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1103Op*B.3-bNMXr.h-5a*fM1&id=13001391418&
一 概论:
消渴一词,语出《素问.奇病论》,后代医家以三消立论,如《医述.三消》云:“消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刘河间 云:“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三消者,其燥热同也。故治疾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
《灵枢》中所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所以从五脏着手论治,着重调理五脏之阴阳气血,使五脏功能完好则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难经。四十八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所谓散膏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胰脏。任老认为:散膏,脾胃共居中焦,为后天之本,可以散发阳气,温煦五脏六腑,为人体气化升降之轴。消渴的病机,是以散膏为核心,波及肝 脾 胃 肾 三焦等。
长期高血糖状态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多元醇代谢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抗氧自由基物质减少等途径的作用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一些研究也表明,强化治疗能有效延缓和阻止糖尿病病人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及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本虚标实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共同病理基础。正虚易致邪侵,娇脏受累,肺失清肃则为咳喘;热毒蕴结与皮肤则为痈疽;湿热下注而发淋证,外阴瘙痒;湿停中焦,胃不受纳则为呕恶,纳谷不馨;脾虚湿盛,清气下陷则为便溏;阴虚火旺,肝郁阳亢,肝用有余,即叶天士谓“脏真日洒,阳化内风”,肝风入络,痰扰清窍,为头痛目眩,旁及四肢,则为麻木刺痛;痰淤阻滞脏腑经络,阻于心脉则为胸部憋闷刺痛胸痹之证,瘀阻眼络则发现瞻昏渺,甚则目盲不见,瘀阻肢络则四肢麻木或坏疽,阻于脑络而为偏瘫失语;病虚心神失养则心悸失眠;肾虚而阳痿不举;虚不摄纳,精微漏泄,而现糖尿病肾病尿蛋白,阴阳两虚,气不化水,水停为肿。
病之初,之渐常在厥阴少阴,肝肾阴亏是其本,肺胃燥热乃其标。中焦脾胃是津液输布的枢纽,因而也是消渴起病的关键。故张锡纯云:“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上下。”此外,病势急暴者常初期既有伤及肝肾之兆,也应予以注意。总之,消渴之轻者,缓者,早期者,多在中上焦,重者,急者,晚期者多在下焦,如此辨别,治疗方可得心应手。“夫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养,何消之有?”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不能根治的观点,中医学博大精深,正确运用中医药理论是完全可以治愈糖尿病的。
二 病因病机:
五脏虚弱,三焦不通,阴虚燥热,气虚瘀血,六淫侵袭
阴虚燥热 阴虚燥热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在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滋阴清热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但是临床上也常遇到一些患者素体阳虚,加之长期服用滋阴清热剂,势必更伤人体阳气,湿浊内生,而变生丛证。
肺,胃 糖尿病病因病机不外两端。一为燥热阴亏,一为脾肾两虚。如嗜食肥甘厚味,烟酒无度,可致脾胃积热,灼伤阴津,或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化火伤津。二者结合,致燥热阴亏。热灼于肺,则口渴多饮,热灼于胃,胃火炽盛则易饥多食。若病延日久,精微下泄,或正气本虚,房劳伤肾,皆可致阴精亏损。
脾 脾虚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素问.奇病论》指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精微物质是脾的主要功能。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比较,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糖,蛋白质,脂肪三大物质的代谢紊乱,即为中医所讲的精微物质的主要组成。脾虚失其运化则可以导致各种表现: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精,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泄而不能被人体所利用故逐渐消瘦。《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气散精和胃行其精气在水谷精微转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疏布,则发为消渴。五脏六腑皆赖脾以奉养,脾虚津血亏损,脏腑失养,久则五脏皆受其累。
