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药酒食疗
>>
食疗
>>
查看详情
治疗风湿常用中草药及方剂
2019-07-07 15:53:13
治疗风湿常用中草药
治疗风湿常用中草药
按其要要功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疏散风邪类:指用具有发汗疏风解表作用的方药,治疗风邪犯表证的治法
独活、羌活、防风、麻黄。
有疏散风邪作用的方剂
疏风饮
5g,酒黄芩9g,天花粉9g,桔梗9g。功效:疏散风邪,佐以清热。主治:风重于热,痛轻痒重,肿重于赤.且兼寒热头痛,脉浮数者。
疏风散
受风,舌本强硬,乃会厌闭塞,故舌强不语焉。防风疏散风邪之闭塞,桔梗开提血气不行,嘉蚕散经络之风,蝉衣...
处方
牵牛子(微炒)30克 大黄(锉,炒)30克 槟榔15克(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0克
起睫汤
以舒筋,白芍配甘草敛阴和营,缓解挛急。蔓荆子、防风疏散风邪,且无伤阴之弊,并能助白芍、甘草解散挛急。...
组成
白术9g,茯苓6g,甘草3g,当归9g,白芍9g,蔓荆子3g,防风3g。
2.3 功效
培土生金,养血舒筋,少佐除风。
祛风除湿汤
,炒薏仁且有消肿排脓,清除粘着之物的功能;荆芥疏散风邪,脾健湿得行,风除痒自止,湿除风去,病可自愈。...
处方:当归(酒洗)3克 川芎2.5克 橘红3克 赤芍药3克 半夏(姜制)3克 苍术(米泔制)片术各3克 白茯苓3克 乌药3克 枳壳3克 桔梗2.5克 黄连(酒炒)3克 黄芩(酒炒)3克 白芷2.7克 防风2.5克 羌活3克 甘草1.5克
清热除疳丸
、荆芥疏风解热,祛湿。诸药合用,共有清热除湿、疏散风邪之功。《痘疹全书》卷下:方名:清热除疳丸组成:组成
茯苓6g,薏苡仁9g,甘草1.5g,酒黄芩12g,蔓荆子6g,茅根15g,荆芥3g。
2.3 功效
清热除湿,疏风散邪。
2.4 主治
睑弦赤烂。湿热偏盛,痛痒相兼,糜烂色红,或有黄痴堆积者。
2、温经散寒类:桂枝、川乌、草乌、熟附子、细辛。
温经散寒汤
温经散寒汤制作主料: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白术10克,紫石英30克(先煎),胡芦巴10克,炒五灵脂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制香附10克,小茴香6克,艾叶6克。
适应证:编辑
痛经属寒性者。经行小腹冷痛,或少腹两侧抽痛,畏寒,喜按,得热痛减,便溏,苔白腻,脉濡缓。
点 评:编辑
寒性痛经多因经期受寒、淋雨、涉水、游泳、过食生冷,或临产不慎,当风受寒,导致血瘀气滞,不通则痛。证见经前或经行前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故取温经法以祛瘀散寒为主。本方是根据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紫石英丸化裁而来。方中用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白术温运化湿;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香附、茴香、艾叶等理气止痛。方中取紫石英直达子宫以温宫,再配合胡芦巴温经散寒,故临床应用疗效较为敏捷。
3、除湿蠲痹类: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苍术、蚕砂、猪苓、泽泻、滑石。
除湿蠲痛汤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
【别名】除热蠲痛汤(《金匮翼》卷六)、除湿捐痹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
【处方】 苍术(米泔浸,炒)6克 羌活 茯苓 泽泻 白术各4.5克 陈皮3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主风湿外客,周身骨节沉重酸痛,天阴即发。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姜汁、竹沥各20~30毫升同服。
上肢痛,加桂枝、威灵仙、桔梗;下肢痛,加防己、木通、黄柏,牛膝。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四
除湿蠲痛汤 《准绳·类方》卷四
【别名】除热蠲痛汤、除湿捐痹汤、除湿蠲痹汤
【处方】 苍术(米泔浸,炒)2钱,羌活1钱半,茯苓1钱半,泽泻1钱半,白术1钱半,陈皮1钱,甘草4分。
【功能主治】痹症,湿邪偏重,身体沉重酸痛,天阴加重或发作。风湿痛痹。
【用法用量】
除热蠲痛汤(《金匮翼》卷六)、除湿捐痹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除湿蠲痹汤(《类证治裁》卷五)。按:《灵验良方汇编》有威灵仙、桂枝。
在上痛,加桂枝、威灵仙、桔梗;在下痛,加防己、木通、黄柏、牛膝。
【摘录】《准绳·类方》卷四
除湿蠲痛汤 《便览》卷一
