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纪实】刘某某 男 41岁。阳痿多时,同时心悸,胸闷气短,有高血压病,西医治疗半年多,无效,阳痿越来越重,不能勃起,心情郁闷,寻求中医治疗。【刻诊】:面略暗黑,舌淡体胖苔白腻,脉寸关弦滑有力兼数,尺不足。饮食尚可,大便偏溏。

【中医辨证】: 湿郁型阳痿。水气凌心,湿郁宗筋。
【处方】:苍术30g 厚朴30g 陈皮15g 甘草10g 淫羊藿30g 羊红膻30g 仙鹤草30g 茯苓50g 白术15g 石斛30g 怀牛膝10g 补骨脂30g 羌活10g 蜈蚣3条 生龙牡各25g 炒三仙各30g
七副 一天一副,水煎服 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患者很高兴。自述夜间阴茎已经可以勃起同房,但是时间有点短。心率已减缓,心悸减轻,血压基本正常。舌苔已经转为薄白苔,脉已经不数了。
效不更方,续服七剂。
【方解】方中平胃散合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利水以治其本。炒三仙消食除积使中焦得运,利于湿化。淫羊藿、怀牛膝、补骨脂补肾益肝合生龙牡固肾涩精以治其本。羊红膻、仙鹤草健脾益气、补虚强心以增加局部血液流注量。羌活祛风胜湿,用此意在改善身体微循环。石斛清热养阴,平抑心率过快,既可防苦燥伤津又有阴阳相合之意。蜈蚣药典并无兴阳记载,但王老有一治阳痿专方却将此药列为众药之首,开关通络,起阴兴阳,其深意值得思考!全方紧扣病机,标本兼顾,完全按证施方,非当下流行的见此证而一味兴阳补肾,值得后辈们思考学习!
【医案解读】:此案阳痿不同于一般阳痿,其肾虚乃水气瘀阻经脉,厥阴肝经所致。患者面色暗黑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结合舌淡苔白腻,脉弦滑当属脾阳不足、水湿内盛之证。盖脾居中焦,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司,则湿邪凝滞为痰为饮。痰饮随气之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满闷;阻于中焦,易致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心悸、气短。肝经环阴器且“肝主宗筋”,若湿邪弥漫流注肝经,则宗筋失养易于致萎。患者年过四十,尺脉已现不足,《内经》又云:“男子五八,肾气衰”。故此证当属水湿内盛为因、导致肝肾亏虚。治宜祛湿健脾兼顾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