痰湿 血糖乃饮食所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与脾失健运,甘浊内滞有关。《素问.奇病篇》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景岳全书》谓:“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 甘味即可生湿又能助湿,湿邪既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而困遏脾胃,又可化热伤津,进而累及五脏,致精血阴阳俱衰,变生多种兼证,以致迁延难愈。立法遣药着眼健运脾土,斡旋中焦。脾胃强健,纳运健旺,斡旋得利,自能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
肾 肾主精为先天之本,肾虚不能温养脾土,中焦虚弱,生化告竭,而致脾肾两虚,阴阳俱损之候。脾虚肌肤失养,则消瘦乏力;肾虚封藏失职,则小便量多,或如膏脂。久病肾虚及肝,阴损及阳,脾肾衰败,加之淤血阻络,可致内障,雀盲,中风偏废,坏疽,水肿,关格等种种变证。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将本病分为 阴,阳 两大症候。阳证者以燥热阴亏为主,多见于本病的早期;阴证者以脾肾两虚为主,多见于本病的中晚期。
肝 ,情志 七情对消渴的影响早在《灵枢.五变》中就有“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的记载。在《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也曾有“心境愁忧,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的论述。 久病消渴者,病情缠绵,非朝夕可愈,需经常节制饮食,辛辣,房事,诸多烦恼,久之心情不悦,肝气难舒;又久病消渴者,内生痰湿,瘀阻经络脏腑,使肝失疏泄进一步加重。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黄帝内经》曰:“疏其气血,令其和平,此为治也。”
五脏之中,肝主疏泄,调节控制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变化。肝的经脉上行胃膈入肺,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阴耗伤,津液干枯则多饮,肝木不能调达,脾胃失其疏泄,则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化火,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火亢盛,肾阴耗伤,肾气失其固摄,约束无权,故多尿。可见三消所见,都与肝失疏泄有密切的关系,从肝论治,灵活加减,可收到满意疗效。从肝论治糖尿病合乎自然之道 治理水患不外乎筑提修坝植树造林 西部高原乃水之发源 溪旁偶边 培木固土 防止土地流失。 肝者通于木 内经有云治病法乎自然之道云云,从肝论治消渴病 法中之法也。清代医师黄坤载认为:“消渴之病,独责肝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病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现代药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作用为糖尿病从肝论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长期的精神刺激,精神紧张,可以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的减少,从而诱发糖尿病或加重病情。
心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总统一身之气血”,心气推动血的运行是心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糖尿病病人体内物质代谢紊乱,阻碍气血的运行,势必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三焦 消渴的发病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息息相关。《灵枢.营卫生会》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三消)为病 ,无以通行元气,则气化失权,上焦肺热津伤,则无以“如雾”,宣发输布津液;中焦胃热津伤,脾阴虚衰,则无以“如沤”,转输水谷精微;下焦肝肾阴亏,元阳衰竭,则无以“如渎”,蒸腾气化。故消渴病的治疗虽以养阴润燥作为治本之法,但是若三焦气化无权,则阴精无以输布,而导致机体失润,且若持续以滋肾养阴清热进行治疗,屡进寒凉滋润之品,而不知知常达变,维护三焦气化,轻则碍胃腻脾,阻碍中焦转输,重则阴盛阳竭,气乃消亡。因此,在临证时应以辛润之品,因辛能散,能行,能润,通过辛润之品宣通三焦气机。养阴辛润既可以振奋阳气,促进阴津化生,使之滋润,又可以防止清润甘滋之品过多而阻碍气机。