【处方】 苍术1钱5分,羌活1钱,茯苓1钱,泽泻1钱,白术1钱,陈皮8分,防己7分,木通7分,黄柏(盐酒炒)7分,牛膝(酒焙)8分,槟榔5分,大腹皮(酒洗)5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中湿。
【用法用量】上水2钟,煎至1钟,临服入姜汁3茶匙。
【摘录】《便览》卷一
除湿蠲痛汤 《济阳纲目》卷七十八
【处方】 羌活1钱,苍术1钱,当归8分,川芎8分,白芷8分,防己8分,黄柏8分,南星8分,威灵仙6分,红花6分,桂枝5分。
【功能主治】湿热流注经络,四肢百节流布走痛,红肿或死血。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远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八
4、清热通痹类:忍冬藤、银花、连翘、黄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蓝根。
湿热阻络
关节红、肿、热、痛、重着。触之灼热,下肢关节尤甚,或者关节积液,
屈伸不利;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阴虚毒热
关节红肿疼痛,触之发热,甚则屈伸不利,筋肉挛缩;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质红,或者红绛,苔少或者剥脱。脉细数。
寒热错杂
关节疼痛,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关节疼痛,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次症:全身热象不明显;舌苔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脉弦数。
肝肾亏损兼痰瘀阻络
( 1) 关节局部发热,或拘急,腰膝酸软无力。( 2) 关节刺痛,固定不移。( 3)关节疼痛,局部紫黯,肿胀,按之稍硬。(4)关节顽麻或重着。
兼证(1)头晕目眩,形体消瘦,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失眠多梦;( 2) 畏寒喜暖,手足不温或面色苍白,自汗,或小便频数;( 3) 关节僵硬变形,或关节附近有硬结或癖斑或面色黯薰。舌质紫黯或有癖斑,舌苔白或滑,脉沉细弱或沉细涩。
清热通痹汤
金银花20g,黄柏12g,独活30g,川牛膝20g,红藤20g,杜仲15g,川续断20g,骨碎补20g,红花15g,土元10g,水蛭6g,吴茱萸6g,白芥子12g,土茯苓20g,桃仁12g
辨证加减用药:颞颌关节痛,张口、咀嚼困难,加用白芷、细辛;用芍药、甘草;颈项疼痛,转侧不利,用葛根、赤白芍;肩关节痛,抬举活动受限用麻黄、威灵仙、羌活、细辛、桑枝;髋、膝关节痛,多选用炒水蛭、独活、苡仁、川牛膝、炮山甲等;腕、踝关节肿痛,常用漏芦、两头尖、蜈蚣;足跟疼痛,或痛连足背、跖趾关节者,常用骨碎补、皂刺;双手指肿痛、晨僵、握力减退,则多用猫眼草、土贝母、两头尖、蜂房;气阴两虚者加沙参、麦冬、五味子、党参;脾胃亏虚者加黄芪、白术;对兼有风邪阻络的游走性关节疼痛,时在上肢,时在下肢,或时而在左,时而在右,常加用藤类通络药如青风藤、忍冬藤、鸡血藤等。
张鸣鹤等用清热解毒法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将本病分三型辨证:阴虚内热型,治宜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方用双花、蒲公英各24g,丹皮、石斛、青蒿、威灵仙、独活各15g,生地30g,白薇、秦艽各12g;湿热型,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通络,用双花、薏苡仁各24g,蒲公英20g,黄柏12g,土茯苓30g,车前草、泽泻、苍术各15g,川牛膝18g;瘀血发热型用治宜清热解毒、活络通血双花、土茯苓各30g,猫眼草12g,生地、威灵仙、远志、牛膝、赤芍各15g。共治疗133例,总有效率94.40%。余氏分为三型:( 1) 气虚( 肾气虚) 血瘀、湿滞关节型,主方为生黄芪、仙茅、淫羊藿、乌梢蛇、雷公藤、怀牛膝、川芎、桂枝、桑枝、薏苡仁、细辛、红花、砂仁。(2)阳虚(肾阳虚)寒凝、湿阻腰腿型,主方为鹿角片、仙茅、淫羊藿、杜仲、狗脊、赤芍、丹参、雷公藤、红花、乌梢蛇、砂仁、甘草。(3)阴阳两亏、痰瘀凝结型,主方为知母、神曲、地骨皮、山茱萸、鹿角片,淫羊藿、雷公藤、穿山甲、乌梢蛇、白芥子、胆南星、三七、红花、砂仁。 骨碎补等。刘氏根据其发作过程,大致将分为三期:活动期、稳定期及缓解期。活动期治疗上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治法以攻邪为主,风湿热型,治当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予四妙散加味;风湿寒型,治当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予蠲痹汤加减。稳定期可分为以下几型:痰瘀阻络型予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气血亏虚、经脉痹阻型治宜益气补血、宣痹通络,予独活寄生汤加减。肝肾阴虚、经脉痹阻型:治宜补益肝肾、宣痹通络,予大补阴丸加味。肾阳虚衰、经脉痹阻型:治宜温补肾阳、宣痹通络,予制附子、桂枝、淫羊藿、补骨脂、杜仲、续断、穿山甲、牛膝、威灵仙、熟地黄、白芍、制南星、黄柏、甘草等。缓解期病机特点以本虚为主,治疗则以扶正固本为治,或补肝肾,或养气血,治疗予六味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及八珍丸之
