照。疗程为7日。以临床症状及心律失常等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为治愈标准一结果: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年第5期)
5.抑郁症:以归脾汤治疗抑郁症心脾两虚型患者30例,与盐酸氟西汀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6周。结果:归脾汤组和盐酸氟西汀组的HAMD疗效有效率随治疗时间不断提高,两组的中医症状疗效有效率亦随治疗时间不断提高。归脾汤可显著提高心脾两虚型抑郁症患者的HAMD量表及中医症状量表减分率,与盐酸氟西汀疗效相当,但比盐酸氟西i丁不良反应少,起效更早。(《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 014年第16期)
6.过敏性紫癜:以归脾汤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42例(治疗组),与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盐酸西咪替丁静滴治疗42例对照。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愈19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24期)
7.面肌痉挛:以归脾汤治疗面肌痉挛患者24例,与卡马西平治疗23例对照,疗程28日。结果: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2.2%。(《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方解】本方证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必致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脾虚统血无权,则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下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但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治宜健脾养心与益气补血兼施。方中黄芪甘温,益气补脾,龙眼肉甘平,既补脾气,又养心血以安神,为君药。人参、白术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养心,助龙眼肉养血安神,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为佐药。炙甘草补气调中,为佐使药。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宋朝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适应范围,亦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己《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现代研究】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又用以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脑外伤后遗症、头痛、脱发、特发性水肿、心脏病、月经不调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证买,本方对家兔烫伤休克期的血压、呼吸、血糖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使用注意】出血属阴虚血热者,应慎用。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兼加姜枣益心脾。
可服用归脾丸
代茶饮
.png)
用熟酸枣仁治疗失眠 用生酸枣仁治疗嗜睡
.png)
.png)
酸枣仁汤
【方剂名】酸枣仁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二升(12克)、甘草一两(3克)、知母二两(6克)、茯苓二两(6克)、川芎二两(6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主治】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症见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煤,舌红,脉弦细。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紧张性头痛、焦虑障碍、心悸、躁狂等病症。
1.失眠:酸枣仁汤加味治疗失眠28例。结果:临床治愈(睡眠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小时以上,睡眠深,醒后精力充沛)13例,显效(睡眠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6例,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小时)5例,无效(症状无改善)4例,总有效率85.7%。(《实用中医杂志》2004年第10期)
2.紧张性头痛:本方加减治疗紧张性头痛68例。结果:临床痊愈47例,显效13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山东中医杂志》1994年第10期)
3.焦虑障碍: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15例。结果:临床痊愈3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0%。(《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心悸:本方加味治疗室性早搏84例,2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用药期间室性早搏完全消失)46例,有效(用药后室性早搏次数减少50%以上)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28%。(《湖南中医杂志》1995年第6期)
5.躁狂:本方加减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躁狂症32例。结果:临床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死亡8例,总有效率68.8%。(《湖南中医药学报》2004年第23期)
【方解】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知母宁心安神,滋阴清热;川芎调畅气机,助酸枣仁养血调肝;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临床常用于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诸证。方中酸枣仁捣碎先煎,其安神效果更佳。
临床应用中,头痛头晕者,加天麻、白芍;心烦心慌,加栀子、麦门冬;痰湿内阻,加法半夏、远志;气虚,加党参、黄芪;胁痛口苦,加郁金、柴胡;口燥咽干、舌红少苔,加生地黄、玄参。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酸枣仁汤可治疗惊恐、夜游症、眩晕、脏躁、抑郁症、神经衰弱、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梅尼埃病、盗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心血管系统疾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皮肤科病症、男科病症等,证属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者一买验研究表明本方有镇静催眠、减慢心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等作用。
【方歌】(一)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二)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png)
天王补心丹
《校注妇人良方》卷六:天王补心丹
处方人参(去芦)茯苓 玄参 丹参 桔梗 远志各15克 当归(酒浸)五味子 麦门冬(去心)柏子仁 酸枣仁(炒)各30克 生地黄120克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治心肾不足,阴亏血少。失眠、心悸、梦遗、健忘。现临床亦用于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眩晕不寐,心悸怔忡,舌红少苔,属阴亏血少者。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临卧时用竹叶汤服。
备注方中生地滋肾阴、养心血,为君药;玄参助生地壮水以制火,天冬、麦冬养肺阴以滋水之上源,丹参、当归补心血,人参、茯苓益心气,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共为臣药;五味子、酸枣仁敛心气,安心神,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朱砂为衣,取其入心以安神,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滋阴养血补心神之功。
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六
《万病回春》卷四:天王补心丹
处方人参15克 五味子 当归(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柏子仁 酸枣仁(炒)玄参 白茯神(去皮)丹参 桔梗(去芦)远志(去心)各15克 黄连(去毛,酒炒)60克 生地黄(酒洗)120克 石菖蒲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滋阴泻火,养心安神。治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惊悸怔忡,健忘失眠,咽喉干燥,夜梦遗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临卧时用灯心、竹叶煎汤送下。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png)
.png)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