瘀 此外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与血瘀的关系甚为密切。淤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发生及加重的重要因素,即所谓“因瘀致病,因病致瘀” 。其形成原因:1.气虚血运无力为瘀;2.燥热耗灼营阴,阴虚血少运行不畅而成瘀;3.医者拘泥阴虚燥热的病机在治疗中偏于滋阴清热,过用苦寒伤阳,寒甚血脉凝滞而致瘀;4.病久入络,营卫之行涩而血脉失疏成瘀。不少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的同时,往往兼有血脂和胆固醇增高,所以此类患者存在着血液高凝,血流滞缓,甚至淤血阻滞等病理改变,此当属于中医学“血瘀”范畴,淤血的存在又可促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正如《血证论.发渴》所指出的:“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上行,是以发渴,瘀血去则不渴也。”
六淫 素体正气不足,肾气不充,气血两虚,尤其是少年儿童,至阳之体,五脏柔弱,易受六淫之侵袭。六淫之邪犯肺化热生燥,燥邪耗伤肺阴,阴液不能敷布,由肺燥,胃热,肾虚传变过程,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出现之消渴见证。《灵枢.五变》说:“余闻百疾之始期,必生于风雨寒暑,外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现代医学研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其中病毒感染启动了自身免疫,导致胰岛细胞的损毁为其主要病因之一。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在外感后血糖升高,病情加重,也是临床常见的事实。这与中医六淫致病的理论,可以说是两种医学体系从不同角度对糖尿病病因的基本相同认识。
气(阳)虚 消渴病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是临床最常见的糖尿病症型。燥热即灼伤津液,而且易克伐正气(壮火食气)。
肾阴不足,影响藏精。阴精亏耗,气失化生基础,日久必虚;由于精微物质的丢失,濡养五脏之源减少,造成肺胃津亏,肾阴暗耗,阴虚无力以制阳,阳气躁动而生内热,糖尿病患者,长期阴虚阳亢,久而必衰,渐成气虚或阳虚。《景岳全书.三消干渴说》中载:“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垠枯凅者,是皆真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
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又赖气的推动,气虚化生无权则阴精更少,而津伤则气耗,气耗则阴液更伤,两者互为因果,气阴两虚之证成矣。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今气虚运血无力,血流缓慢而成瘀;且津血同源,津亏液少,势必不能载血循经畅行可成瘀,故气阴两虚者常与瘀血症状并见。
气阴两虚兼夹瘀血症型的临床常见症状有:形体消瘦,神疲乏力,不耐劳烦,心慌气短,懒言少动,头晕目眩,心烦少寐,多汗口干,肢体发麻疼痛,腰膝酸软,脉多沉细或细弦,细涩,舌质暗淡,发紫,或有瘀斑。
按全息汤整体观认为,上述各类症状类型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此病虽然症状多端,但都是整体疾病表现的诸多侧面。治疗需以全息汤整体治疗,方能达到最佳疗效。
李氏全息汤(白芍易为赤芍 桂枝减量或易为肉桂 )加
黄芪,仙鹤草,丹参,地锦草,鸟不宿,翻白草各15克
五倍子,黄精,玄参,葛根,枸杞,山药,山萸肉,黄连,蚕茧各10克 ( 煎汤 )
鸡内金,僵蚕各6克 (研粉 汤药送服)
四 部分药物解析:
治疗糖尿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以 五倍子,僵蚕,蚕茧 。
《世医得效方》用五倍子治疗消渴引饮,五倍子又称文蛤,有明显的降糖作用。《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者,文蛤散主之。”全方既有明显的降糖,降脂,降粘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 僵蚕“为末饮服,止消渴”,临床应用,确有降糖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僵蚕体内含有一种特有功能的蛋白质,对肾上腺皮质有刺激作用,通过其作用调整了患者内分泌及代谢方面的平衡,使体内的葡萄糖利用率增加至正常,不良反应小,可长期服用,疗程越长,效果越好,且不易复发。