5、通经活络类:豨莶草、清风藤、威灵仙、络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松节、木瓜、海枫藤、千年健、透骨草、鸡血藤、穿山甲、姜黄。
通经活络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痹证。证见筋骨关节及肌肉疼痛,酸乏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肿大变形。
药物组成:编辑
生黄芪、白术、党参各25克,当归、白芍、桂枝、木瓜、牛膝各20克,附子、乳香、没药、全蝎、杜仲、甘草各10克,川乌、草乌各5克。
适应证:适用于风寒湿邪,瘀血阻滞经络病症。临床可见肢体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手足麻木不仁,或肢体沉重疼痛。
痹证。证见筋骨关节及肌肉疼痛,酸乏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肿大变形。
本方为自拟验方,临床运用数十年,疗效颇佳。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当归、白芍补血;桂枝温经通络;附子大热,通行十二经;川乌、草乌散寒止痛;杜仲、木瓜强壮筋骨;牛膝下行止腰痛;全蝎祛风止痛;乳香、没药舒筋活络;甘草调和诸药。临证若上肢痛甚者加桂枝、川羌活、桑枝;下肢痛甚加独活、牛膝;关节屈伸不利加络石藤;肌肉萎缩加石楠藤;关节窜痛,肢体麻木加海风藤、威灵仙;关节肿大,变形选加蜈蚣、白花蛇、地龙、穿山甲、蜂房、青风藤;腰脊痛甚加川断、狗脊;血虚痹痛加鸡血藤;关节热痛加忍冬藤。该方部分药物有毒,如川乌、草乌、附子等,使用时应谨慎。
6、搜风剔络类:全蝎、蜈蚣、地龙、蕲蛇、乌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蚕、蜂房。
搜风通络汤
【来源】蒋森,《中医杂志》(1)1985年
【组成】葛根20~30克,全蝎10~12克,蜈蚣2条,乌蛇、赤芍、川芎、自然铜、穿山甲、木瓜各13~15克,鹿衔草20克,黑木耳10~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搜风通络,活血祛风。
【方解】颈椎病,属中医痹证(骨痹)范畴。叶天士云:“治痹用搜风剔邪通络之品,如蜣螂、全蝎、地龙、山甲、蜂房之类。”故方用全蝎、蜈蚣、乌蛇配鹿衔草、穿山甲、木瓜以搜风,祛湿,通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佐以川芎、赤芍、自然铜以活血祛风。所以用葛根者,取其引经、舒筋之效。综观全方,本方可能有促进椎间孔周围关节囊滑膜充血,神经根炎性水肿消退,改善脊髓、神经根及颈椎血液循环及营养状态,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主治】颈椎病。
【加减】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者,加豨莶草、汉防己;椎动脉型或合并冠心病者,加丹参、红参;合并高血压者,加玄参、钩藤;气虚者,加黄芪;肾虚者,加淫羊藿、补骨脂。
【疗效】治疗89例,结果临床治愈(自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者)26例,显效(主要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恢复原工作,或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而随访不足1年或于1年内复发者)44例,有效(症状、体征部分减轻,能从事轻便工作)1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4%。本方对神经根炎型(共77例)临床治愈19例,显效43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椎动脉型(共8例)临床治愈7例,显效1例,效果较好。凡属有效病例,一般服药5~10剂症状即可明显减轻。经临床观察,当服汤剂至症状基本消失后,改服丸剂或胶囊(将药物装入胶囊中吞服)1月左右,对提高和巩固疗效有一定作用
7、活血化淤类:当归尾、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五灵脂。一种疏畅血脉、祛除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止痛止血、疏经通络、破症散结、祛瘀生新、解毒消肿、安神镇静等作用。
