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中医杂科
>>
失眠方
>>
查看详情
失眠症的脐疗处方
2019-02-12 14:28:57
失眠了试试脐疗法 李杲
脐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脐疗法对失眠症也有一定疗效。下面介绍两则治疗失眠症的脐疗处方:★丹硫膏丹参、 远志、 石菖蒲、 硫磺各 20 克。 研为细末, 贮瓶备用。 用时取药粉 2~3 克, 加入白酒适量, 调成膏状, 贴敷肚脐, 上覆盖脱脂棉或纱布, 用胶布固定, 每晚换药一次, 翌晨取下即可。 交泰丸黄连、 肉桂各等量, 研为细末, 蜜调为丸, 每丸重 1 克。 每次取药丸1 粒, 填脐内, 纱布覆盖, 胶布固定。 每晚换药 1 次。
★呼吸系统疾病
1. 阴虚发热型: 证见午后发热、 口干咽燥、 五心烦热、 大便干结、 尿少色黄、 舌红苔少、 脉细数。 法宜滋阴清热, 方药以人参麦冬散合小柴胡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麦冬 10g、 生地 10g、 黄芩 12g、 柴胡12g、 茯苓 15g、 知母 10g。 煎服。
2. 气虚热盛型: 证见高热汗出、 气短懒言、 口干心烦、 舌红苔黄、 脉浮数。 法宜益气清热, 方药以人参麦白虎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生石膏 30g(先煎) 、 知母 12g、 白术 15g、 金银花 15g、 板蓝根 15g、芦根 15g、 麦冬 15g、 羚羊角粉(分冲服) 2g。
3. 暑热伤津型: 夏季感冒, 身热已退, 汗出烦渴, 食纳不佳, 四肢倦怠, 舌绛苔少、 脉数。 法宜益气生津, 方药以清暑益气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石斛 12g、 麦冬 15g、 淡竹叶 6g、 玉竹 12g、 藿香 9g、生甘草 4g、 荷梗 15g、 知母 6g。
4. 燥热伤肺型: 证见干咳无痰或痰粘带血, 身热, 咽干鼻燥, 心烦口渴, 舌边尖红, 苔薄少津, 脉细数。法宜清肺润燥法, 方药以清肺救肺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石膏 20g(先煎) 、 黄芩 15g、 沙参 15g、百部 12g、 麦冬 15g、 枇杷叶 9g、 阿胶(烊化) 10g、 杏仁 9g、 百合 15g。
5. 肺肾阴虚型: 久咳痰少气喘, 头晕耳鸣, 低烧盗汗, 腰膝酸软, 四肢乏力, 倦怠神呆, 舌红苔少。 脉沉细数。 法宜养肺益肾, 方药以五味黄芪散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熟地 10g、 麦冬 15g、 黄芪 15g、五味子 6g、 沙参 15g、 地骨皮 12g、 白芍 15g、 款冬花 9g、 桔梗 9g、 山药 15g .
6. 肺肾气虚型: 九喘不愈, 呼多吸少, 心悸气短, 不能平卧, 神倦乏力. 舌质淡, 苔薄白脉沉细. 法宜补肺益肾, 方药以补肺汤合人参蛤蚧散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蛤蚧一对、 五味子 6g、 茯苓 15g、 附子6g、 枸杞子 15g、 山药 15g、 紫河车 10g。
7. 阴虚肺热型: 肺结核、 骨蒸劳热、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胸肋胀痛、 消瘦盗汗。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细数。 法宜滋阴补肺, 方药以秦艽扶羸烫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鳖甲 12g、 12g、 地骨皮 15g、 银柴胡 9g、 半夏 9g、 紫菀 9g、 百部 15g、 乌梅 9g。
8. 气阴两伤型: 证见潮热颧红、 咳嗽气短、 神疲乏力、 不思饮食。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弱。 法宜益气养肺、 健脾补阴, 方药以益气补肺烫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黄芪 20g、 阿胶珠 9g、 黄精 15g、 地骨皮 12g、 天冬 12g、 茯苓 15g、 百合 15g、 9g、 生三仙各 9g。 ★消化系统疾病
★ 返回
1. 慢性胃炎、 脾胃气虚型: 胃脘疼痛, 喜按不思饮食, 食后胀满、 消化不良, 神疲乏力, 便溏, 舌淡苔白、 脉细沉。 法宜健脾和胃, 方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白术(炒) 15g、 茯苓 15g、砂仁 6g(后下) 、 广木香 6g、 半夏 9g、 陈皮 9g、 焦三仙各 9g。