蚕茧,性味甘温和缓,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以血肉有情之身,善补至虚至损之精气,以虫药善行之体,畅荣脏腑,寓补于通,培元本,益气生津,于平淡中见神奇。《本草纲目》言其“煮汤治消渴,古方无他”。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蚕茧含 丝纤维蛋白,丝胶蛋白,煎汤能生津止渴。
《本草便读》中曰:“黄精,味甘如饴,性平质润,为补脾养阴之正品”。
黄精为补脾阴之要药,配伍淮山药,茯苓诸药,既入脾经,能滋补脾阴,滋而不腻,补而不燥,又能健脾除湿,行而不滞。脾以升为健。黄精可对抗肾上腺引起的血糖升高。
葛根 有生津化液之功,促进营津上升,精气布散,鼓舞胃气上行而生阴液。有扩张血管,又有降压,降脂,降血黏度的作用。能有效增加冠状动脉及脑部血液灌注,有效防治冠心病,及脑供血不足等。
黄芪,山药健脾益气,黄芪补气力强又能升清,补气即可生津,升清即可布液,
山药,黄精甘淡性平,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补脾润肺固精。
益气养阴选用黄芪,《本草经集注》指出: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益气,利阴气。
黄芪益气健脾利水,治诸虚不足,是治疗口渴引饮的要药。用黄芪意义有二:其一是平衡升降。黄芪长于升举清气,腹泻者可防止清气下陷,便秘者可因为升清而降浊。其二是益气化津。黄芪益气功宏,气旺则能生津。抑制血栓素合成,抑制血小板凝聚,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千金方》黄芪汤就专治消渴,临床可灵活使用,随证配伍。
黄芪,丹参:认为其既能活血益气,利湿行水,又有 强心,降脂,利尿,改善血液循环 和营养状态的作用,能增加肾动脉灌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肾脏微循环,保护肾功能,并有利于调整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的 高凝,高脂的状态。 扶正达邪,可以防治酮症酸中毒等。
黄连 苦寒清热,专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是治疗糖尿病胃热炽盛的首选药物。
糖尿病 尿酮体阳性,加黄连也有效。尚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
鸡内金为 治糖尿病之验药,临床证明有降糖作用。鸡内金养脾胃之气,济生化之源外,尚能摄约膀胱,减少水谷精微从下流出,配以苍术,尤善于治疗尿中血糖增高。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仙鹤草有很好的降糖作用,治疗运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伤阴者,脾阴首当其冲,易致脾阴亏损。津血同源,津亏不足以载血,必涩难行,致瘀血阻滞。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云:“所谓血有如舟,津有如水,有血无津不能行,有津无血不能运。”
但需强调不可单纯养阴补液,要顾及阳虚的一面,只有调整机体阴阳,水火之平衡,才能使脏腑气血调和,相互为用。
在糖尿病的诊治过程中,若用大队凉润药中伍用肉桂,也寓反佐之意。
临床有时阳虚症状不明显,但屡用滋阴药无效时,往往加一味肉桂振奋阳气,助膀胱气化,则症状为之改善。肉桂,一为引火归元,二为阳中求阴。
桂枝与肉桂同出一物,桂枝乃桂树之枝梢,肉桂乃桂树之干皮,因桂枝通阳化气,效果可靠且较肉桂药性缓和,用量有更大的调整余地。二者可以选用其一。
治疗消渴多选用各类降血糖之对药,如地锦草,鸟不宿,黄芪,淮山药,苍术,玄参等。
地锦草,鸟不宿 原为凉血清热,化瘀通络之草药。
《嘉佑本草》云:地锦草“主流通血脉,亦可用治气”。
《本草纲目拾遗》谓:鸟不宿“追风定痛,有透骨之妙。”
经药理实验研究,提示两药均有降血糖作用,本方移作治消渴之用,亦可将新鲜地锦草泡茶长期服用。淮山药为健脾敛阴之品,煮粥长期食用,乃消渴病食疗之良方。
此外,用升麻升清降浊,提壶揭盖,治下消亦是常用之法。
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这两对对药。
黄芪甘温,补脾益气升阳,山药甘平,补脾肾之阴,兼有固涩肾精之功,可以减轻病人尿糖的程度;
苍术辛苦温,善于燥湿健脾,玄参甘苦咸微寒,清金补水,生津增液,善滋肝肺肾阴精而降火,苍术健脾燥湿又能防玄参之腻,从而从两个方面照顾了脾肾,使脾气得补,脾湿得燥,精微得以输布,肾阴得养,肾气得固,精微不致下泄,血糖自然而降,尿糖自然转阴。
二者相伍,制中有生,共复三焦之正常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病理机制除了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外,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和相对不足,
从中医理论来看,胰岛素具有量小而效宏的特点,应该属于“阴津”范畴,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病及主要为肾精不足,阴虚燥热和脾失健运 都与肾精不足有关,故改善糖代谢紊乱的治本之法应该是补肾填精法,
正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中云:“阴生于阳者,阴精生于阳化也。”