一种疏畅血脉、祛除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止痛止血、疏经通络、破症散结、祛瘀生新、解毒消肿、安神镇静等作用。
血府逐瘀汤 四逆汤 阳和汤 右归饮桃红四物汤
8、化痰散结类:半夏、茯苓、陈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贝。
1、理气化痰散结法
理气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气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临床证见积块不坚,按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精神抑郁,胸胁胀满不舒,善太息,舌淡苔白,脉沉弦。现代临床上肝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等,每可见痰凝气结的临床证候,多以理气化痰散结为治疗大法。常用药物以理气药如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配伍化痰散结药如川贝母、浙贝母、法半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代表方剂如:通气散坚丸、四海舒郁丸、开郁散、香棱丸、加味乌药汤、消瘿五海饮加减,使气行血和,则结聚自消。下面以通气散坚丸和四海舒郁丸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①通气散坚丸
方药组成:人参,桔梗,川芎,当归,花粉,黄芩酒炒,枳实麸炒,陈皮,制半夏白茯苓,胆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生甘草各一两。上为细末,荷叶煎汤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钱,食远,灯心,生姜煎汤送下。( 《医宗金鉴》)
主治病证:本方主治气瘤。《外科枢要· 论瘤赘》云:“ 若劳伤肺气,腠理不 密,外邪所搏而壅肿者,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 。明代陈实功日:“ 气瘤,软而带坚,皮色如故,或消或长,无热无寒,此乃肺主气,劳伤元气,腠理不密,外寒传而为肿也。治当清肺气,调经脉,理劳伤,和荣卫为主,通气散坚丸主之” 。
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属于中医气瘤的范畴。该病的主要表现是,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的肿核,突出体表,按之凹陷,放手后随即弹起,状若有气,皮色不变或色素沉着,表面光滑,没有痛感。瘤体大小不一,小者如豆,大者如拳,少则几个,多则成十上百,遍布于体表。肿核生长缓慢,大部分为良性。若突然增大,疼痛或局部麻木,常为恶变之兆。通过文献调研发现,临床上还可用该方治疗甲状腺肿瘤、乳腺增生病、阴道肿瘤等属于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者。
病因病机:多属劳伤肺气,外为寒邪所搏;或长期忧思不解,忧郁伤肺,导致气浊而不清,浊气痰瘀聚结为瘤。瘤体色白而不赤,软而不坚,随喜怒消长者宣服。故内治多以宣肺调气,化痰散结为主;若气瘤日久,瘤体渐大渐多而形体虚弱者,又当与补虚扶正法结合运用。
方义分析:本方具有宣肺调气,化痰散结的功效。方中人参补气生津;桔梗、陈皮引诸药上行,理气化痰排脓;当归、川芎行气活血以行滞逐瘀;天花粉养阴生津以防热邪伤阴;黄芩清上焦及中焦之火;枳实、海藻、胆南星、贝母化痰散结;半夏、茯苓、石菖蒲理气燥湿化痰,香附理气解郁。诸药合用,使气畅血行,痰消毒清,则坚结可散。
加减化裁:胸闷不舒,加香附、郁金;咽颈不适,声音嘶哑,加射干、牛蒡;肿块坚硬,加鳖甲、生牡蛎、黄药子等。
【医案举隅】林佩琴运用理气化痰散结法治气瘤案
谢氏右腋气瘤碗大,经先期,至则浑身牵痛,结缡十载,从未孕育。头晕带下,食后吐酸,脉沉弦。症由郁久伤肝,肝经气逆,致生风火,动血震络,腑气失降,呕眩浊逆,营卫失调,脉隧阻痹。治用两通厥阴、阳明法。黄连、山栀( 俱姜汁炒) 、香附( 童便制) 、枳壳、郁金、茯苓、当归、贝母、橘络、丝瓜络,数服症减。改用加味逍遥散去柴胡、白术,加贝母、郁金汁,合胶艾汤。数服而 经渐调。
(按):本症由于患者郁久伤肝,肝经气逆,致生风火,动血震络,腑气失降,呕眩浊逆,营卫失调,脉隧阻痹而成。故用黄连、山栀清热凉血、泻火解毒:香附、郁金行气化瘀、清心解郁;枳壳行气化痰散结;茯苓健脾化痰;当归补血行气活血以行滞逐瘀;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橘络、丝瓜络通经活络,化痰消肿。
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郁、化痰散结之功效。药证相合,故数服症减。后改用加味逍遥散去柴胡、白术,加贝母、郁金汁,以疏肝化痰,解郁和营。合胶艾汤
