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病理病因:
失眠的原因都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失眠。
病理变化为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阴血黯耗,营血亏虚,上不奉心,以致心神不安;或素体虚弱、久病之人,肾阴耗伤,水不济火,心阳独亢及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均可扰乱神明而致心神不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为情志所伤,气郁化火及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尚有宿食酿痰,胃气不和,痰热上扰,而致失眠。
失眠的病因与表现
【失眠病因病机】
1.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即《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如《张氏医通。不得卧》云:“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或由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扰动心神而不眠。或由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失眠。
3.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4.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盛,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亦有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所说:“有心胆惧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
综上所述,失眠的病因虽多,但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失眠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引起心神失养所致。失眠实证则多由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但失眠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故清代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失眠临床表现】
失眠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证候特征。其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人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者常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则不酣,或夜寐梦多。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致使醒后不能消除波劳,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等。由于个体差异,对睡眠时间和质量的要求亦不相同,故临床判断失眠不仅要根据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以能否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依据。
失眠概述|病因病理
失眠概述|病因病理:
【概述】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眠。作为一种症状,失眠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可出现失眠。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
【病因病理】
失眠的原因都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失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理变化为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阴血黯耗,营血亏虚,上不奉心,以致心神不安;或素体虚弱、久病之人,肾阴耗伤,水不济火,心阳独亢及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均可扰乱神明而致心神不宁;或为情志所伤,气郁化火及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尚有宿食酿痰,胃气不和,痰热上扰,而致失眠。
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辩证
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辩证:
症状:不寐,情绪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日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青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候分析:忧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测急躁易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火热上扰,故目赤口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失眠辨证-心胆气虚
失眠辨证-心胆气虚:
症状: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心虚则心神不安,胆虚则善惊易恐,故多梦易醒,心悸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为气虚之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舌淡,脉弦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表现。
失眠辨证-阴虚火旺
失眠辨证-阴虚火旺: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头晕,耳鸣,健忘;腰府失养则腰酸;精关不固,故而梦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失眠辨证-肝郁化火
失眠辨证-肝郁化火:
症状:不寐,情绪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日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青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候分析:忧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测急躁易怒;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火热上扰,故目赤口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失眠辨证-心脾两虚
失眠辨证-心脾两虚: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多梦易醒,健忘,心悸;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血虚不荣,故面色少华,舌淡;牌失健运,则饮食无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少气虚,故肢倦神疲,脉虚弱。
失眠辨证-痰热上扰
失眠辨证-痰热上扰:
症状:不寐,心烦,痰多胸闷,恶食暧气,吞酸恶心,口苦,头重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宿食停滞,积湿成痰,因疾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痰湿壅遏于中,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胸闷,恶食暧气或呕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宿食内停之征。
四物汤方剂
四物汤:
【分类】补益剂-补血
【组成】熟地黄(12g) 当归(9g) 白芍药(9g) 川芎各等分(6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15g),水一盏半,煎至七分,空心热服。
【功效】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解】本方是由《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所治之证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肝为藏血之脏,血虚则肝失所养,无以上荣,故头晕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虚则无以养心,以致心神不宁,故心悸失眠。营血亏虚,则唇爪失于濡养,故苍白无华。妇人肝血不足,冲任虚损,加之血行不畅,故月经量少,甚者不能应时而下,或前或后,脐腹疼痛。治宜补养营血为主。由于血虚则易滞,故在补血的同时结合和血,既可生新,又能防瘀。方中熟地甘温味厚,而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为君药。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其中地、芍为阴柔之品,与辛温之归、芎相配,则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四药配合,功能养血和血,可使营血调和,因此血虚者可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构成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之方剂。
四物汤的药物剂量,原书为各等分,《谦斋医学讲稿》认为:“一般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川芎又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这是用四物汤平补血虚的大法”。《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二倍。”这些对本方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运用】1.本方原治外伤瘀血作痛,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妇人诸疾。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对于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2.本方多用于血虚而又血行不畅的病证。若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以瘀血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以温通血脉;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热凉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3.对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均可应用。
【文献】《医方考》:“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成而易亏。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昧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若上下失血太多,气息几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故曰禁勿与之。”
《成方便读》:“夫人之所赖以生者,血与气耳,而医家之所以补偏救弊者,亦惟血与气耳。故一切补气诸方,皆从四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二味为补血之正药。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总之,此方乃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若纯属阴虚血少,宜静不宜动者,则归、芍之走窜行散,又非所宜也。”
临床报道:用四物汤为基础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40例,对肾阳虚者加紫石英、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覆盆子,对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五味子、玄参、麦冬,每次选加其中1~2味,每个月经周期(20±2天)为l疗程。经期及妊娠后停用。结果:单纯以中药治疗者27例中,妊娠19例,平均服药45剂。余13例服中药2疗程未孕者,加用氯蔗酚胺治疗7例,妊振2例;加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5例,妊娠4例;1例经上述治疗无效改用溴隐亭治疗后,足月分娩。本组妊娠率65%,已娩新生儿20例,均无畸形(中医杂志,1986;10: 34)。应用四物汤加大黄、蝉蜕、甘草、僵蚕、乌蛇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85例,其中急性荨麻疹34例,慢性荨麻疹132例,丘疹性麻荨疹5例,过敏性紫癜2例,幼儿湿疹12例。服药7-10剂为1疗程。结果痊愈161例(87.03%),好转20例(10.81%)无效4例(2.16%)。随访1年,痊愈者中复发4例,占0.25%(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242)。
【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注意事项】脾胃阳虚、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相关症状】皮肤黑斑 眼皮跳 不寐 头晕 心悸 心下悸 经行先后无定期 经闭
【同类方剂】当归补血汤 桃红四物汤 归脾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