《医贯》之“治消之法,无份上中下,当先治肾为急”。肾为水脏,为阴之本,真水一亏,五脏失濡,易发为消渴。
传统三补的生地,枸杞,山萸,是肾脏阴阳平衡的关键用药。
山萸 补肺肾而涩精枸杞 滋肾润肺而明目,补肾并能益肝阴肝血,肝肾同源,肝血足则肾之阴精必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枸杞有较强的降血糖作用,并有抗组织老化,延年益寿之效,对糖尿病人很有益处。肾主骨生髓,髓能化精,精可生血,补肾填精亦是生血补血之法。《本草正》谓其“尤止消渴”
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上常以血糖降低至正常范围,尿糖的消失作为临床效果的评价,然而绝不能单纯以血糖,尿糖的检验来完全取代中医的四诊八纲。在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贯彻始终的是治病求本与整体观念的思想。
此处驻笔,文章算以草略结尾,以上内容均属鄙人拙见,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予以斧正,李某感恩不尽。传承与发扬全息汤是我终生梦想,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行列!为中华民族,世界人民谋福!承中医精髓 , 还世人健康!
李芳祥全息汤研究所
糖尿病知识四十二问答
1、苹果:性凉,味甘,有的品种略酸,具有补心益气、生津止咳、健胃和脾、除烦、解暑、醒酒等功效。由于苹果中糖的吸收缓慢而均匀,从而能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
2、梨:性寒,味甘,微酸,属凉性水果。具有生津、润肺、清热、凉心、消痰、降火、止热咳、解毒等作用。主治热病烦渴、肺热咳嗽、痰多、小儿风热、喉痛失音、眼赤肿痛、大便秘结、小便黄少等症。
3、桃:桃子性温,味甘、酸。桃子因含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甘甜多汁,具有生津、润肠、活血、消积、益气血、润肤色、养阴敛汗等功效。主治津伤肠燥便秘、经闭、虚劳咳喘、瘀血肿块、阴虚盗汗、冠心病等症。桃子还具有“益颜色、解劳乏”之功效,前人也有“常吃桃子能驻颜”之说。适用于老年体虚及美容。用桃树枝丫间的桃胶煎茶饮服,可治糖尿病和高血压。
4、橙子:果肉性凉,味酸。具有生津清热、消痰降气、和中开胃、醒酒止渴等功效。主治热病伤津、身热汗出、口干舌燥、咳嗽痰喘、纳呆脘闷、酒醉口渴等症。
5、柚:性寒,味甘、酸。具有下气消痰、健胃消食、水肿止痛、利咽消炎等功效。主治胃病、食积不化、慢性咳嗽、痰多气喘、咽喉痒痛、热病口渴等症。据实验证明:柚子有抗炎作用,其成份是柚皮甙,对病毒感染还有抑制作用。同时,有人认为柚子新鲜果汁中,含有胰岛素样成分,能降低血糖,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肥胖患者宜常食。
6、荔枝:性温,味甘、酸。具有补气健脾、养血益肝、止渴、益智、通神、解毒、止泻等功效。主治脾虚久泻、呃逆不止、血虚崩漏、小儿遗尿、瘰疬、疔毒、痘疹等症。
7、樱桃:性温,味甘。具有益气补虚、脾胃功能失调、发汗、祛风透疹、解毒、滋肤美颜等功效。主治缺铁性贫血、瘫痪、四肢麻木、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腰背疼痛、冻疮、贫血、烧烫伤等症。因其中含有果胶,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可使血糖下降,有治疗糖尿病作用。
8、杨梅:性温,味甘、酸。具有生津解渴、和胃消食的功效。主治祛痰、止呕、消信、痢疾、霍乱吐泻、胃肠功能失调、糖尿病等症。
三十二、治疗糖尿病的五谷杂粮类:
1、小麦:功效:小麦性凉,味甘。具有养心安神,益肾,健胃厚肠,除热止渴,敛汗,止痢等功效。主治糖尿病、神志不安、虚烦不眠、心悸怔忡、癔病、脾虚泄泻等症。
2、燕麦:又名皮燕麦、雀麦、野麦。功效:燕麦性温,味甘。具有益肝和脾、滑肠催产的功效。主治病后体虚糖尿病、纳呆、便秘、难产等症。此外还有止汗、止血的功效,或治虚汗、盗汗、出血等症。由于其滑肠、催产,故孕妇禁食。
3、荞麦:又名莜麦、油麦、乌麦、花荞、三角麦、玉麦、甜荞麦。功效:荞麦性凉,味甘。具有清热利湿、开胃宽肠、下气消积等功效。主治头风疼痛、胃肠积滞、痢疾热泻、疮疖丹毒糖尿病、白浊带下等症;外用可清热解毒。由于荞麦中含有红色荧光素,花中尤多,部分人食用后可产生光敏感症(荞麦病),如耳、鼻等处发炎肿胀,眼结膜炎,咽炎,喉炎,支气管炎等,应当引起注意。因其性寒,食之能动寒气、发痼疾,患皮肤过敏及脾胃虚寒者禁食。
4、小米:功效为性凉、味甘、咸。具有清虚热、补虚损、健脾胃等功效。主治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泄泻、小儿消化不良、口干烦渴等症;还有滋阴液、养肾气的功效,可治消渴口干、腰膝酸软、止泄痢、利小便;外用还可治赤丹及烫、火灼伤等。小米为碱性食物,因此,风湿病、痛风、糖尿病等血中酸度太高不能食用酸性谷物的人,食用小米不会有任何不适。
5、玉米:功效是性平,味甘。具有调 中开胃、通便利水,降糖、降血脂等功效。主治胃纳不佳、慢性肾炎水肿、尿路结石、腹水尿少、糖尿病、高血脂症、浮肿、黄疸等症。