补血调经,数服而经渐调。
②四海舒郁丸
方药组成:青木香( 五钱),陈皮,海蛤粉( 各三钱),海带,海藻,昆布,海螺蛸(各二两),俱用滚水泡去盐,共研细,每服三钱,不拘酒水,日服三次;渣沉在碗底内者,敷气颈上。愈后用黄药子四两,生酒三大壶,煮三炷香,窨一七去火毒,早晚任饮数杯,酒完永根。(《疡医大全》)
主治病证:肝脾气郁,致患气瘿,结喉之间,气结如胞,随喜怒消长,甚则妨碍饮食者。症见精神抑郁,心烦失眠,咽部堵塞感,两眼突出明显,颈前瘿肿,按之较硬,苔薄黄,脉弦滑等。如颈部肿块坚硬如石,非本方所宜。
病因病机:气瘿多由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脾失健运,痰浊凝结而成。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为主要法则,并佐以软坚散结之品。
方义分析:本方具有理气散结,化痰消瘿的功效,对气郁痰阻者疗效较佳。
方中以四种咸寒药物为主,治疗气郁结瘿之证,故名为“ 四海舒郁丸” 。其中,青木香行气解郁,散结消肿;陈皮理气化痰,健脾和中。二药相伍有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之功。海蛤粉、海带、海藻、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螵蛸咸温,善舒营气,破瘀血,敛新血,行中有收。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痰,软坚散结之效。黄药子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煮酒内服,能治瘿瘤结气。愈后继服,可以根除气瘿。现代研究表明黄药子酒对甲状腺肿及癌症有效,值得重视。
加减化载:若情志郁结而兼见胸胁痛者,可酌加郁金、香附、柴胡、枳壳理气解郁;痰瘀互结,触有结块者,加莪术、三棱、丹参活血化瘀;兼有胸闷发憋,可加郁金、菖蒲、厚朴、瓜蒌开郁理气散结;声音嘶哑者,可加牛蒡子、射干、 马勃利咽消肿:兼急躁易怒者,加龙胆草、夏枯草清肝泻火,消散瘀结。
经查阅现代文献,发现四海舒郁丸还可以用于以下现代疾病:
( 1) 多发性肉芽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发性结块,有痒感,无压痛,质硬,四肢多见,面色萎黄,舌质红,苔薄白而少,脉细滑。
( 2) 单纯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为颈部作胀,一侧或两侧呈弥漫性肿大,吞咽有梗阻感,呼吸不畅,动则胸闷心悸,咽干口渴,易怒多汗,夜寐不安,喜消怒长,肿块无压痛、无热感,皮色不变,边缘不清,纳好,舌质淡红或绛,苔白微腻,脉象弦或濡细。中医学认为,甲状腺肿大和突眼症与痰聚气结病机有关,一系列高代谢症状群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机属气滞、火盛、阴虚,故临床采用理气、化痰、泻火、养阴诸法治疗。
( 3)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腺瘤属中医瘿瘤范畴,中医谓之“ 肉瘿” ,其发病系因肝郁气滞、痰热蕴结、瘀血阻滞三者积聚结喉而成。临床表现为患者发现颈部有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软,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可移,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部分病人肿块可随喜怒消长。肿块增大,尤其接近咽峡部的肿块增大时,可发生吞咽不适等压迫症状。可伴有烦躁易汗,胸胁胀闷,心悸头昏,激动易怒,失眠,多食易饥,体瘦便溏,口干喜饮,小便黄,女性多有月经不调、白带较多,手颤等症状;脉象弦滑,舌红苔黄腻,舌质晦暗。
【医案举隅】许履和运用理气化痰散结法治瘿瘤案
吴某某,男,49岁。右侧甲状腺肿一月余。经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印象为右叶凉结节,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来诊时症见右侧甲状腺部有一乒乓球大肿块,质较硬,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此痰气互结而生瘿瘤,治拟化痰理气。海藻10克,昆布10克,海浮石10克,木香2克,醋炒三棱、莪术各3克,陈皮3克,川军2克,生草2克,大枣2枚。上药服用10剂后,肿瘤缩小如绿豆大,稍有触痛,即再以原方续服3剂,瘿肿完全消失。
(按):本案用四海舒郁丸加减,酌加三棱、莪术、海浮石等,加强了原方理气
