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丸 +健胃和中丸 : 黄芪建中丸功能主治是补气散寒,健胃和中。用于中气不足,心跳气短,恶寒腹痛,身体衰弱。 黄芪建中丸用法用量是口服, 一次1丸, 一日2次。
百乐眠胶囊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于肝郁阴虚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用药禁忌】:孕妇禁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14天为一个疗程。
黄芪建中汤
【方剂名】黄芪建中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一两半(45克)、桂枝三两(90克)、芍药六两(180克)、甘草二两(60克)、生姜三两(90克)、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用法】水煎服,各药用量需根据目前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温中补气。
【主治】主治虚劳不足,腹中拘急,自汗或盗汗,短气,肢体困倦,脉虚大。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反流兰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胃癌等病症。
1.反流性食管炎: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老年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44例,与盐酸法莫替丁、多潘立酮治疗44例作对照,疗程1个月.以食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烂面积缩小50%及以上(全部症状几乎消失)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4%,对照组63.6%。(《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第2期)
2.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与维酶素片治疗30例作对照,疗程8周。以临床症状和体在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为临床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63.33%。(《中医杂志》2013年第18期)
3.胃溃疡: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45例,与常规西药治疗45例作对照,疗程2周。以症状、体征均完全消失.胃镜捡查示溃疡面愈合、周围炎症完全消失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84.44%。(《河南中医》2013年第3期)
4.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30例,与金水宝胶囊治疗30例作对照,疗程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及呼吸机疲劳指标、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PaO₂明显上升,PaCO₂明显下降,治疗组改善大于对照组;治疗组FEV1(%)、FVC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第1期)
5.胃癌: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癌40例,与西沙比利、乳酸菌素或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40例作对照,疗程2周。疼痛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3%,对照组34.1%。(《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方解】本方为张仲景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所创,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甘温以建中,旺脾以生精;建中又固表,阴阳共调补,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慢性肝炎、白细胞减少、便秘、阳虚感冒、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发性痛经、肌萎缩侧索硬化等证属脾胃虚寒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具有镇静解痉、抑制胃液和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止血、调节胃黏膜组织代谢、调节免疫功能、降血糖等作用。
【方歌】黄芪建中补中虚,小建中汤加黄芪,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附子、干姜、白术、炙甘草、炒白芍、桂枝、当归各12g,党参、黄芪各15g。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三七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胃脘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徐长卿、乳香;腹胀、嗳气者,加枳壳、佛手、制香附;泛酸者,加炙乌贼骨、煅瓦楞子、吴茱萸;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厚朴、旋覆花。每日1剂。水煎,分上下2次温服。治疗期间忌饮酒,嘱慎用过酸、过辣及粗纤维食物。治疗4周为1疗程。
建中汤
【组成】 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健胃丸
处方香附3两,良姜1两,百合3两,香橼1两,木香2两,贡桂1两,白豆蔻2两,广砂仁2两,黄连1两,内金炭3两,莱菔炭2两。
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2钱重。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理气除寒。主胸膈胀满,两胁刺痛,胃脘剧痛,呕哕吞酸,消化不良,腹痛肢酸,中气不足,二便不调,泻痢后重,神疲气短。
用法用量每服1丸,开水送下。