6、大豆:大豆性平、味甘。具有补虚清热、利便、除湿、健脾、宽中等功效。主治面黄体弱、胃中积热、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习惯性便秘等症。黄豆有“宽中下气、利大便、消肿毒”的功效。常服可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病症。
7、黑豆:黑大豆性平、味甘。具有补肾滋阴、补血活血、除湿利水、祛风解毒等功效。主治肾虚消渴、不孕不育、耳聋、盗汗自汗、产后诸疾,中风脚弱、血虚目暗、下血、水肿胀满、脚气、黄疸浮肿等症。还可治风痹筋挛、骨痛。
8、薏米:性凉、味甘、淡。具有清热排脓、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主治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脾虚泄泻、小便短赤、筋脉挛急,肺脓肿、肠痈、阑尾炎、热淋、石淋消渴等症。
9、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等功效。主治热痱疮痈、各种水肿、水火烫伤、乳痈、消渴、痄腮、暑热烦渴,降血脂及各种中毒等症。并有抗过敏功效,可治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10、豌豆:性平,味甘。具有和中下气、解毒利水等功效。主治小便不畅、下腹胀满、产后乳汁不下、糖尿病、脚气、痈肿等症。
11、豇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补肾功效。主治食积、腹胀、小儿消化不良、嗳气、糖尿病、带下等症。外用可消肿解毒。
12、扁豆:性平,味甘。具有祛暑、化湿、健脾和中等功效。主治暑湿杂症、脾虚泄泻、赤白带下,小儿疳积等症。
13、豆腐:性凉、味甘。具有宽中和胃、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等功效。主治目赤、消渴、便秘、咽痛、肺热痰多、胃火口臭等症,并解硫、碘、酒精中毒。
14:豆腐皮:又名腐竹、豆腐衣、千张。性平、味甘、淡。具有清肺养胃之功效。主肺热咳嗽、热病伤津、大便干结消渴等症。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液粘稠、便秘的福音,六味黄酮茶http://www.jkshw.net/liuwe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9
三十三、血脂与糖尿病:
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者密切相关,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疗高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是减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积极治疗高血脂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
调整血糖能一定程度改善血脂,但要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调脂药干预治疗。
糖尿病与脂代谢的治疗状况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优劣的标准。
三十四、糖尿病中药验方:
方一、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地骨皮、生知母各15克,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粳米各20克,生甘草8克。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适应症:糖尿病燥热伤肺证。
方二、生地、山药各20克,五味子、麦门冬、葛根各10克,蛤粉、海浮石各12克,花粉15克,鸡内金5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肾阴虚阳亢证。
方三、赤小豆30克,怀山药40克。猪胰脏1具。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以血糖降低为度。适应症:糖尿病。
方四、西瓜子50克,粳米30克。制用法:先将西瓜子和水捣烂,水煎去渣取汁,后入米作粥。任意食用。适应症:糖尿病肺热津伤证。
方五、西瓜皮、冬瓜皮各15克,天花粉12克。制用法:水煎。每日2次,每次半杯。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尿浊症。
方六、生白茅根60-90克。制用法: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0日。适应症:糖尿病。
方七、山药、天花粉等量。制用法:水煎,每日30克。适应症:糖尿病。
方八、桑螵蛸60克。制用法:研粉末,用开水冲服,每次6克,每日3次,至愈为度。
适应症:糖尿病尿多、口渴。
方九、葛粉、天花粉各30克,猪胰1具。制用法:先将猪胰切片煎水,调葛粉、天花粉吞服,每日1剂,3次分服。适应症:糖尿病多饮、多食。
方十、知母、麦冬、党参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元参12克,生地18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势伤胃津证。