散结,化痰消瘿的作用,疗效显著。患者由于痰气结聚而生瘿瘤,属“ 肉瘿” 范畴,治以理气化痰教结为大法。方中木香行气解郁,散结消肿;陈皮理气化痰,健脾和中,二药相伍有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之功;海浮石、海藻、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少量川军配伍三棱、莪术以活血散瘀;而甘草、海藻“ 相反” ,二者合用,乃为配伍禁忌,但消瘿作用尤显,前贤治疗已有先例,正取其相反之性,使散瘿破气而不伤正,亦是佐使之品。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痰,软坚散结之效。故后世医者辨证得体,皆可放胆投用。
【医案举隅】黄志孝运用理气化痰散结法治气瘿案
陈某,男,27岁,颈部弥漫性肿大半年余,加重月余。现呼吸不畅,动则憋闷气短,喜消怒长。查颈部肿块无压痛、无热感,皮色不变,边缘不清,纳好,舌质嫩红,苔腻有剥脱,脉弦细。治以滋阴、健脾、化痰为主,佐以软坚散结。以四海舒郁丸加减:生地12克,玄参159克,陈皮9克,半夏9克,柴胡9克,香附12克,橘红12克,茯苓12克,枳壳12克,天花粉12克,海藻30克。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复诊,肿块缩小,舌脉如前,仍有呼吸压迫感。原方加生牡蛎20克,继服5剂,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时有乏力,面色微黄,舌淡苔薄,脉缓弱。另拟方:陈皮9克,半夏9克,柴胡9克,香附12克,橘红12克,茯苓12克,枳壳12克,海藻30克,生牡蛎20克,党参18克。水煎服,日1剂。两个月症状全部消失,无任何不适,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该患者颈部弥漫性肿大半年余,加重月余。属于中医气瘿的范畴,现呼吸不畅,动则憋闷气短,喜消怒长,乃是由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乘脾犯胃,郁久化火,脾失健运,痰浊凝结而成。查颈部肿块无压痛、无热感,皮色不变,边缘不清,纳好,舌质嫩红,苔腻有剥脱,脉弦细,属肝郁脾虚兼阴虚痰热证。故治以滋阴、理气、健脾、化痰为主,佐以软坚散结。以四海舒郁丸加减,方中生地、玄参滋阴清热,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消肿,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陈皮、半夏、橘红、枳壳理气化痰散结,柴胡、香附行气疏肝解郁:茯苓健脾化痰;海藻化痰软坚散结。5剂后复诊,肿块缩小,舌脉如前,仍有呼吸压迫感。在原方上加入生牡蛎20克,以增强软坚散结,滋阴养血的功效。继服5剂,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然而患者时有乏力,面色微黄,舌淡苔薄,脉缓弱,属脾气虚弱,故另拟方,加入党参以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终收全功。
9、益气养血类: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鸡血藤。
补气养血汤
补气养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具有补气养血柔肝之功效。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气血两虚者。症见心悸,气短,全身无力,面色苍白,消瘦,精神不振,右胁隐痛,舌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
歌诀
补气养血亦柔肝,黄芪首乌川续断。归芍生地五味子,甘草黄精丹参添。
组成
生黄芪、首乌、白芍、川续断各15g,当归、丹参、黄精、生地、五味子各12g,生甘草9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养血柔肝。
主治
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气血两虚者。症见心悸,气短,全身无力,面色苍白,消瘦,精神不振,右胁隐痛,舌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
方义
方中黄芪、黄精益气生津;当归、生地、白芍、丹参养血柔肝;五味子敛肺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还有较好的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诸药合而为方,补气血,滋肝肾,用于气血两虚型肝炎患者,有助于肝功之恢复。
加减化裁
转氨酶长期不降,舌质红者,加土茯苓15g、大枣10枚,或土贝母15g;舌质淡者,加白芷9g;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长期不正常者,每日 加服河车大造丸一丸;血浆蛋白倒置者,加龟板、鳖甲各12g;肝肿大,加延胡索、草河车、泽兰各9g;脾肿大,加生牡蛎15g、地龙9g;食欲不振,加山 楂、白术各9g;牙出血,加小蓟、血余炭各12g。
附方1 补气养血汤