注意禁忌辣腥、生冷、硬物。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以下为网络所载,如百度百科等。
组成
黄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擘),胶饴(饴糖)30克
汤剂:煎汤取汁,兑入饴糖,再以文火缓缓溶化,分2次温服。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方论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se)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
【组成】 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经方中医泰斗倪海厦老师推荐:
真正要做到滴水不漏的防疫程度,必须要从每一个人开始,如果全民从小时候开始,一旦感冒立刻吃中药,平时健康时,小朋友多吃些小建中汤,成人常吃些桂枝汤,远离骗人的维他命与害人生病的牛奶制品,抗生素只有在紧急状况时可以被使用,平时都禁止。如此一来,人体的抵抗力就会增加,自然可以自己产生免疫力来对付感冒病毒。上帝设计人体是非常精密的,人体是万能的,绝对可以自己制造能抵抗各种感冒病毒的免疫系统,如果大家都靠毁坏人体免疫力的可怕毒药(西药)来治疗感冒,这种恶性循环下去,人类必自食恶果!以后只要得到一个小感冒,就会闹出人命,请大家要谨慎的深思!中医中药是通过汗吐下等法将病毒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痊愈的目的。与西药致力于在人体内部使用毒药杀死病毒的原理不同。中药对证使用,完全不会有任何副作用;西药则把人体当作一个战场,病毒杀死,人也因为副作用而毁了。摘自倪师的《感冒的治疗详解》
台湾著名中医皮沙士先生推荐:
星期一那天上课我有提到小孩子的保养药,小孩子时就可以开始给他吃,可以吃到考上建中(台湾的建中为我们的高中)为止的方子是甚么:「黄耆建中汤」加「保和丸」,小孩子缺乏酵素,所以给他「保和丸」,那「黄耆建中汤」是由「小建中汤」变的,将它加「黄耆」后改名「黄耆建中汤」。「小建中汤」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胶贻。胶贻就是麦芽糖,这里面除了芍药是酸酸的,桂枝有甜味,甘草有甜味,大枣(即红枣)有甜味,麦芽糖绝对有甜味,这个生姜有点辣辣的,基本上以甜为主,以甜为主就是属于肠胃药,当然可以吃一辈子啊!当然可以吃到考上建中啊!中国二千年前就设计出「黄耆建中汤」,设计出「小建中汤」老祖宗就知道小孩子的营养要补充甜味,所以在这个方里面给你加上麦芽糖,就是给小孩子最好的营养,小孩有营养、有热量,营养吸收好,他当然就不容易感冒。那消化系统好,当然呼吸系统就好,所以就是这样子。摘自《良方十帖》
台湾经方中医小泰斗JT叔叔:
而在补剂的“小建中汤”中,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麦芽糖(饴糖),因为造酒的时候,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所以酒可以“引诸药至至高之分”,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下可以提炼出麦芽糖,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原本入心的桂枝,就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在小肠(小肠本来和心就是表里关系,小肠火来自心火)区块的桂枝“心火”药性大大帮助了人的消化能力。而丹田一暖,命门火也大大得助,同时补消化又补肾阳。
而加倍的芍药,搭上了桂枝,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缩小,作用点又拉低了,就会变成从脾胃斜上去“平肝”(治肝虚乘脾),再加上芍药原本就有养肝血的功效,合起来就变成补肝了。所以小建中汤几乎是五脏皆补,很神,如果还要加强补肺,再加点黄耆、半夏,变成“黄耆建中汤”就得了。由于小建中补而非常温和,所以很适合现在被滥用抗生素的儿童体质。(本店之小建中汤已经加入黄芪)。摘自JT叔叔〈药势〉.
关于夏天能不能喝小建中汤的问题:
我引用一段罗大伦博士的话:气温变化大的季节,受到影响的主要人群是体弱的儿童,在这个时候,会不断地随着寒流的到来感冒,本来应该是在发病的时候驱邪,平稳的时候补虚的,但是这个时候,往往是根本就没有补虚的时间,是一个感冒接着一个感冒,只要天气一变,立刻有所反应,只能疲于奔命。
其实,这种孩子最好的调理时机在平时,气温变动不大的时候,比如夏天,家长注意了,在那个时候一定要注重调补脾胃,让孩子壮实起来,很多家长是在那个气候平稳的时候不注意,或者往往在那个时候调养的不好,让孩子乱吃,结果脾胃失调,正气不足,到了这个一天比一天冷的季节,则只能不断地应付一次次的感冒了。
中医是讲究这个季节的,比如“冬病夏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夏天的时候,把阳气补足了,那么到了冬天,就比较容易抵御寒邪了。
看到这,大家应该比较心里有数了。中医讲究有是证,用是药。即使夏天,如果受空调冷饮所害,也需要用桂枝麻黄等温热药解表散寒。而小建中呢,只要您检查到孩子还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症状,而又没有嘴唇鲜红,舌头本体特别发红,舌苔发干黄等实热症状,就可以喝小建中汤。趁夏天感冒发作少,阳气被伤较少,这时候补足身体元气,到秋冬才会少生病啊。
适用之小朋友:
1。睡眠不沉,半夜容易哭。
2。手脚冰冷,怎么多穿衣服都不暖,夏天手也凉凉的。
3。胃口不好,饭量很小。不爱吃主食。
4。白天爱出虚汗。
5。容易寒性便秘。
6。两眼之间有一条隐约的青筋。
7。眼周围,嘴周围,人中,鼻子周围,印堂等位置有隐约的青光泛出(跟脸颊的红润相比)
8。整张脸都偏青青白白的苍白之色。
9。胃口饭量正常或偏小,却偏虚胖的孩子,喝了会瘦哦。
10。当然,平时经常感冒上医院的孩子,更应该多喝哦!
有以上证状的小朋友,都可以喝来提高身体素质,增加能量。但家长们注意了,越健康越聪明,越快乐,越调皮!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恢复活泼好动,小皮蛋的天性,就不要给孩子喝小建中汤哦!:)
建议疗程:
很多家长都问,要喝多久才能够停呢?因为每个宝宝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受抗生素伤害的程度不一样,所以我真的无法建议。但这个时机,家长其实自己可以掌握的。
除了以上列出的这些证状,如睡眠,手脚温度,胃口,出汗,精神体力等的改善,是显性的指标之外,安乐妈妈还教你一招心得:
当你走在路上,看得到别的孩子脸上都有青色,(按以上#7,#8两条来看),再回头看自己的孩子,脸色是均匀的红润。那就表示你的孩子小建汤喝到位了,可以放心而笑了:)若你看到孩子#7所示的部位,跟脸颊的肤色比,还有点发青,那还要努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