方十一、生地、枸杞子各12克,天冬、金樱子、桑螵蛸、沙苑子各10克,山萸肉、芡实各15克,山药30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方十二、红薯叶30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
方十三、木香10克,当归、川芎各15克,葛根、丹参、黄芪、益母草、山药各30克,赤芍、苍术各12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血淤证。
方十四、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各9克,天花粉6克。制用法:共研为末。每日3次,每次14克水冲服。适应症:糖尿病气阴两虚证。
方十五、黄精、丹参、生地、元参、麦冬、葛根、天花粉、黄实各适量。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适应症:糖尿病肾病肝肾气阴两虚夹淤证。
方十六、蚕茧50克。制用法:支掉蚕蛹,煎水。代茶饮,每日 1剂。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多饮,尿糖持续不降。
方十七、猪胰脏1具。制用法:低温干燥为末,炼蜜为丸。每次开水送服15克,经常服用。适应症:糖尿病。
方十八、天冬、麦冬、熟地、赤芍各15克,黄芩、大黄(后下)各10克,黄连6克,丹皮12克,元参30克,玉米须60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胃热炽盛证。
方十九、山药25克,黄连10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尿多、善饥。
方二十、老宋茶10克。制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适应症:糖尿病。
方二十一、熟地、黄芪各15克,山芋肉、补骨脂、五味子各10克,元参、山药、丹参各12克,苍术6克,肉桂3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阴阳两虚证。
方二十二、白术40-100克,枳壳15-20克,清半夏、三棱、莪术、葛根各20-30克,沉香15克,炙车钱2-3克。制用法:水煎服。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肝郁者加郁金、茵陈;早衰者加女贞子、杞子、山萸肉。适应症:糖尿病。
方二十三、新鲜猪胰1具,薏苡仁50克或黄芪100克。制用法:猪胰用清水冲洗干净,切数片后,再与薏苡仁一块放入碗内,加水淹没。用铁锅隔水炖熟,加入适量食盐和调。适应症:糖尿病。
方二十四、鲜芹菜、青萝卜各500克,冬瓜1000克,绿豆120克,梨2个。制用法:先将芹菜和冬瓜略加水煮,用白纱布包住取汁,同绿豆、梨、青萝卜共煮熟服。适应症:糖尿病。
方二十五、蛇床子、莲子须、山茱萸、白鲜皮各10克,益智仁、桑椹、炙黄芪、山药、银花藤各30克,白茯苓15克,五倍子、鸡内金(研末冲服)各6克。三七粉3克(冲服)
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方二十六、党参15克,丹参30克,元参、沙参各10克,玉竹12克,乌梅30个。制用法:水煎服。渴甚者加天花粉,大便稀溏加停山楂。适应症:糖尿病。
方二十七、苍术、元参、生黄芪各30克,山药、熟地、生地、党参、麦冬、五味子、五倍子、生龙骨、茯苓各10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糖尿病气阴两伤挟血淤证。
方二十八、干马齿苋100克。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用1- 2周尿糖即可转阴。适应症:糖尿病。
方二十九、泥鳅10条,干荷叶3张。制用法:将泥鳅阴干研末,与荷叶末混匀。每次服10克,每日3次。适应症:糖尿病。
方三十、苦瓜250克,蚌肉100克。制用法:将活蚌用清水养2天,去净泥味后取出其肉,共煮汤,经油盐调味,熟后吃苦瓜与蚌肉。适应症:糖尿病。
三十五、糖尿病的治疗之一:心理治疗: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其实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的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有感染、手术、重大精神负担时,要及时正确处理。总之,通过心理治疗的配合,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三十六、糖尿病治疗之二:饮食治疗:
