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18已经走到了最后一天,太多的感慨……还是什么都不要说,继续我们新的征程吧!
振兴中华文化,复兴中华道统,我们能做的、只有尽自己微薄之力,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星星之火总会燎原!
今天开始,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来感受中华传统医学之美,中医最早起源自道家,虽然后来独立出来,但是始终是我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不讲太多,只简单讲一讲我们人体十二经络,关于十二经络,基础的东西下次再讲,毕竟中医也不是三五日就能说完的,大家喜欢的话,加关注、慢慢看,总会有收获!
关于人体十二经络,不得不提到“子午流注”,这个词有的朋友可能并不陌生,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十二个时辰是对应人体十二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顺时养生法是最浓缩的养生智慧,如果能在一日之中顺时养生,关注健康的点点滴滴,以此类推,则一月、一年都能健康平安,去病延年。
子午流注的应用,应该作为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知识来了解,但不能机械死用。任何知识都应活学活用,可按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摸索适合身体疾病防治的调理方法。
下面附录一段关于十二经络用药的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 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 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用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起来,此外还有命相风水方面的干货,都会抽时间尽量更新,不负众位新老朋友一贯以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