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良药苦口,道理谁都懂,可是真正喝起来,还是忍不住的抱怨一句:苦啊。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食疗方,也是张仲景为数不多的食疗方之一,相当美味。它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帮你驱散寒邪。
说起这个方子,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医案。
话说民国时期,有位大夫,叫范文虎,这个人啊非常崇拜张仲景,凡是张仲景的著作,他都要拿过来细细研读。
某天,有这么一位女性,因为肚子疼找到范文虎。按理说这肚子疼并不是什么难治之症,可是这女子看了很多大夫,吃了很多药,怎么都治不好。
范文虎一搭脉,发现她脉很细,这说明什么?说明血少啊,不能充盈脉道。言谈之间,又发现她舌淡苔白。这下,范文虎心里就有数了,这不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说的“寒疝腹中痛”吗?说白了就是血虚有寒,引起的腹中疼痛。
于是提笔写下一方,不用多说,大家也能猜到,用的是张仲景的方子。
这位女患者接过方子,眉头一皱,倒是有些不乐意了,当归、生姜和羊肉,大夫,你开当归我能理解,可是这生姜和羊肉不是饭桌上的东西吗?这算哪门子药方?
范文虎就说了,放心吧,保你好。
只见范大夫这话说的信心满满,女子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好拿着方子回家照做,结果怎么样呢?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把病给治好了。
这就是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0克,生姜15克,羊肉250克
这个汤怎么熬呢?我把过程简单的说一下:当归、生姜、羊肉洗干净,放到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煮沸,撇去浮沫,改文火,一直炖到羊肉烂熟,喝汤,吃肉。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适当的加些佐料。
当归补血活血,本身又带点温性。人的这个血啊也是温热的,温热的血液在体内上上下下的循环流动,把能量带到身体的各个角落,所以你才会感到暖洋洋的。现在有好多人老是手凉脚凉,除了阳气不足,其实还有血虚的原因,身体里的血不够了,血液输送不到四肢,就像河道里水流不足,下游就会枯竭一样,手脚得不到温煦,发凉也就在所难免了。
另外,血虚的人比别人更加怕风怕冷,因为血虚了以后,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哪怕是窗户的风都要欺负你,让你瑟瑟发抖。寒邪进到体内以后,还会让人产生疼痛,因为寒有凝滞、收引的特点,肌肉筋脉被邪气捆绑的紧紧的,能不痛吗?
生姜可以散寒,受寒感冒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煮一碗浓浓的姜汤,它喝下去以后,可以让人发汗,通过出汗把寒邪带出去。
中医常常讲,补药不好开,为什么?虚不受补的人太多了。就是身子明明很虚弱,可是一吃补药,不是这里上火了,就是那里上火了,再去看中医,还是那么虚,你说补到哪里去了,不好说,有可能压根儿就没补进去。生姜的加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后顾之忧,因为生姜除了散寒,还能恢复胃气,帮助脾胃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去接纳“新同事”,更重要的是作为食疗方,是比较容易消化吸收的。
把当归、生姜和羊肉放到一起熬成汤,有人说换成猪肉或者鸡肉行不行,答案是不行的。
羊为火畜,天性善动,温补的作用更好。
明代大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清末周岩的《本草思辨录》里是这样说的,羊喜欢登高,它可以在高山上,悬崖边四处奔走,而没有任何恐惧之意。中医认为,肾主恐。可见,羊的肾气是很足的,而肾阳又统领着一身的阳气。所以张仲景这里用的是羊肉。
这一碗当归生姜羊肉汤,怕风怕冷,手凉脚凉的人最应该喝了。
有人可能觉得羊肉汤应该在冬天喝,因为冬天冷啊,喝完以后,全身上下暖洋洋的,它可以防寒。大热的天,还要吃这么温热的东西,这不是火上浇油吗?事实上,你的想法只对了一半,这当归生姜羊肉汤,冬天可以喝,夏天也可以喝。
尤其是像现在这样,天气特别热的时候,人的阳气也达到了一年中的高点,阳气虽然饱满,但是它容易往外走啊,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内里空虚。而且天气越热,人就越想吃点寒凉的食物,不仅嘴巴凉到了,脾胃也凉到了,一不小心就把寒气留在了体内,如果能在这个时候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就能及时的把寒气排出去,防止它在体内扎根,否则到了冬天,寒邪已经藏得很深了,你若再想给它赶出去,恐怕就得费一番功夫了。
所以你只要不是阴虚火旺,体内有热,舌苔黄腻之人,以及孕妇,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