民以食为天,人不一定每天都运动,但肯定每天都得吃饭。而饮食对糖尿病又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治疗十分重要。传统中医认为:消渴多因嗜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消谷耗津,纵欲伤阴而改阴虚燥热发为本病。如《黄帝内经》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景岳全书》曰:“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指出肥胖者、生活富裕者多患此病,这与现代医学认识糖尿病的病因相一致。血糖的高低因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食物的多少和种类密切相关,因而饮食疗法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何种类型的糖尿病,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采用何种药物治疗,都应该严格进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早在50年代以前,中外治疗方案均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为主。据临床实践证明,这种饮食结构对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并无益处,而高脂肪饮食还会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高蛋白饮食则会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增高。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饮食疗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1、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般是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千卡数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平均各高5%~10%每公斤体重/日。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30~35kcal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消耗35~40kcal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需40kcal以上热量。一般来说,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保持正常体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2、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主张: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1.2g为宜。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它合并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g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6~1g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饮食计算及热量计算:
供给机体热能的营养素有3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可供热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热能9kcal(37.74kj)。糖尿病病人可据其劳动强度将每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9%、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供给该病人不同营养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三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四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7,其余三餐各2/7。例如:一个体重60kg的中等体力劳动者,正常体型的成年糖尿病病人,按每日每公斤体重40kcal的热量计算,一天总热量为2400kcal,按以上比例分配即1440kcal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360kcal热量来自蛋白质,600kcal来自脂肪。提供这些热量需供给360g碳水化合物,90g蛋白质,66g脂肪。
我们强调通过饮食控制热量的方法,并不是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一定要机械地去计算,而应在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后,每隔一段时间或体重有较大幅度改变时计算一下,制订出下一阶段饮食方案,而少食甜食,油腻的食品,饮食选择既有原则但又要力求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