组成:生黄芪、丹参、板蓝根各20g,炙甘草25g,丹参、麦冬、党对、白芍各10g,五味子、阿胶(烊化)、生姜各5g、生地、茯苓、苦参各15g,桂枝2.5g,大枣5枚
功用:益心气,养心血,化瘀滞,通血脉,解热毒,扶正祛邪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附方2 补气养血汤
组成:人参、黄芪(蜜炒)、当归、白术(去芦),白芍药(酒炒)、艾叶|炙甘草、阿胶(炒)、川芎、青皮(去瓤)、香附(炒)、砂仁各等分。
主治:妇人小产气虚,下血不止。
出处:《回春》卷六
附方3 补气养血汤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白茯苓,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肉桂。
功用:气血兼补。
主治:跌打损伤,营卫不足者。
出处:《伤科补要》卷三
附方4 补气养血汤
组成:生芪三钱,潞参一钱半,白术一钱半(土炒),归身一钱半(土炒),白芍一钱(炒),枣仁一钱半(炒),冬虫草一钱,附子片五分,上元桂五分(去皮,研),蔻米五分(研),炮姜五分,法夏一钱,橘红五分,降香三分,炙草八分。
主治:小儿气虚血瘀之慢惊、急惊。
出处:《揣摩有得集》
附方5 补气养血汤
组成:芒硝7g,大黄7g,枳实7g,厚朴11g,甘草6g,人参6g,当归7g。
功用:补养气血,泻热通便。
主治:阳明腑实而又气血不足之证。自利清水,色纯清,或大便秘结,硬痛拒按,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10、补肾壮骨类:熟地、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狗脊、续断、杜仲、桑寄生、牛膝、仙灵脾、鹿茸、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疗效显著、服用方便、没有毒副作用、普遍适用于因肾虚引起的腰腿疼痛、颈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筋骨萎缩、腰间盘脱出、手脚冰冷、阳萎遗精等病症的纯中药组合物。
一种补肾壮骨的中药配方,按照份量计,由下述原料药制成:熟地20-10份、山萸肉15-5份、杜仲20-10份、当归20-10份、金毛狗脊20-10份、千年健20-10份、仙灵脾20-10份、桃仁20-10份、川芎16-6份、肉桂16-6份、独活20-10份、牛膝20-10份、白芍20-10份、鹿角胶20-10份、甘草16-6份。
一种补肾壮骨的中药配方,按照份量计,由下述原料药制成:熟地15份、山萸肉6份、杜仲15份、当归15份、金毛狗脊15份、千年健15份、仙灵脾15份、桃仁10份、川芎10份、肉桂10份、独活15份、牛膝15份、白芍10份、鹿角胶15份、甘草10份。
以上各味药的组合搭配,可以是原药粉组合、原药组合后粉碎或者原药组合后,通过常规中药膏方提取方式提取。
用法用量根据病情和年龄有所不同,成人早晚空腹,每次10克至30克伴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另外,有胃肠道疾病或脾胃功能欠佳者,宜在饭前1小时服;有心、肺等疾病者,宜在饭后15-30分钟服。
本发明药材的药理药性具体如下:
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的功效,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亦可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症;
山萸肉:别称山茱萸、山芋肉、山于肉、枣皮;味酸、涩、性微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之腰酸遗精、头晕目眩、月经过多以及尿频、自汗等症;
杜仲:味微辛、性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补肝肾,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高血压、安胎等;
当归:味甘、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效。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金毛狗脊:味苦、甘、性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足膝无力、腰背酸痛、老人尿频等症;
千年健:性辛、味温;入肝、肾经;具有祛风湿、强筋骨、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肢节酸痛、麻木、拘挛、老人筋骨痛等;
仙灵脾:味辛甘、性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经;具有活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主治经闭徵瘕,蓄血,腹痛,外伤瘀血及肠痈,肠燥便秘;
川芎:味辛、性温;入肝、胆经;具有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肉桂: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具有温脾胃、暖腰肾、通血脉,散散止痛的功能;主治脾胃虚寒,腹胀胃痛,消化不良,肾虚腰痛,腹泻腹痛,血寒经闭。
独活:辛、苦、微温;归肾经;具有祛风、去湿、止痛的功效;主治伏风头痛、腰膝痹痛;
牛膝:味苦、酸、性平;入肝、肾、膀胱经;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破血行瘀的功效;主治肝肾不足之筋骨酸软,腰膝疼痛,经闭瘀血,风湿疼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肺三经;具有补血敛阴,平肝止痛的功效;主治头晕目眩,胸腹胁肋疼痛、四肢孪急、泻痢腹痛,虚汗不止,月经不调等症;
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血、益精的功效;主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阴疽,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等;
甘草:味甘、性平;入十二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脾虚气弱,咳嗽气喘,痈疽疮毒,尿道疼痛及调和药性等。
上述药物中,熟地补肝肾、填精髓、养血脉,仙灵脾补肾壮骨,两药相合阴阳同补,为君药;杜仲补肝肾、通络止痛,金毛狗脊补肾壮骨、祛风除湿止痛,千年健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痹痛,共为臣药;白芍养阴补血、缓解止痛,当归补血活血通经络,桃仁、川芎活血化瘀止痛,牛膝补肝肾又活血,独活祛风除湿,肉桂、鹿角胶温肾阳、补精髓,共为佐药;甘草合芍药缓急止痛,又调和药性,为使药。
本发明所述药剂的功效在于:按照中医药理论,研发的纯中药制剂,能有效的补肾壮骨,减缓(或治愈)因因肾虚引起的腰腿疼痛、颈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筋骨萎缩、腰间盘脱出、手脚冰冷、阳萎遗精等病症;另外该中药配方无毒副作用,制造容易,成本低疗效较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 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熟地、山萸肉、杜仲、当归、金毛狗脊、千年健、仙灵脾、桃仁、川芎、肉桂、独活、牛膝、白芍、鹿角胶、甘草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正文各药材项下的有关规定。投料前,通过鉴定, 各味药材实物与名称相符,质量符合药典标准。
实施例1:
一种补肾壮骨的中药配方,按照份量计,将熟地20份、山萸肉15份、杜仲20-份、当归20份、金毛狗脊20份、千年健20份、仙灵脾20份、桃仁20份、川芎16份、肉桂16份、独活20份、牛膝20份、白芍20份、鹿角胶20份、甘草16份组合搭配,以上各味药的组合搭配,可以是原药粉组合、原药组合后粉碎或者原药组合后,通过常规中药膏方提取方式提取。
实施例2:
一种补肾壮骨的中药配方,按照份量计,将熟地10份、山萸肉5份、杜仲10份、当归10份、金毛狗脊10份、千年健10份、仙灵10份、桃仁10份、川芎6份、肉桂6份、独活10份、牛膝10份、白芍10份、鹿角胶10份、甘草6份组合搭配,以上各味药的组合搭配,可以是原药粉组合、原药组合后粉碎或者原药组合后,通过常规中药膏方提取方式提取。
实施例3:
一种补肾壮骨的中药配方,按照份量计,将熟地15份、山萸肉6份、杜仲15份、当归15份、金毛狗脊15份、千年健15份、仙灵脾15份、桃仁10份、川芎10份、肉桂10份、独活15份、牛膝15份、白芍10份、鹿角胶15份、甘草10份组合搭配,以上各味药的组合搭配,可以是原药粉组合、原药组合后粉碎或者原药组合后,通过常规中药膏方提取方式提取。
本发明所述药物的疗程为:一个疗程15天,1-6个疗程即可治愈。用法用量根据病情和年龄有所不同,成人早晚空腹,每次10克至30克伴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另外,有胃肠道疾病或脾胃功能欠佳者,宜在饭前1小时服;有心、肺等疾病者,宜在饭后15-30分钟服。
药物服用注意事项:高血压、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发物、防寒冷、忌房事。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补肾壮骨的中药配方可以有效的缓解或消除腰膝酸软、骨质疏松、肾虚、神疲健忘等病症,起到舒筋通络、补肾壮骨的作用,另外其具有疗程短、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 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