2. 脾胃虚寒型: 胃痛喜按喜暖, 饥时痛加, 食少无味, 神疲和胃, 方药以大建中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干姜 6g、 吴茱萸 6g、 玄胡 9g、 茯苓 15g、 白术 15g、 山药 15g、 鸡内金 9g。 3. 脾虚湿滞型: 腹胀肠鸣、 大便稀溏、 完谷不化、 不思饮食、 肢肿倦怠、 面色萎黄、 舌质淡、 苔白腻、脉细弱。 法宜益气健脾、 和胃渗湿, 方药以参茯白术散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白术 15g、 扁豆 12g、茯苓 15g、 山药 15g、 薏苡仁 30g、 泽泻 12g、 砂仁(后下) 6g、 良姜 5g、 香附(灸) 9g。
4. 脾肾虚寒型: 黎明腹痛即泻、 便稀带白沫、 畏寒肢冷、 食少口淡、 腰膝酸软、 面色晦暗、 舌质淡、 苔白。 脉沉细。 法宜温补脾肾、 止泻固肠, 方药以温补脾肾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白术 15g、 茯苓15g、 山药 15g、 肉豆蔻 6g、 补骨脂 9g、 五味子 6g、 乌梅 9g、 泽泻 12g、 黄连 6g。
5. 肝炎、 肝阴不足型: 胁肋隐痛、 烦躁易怒, 手足心热、 体倦乏力。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 法宜滋阴柔肝, 方药以一贯煎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生地 12g、 麦冬 15g、 枸杞子 15g、 当归 12g、 白芍 15g、郁金 9g、 木瓜 12g、 元胡 10g。
6. 肝郁脾虚型: 两肋胀痛、 胸满腹胀, 疲倦乏力, 白思饮食、 便溏。 舌质淡、 苔白、 脉弦。 法宜舒肝健脾, 方药以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白术 15g、 茯苓 15g、 炙甘草 8g、 柴胡 10g、 白芍 15g、 木香 6g、 砂仁(后下) 6g。 7. 肝硬化、 脾肾阳虚型: 腹大胀满、 青筋暴露、 面色晦黄、 畏寒肢冷, 脘闷纳呆、 下肢浮肿、 尿少便溏。舌淡胖、 苔白滑、 脉沉细。 法宜温阳健脾、 补肾利水, 方药以参桂理中汤合五茯散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6g、 白术 15g、 炙附子(先煎) 8g、 肉桂 6g、 甘草 8g、 茯苓 15g、 泽泻 12g、 猪苓 12g、 丹参 15g、 益母草 15g。 8. 肝肾阴虚型: 腹大鼓胀、 青筋暴怒、 体弱消瘦、 五心烦热、 口燥咽干、 盗汗头晕、 齿鼻出血、 尿少便干、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 法宜滋补肝肾、 清热凉血, 方药以人参归脾汤合滋补肝肾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黄芪 20g、 白术 15g、 当归 10g、 茯苓 15g、 何首乌 12g、 女贞子 15g、 旱莲草 15g、 熟地 9g、 五味子 8g、 浮小麦 15g、 麦冬 12g。 ★循环系统疾病★ 返回 1. 冠心病、 气阴两虚型: 胸闷隐痛、 气短心悸、 神疲乏力、 心虚出汗、 口干少津、 食少眠差、 舌红少苔、脉细弱。 法宜益气养阴、 活血安神, 方药以天王补心丹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玄参 12g、 丹参 15g、炒枣仁 15g、 五味子 6g、 天冬 12g、 麦冬 15g、 白术 15g、 石菖蒲 15g。 2. 气虚血淤型: 心痛如针刺、 心慌气短、 头晕乏力、 舌质暗淡、 脉细涩。 法宜益气养心、 活血化淤, 方药以生脉饮加味: 西洋参(另煎兑服) 10g、 麦冬 15g、 五味子 8g、 丹参 15g、 石菖蒲 15g、 川芎 15g、 赤芍15g、 红花 10g、 黄芪 15g、 茯苓 15g、 郁金 10g。
3. 心肌梗塞、 阳衰阴竭型: 心卒暴痛、 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 面青唇紫、 舌淡苔薄、 脉微细。 法宜回阳救逆, 方药以独参汤并配合西药抢救治疗: 西洋参 30g, 煎浓液频频饮服。 或附子汤: 西洋参 10g、 附子 10g(参附先煎兑服) 、 白芍 6g、 白术 6g、 茯苓 6g。
4. 病毒性心肌炎、 心阳不振型: 胸闷憋气、 心悸怔忡、 神倦乏力, 背寒肢冷, 自汗冷汗, 面色苍白, 尿少浮肿, 舌淡苔白, 脉沉细或结代。 法宜温阳扶正, 方药以参附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附子(先煎) 8g、 肉苁蓉 15g、 肉桂 3g、 干姜 6g、 补骨脂 9g。
5. 气阳两虚型: 胸闷气短、 心悸怔忡、 神疲乏力、 口干盗汗、 五心烦热、 舌红苔薄白, 脉细数或结代。法宜益气养阴, 方药以生脉饮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麦冬 15g、 五味子 8g、 黄芪 15g、 黄精 15g、 百合 15g、 酸枣仁 15g。
6. 阴阳俱衰型: 面色灰白、 精神恍惚、 神智不清、 汗出身冷、 口燥咽干、 肌肤干皱。 四肢厥冷、 尿少或无尿, 舌淡或光红无苔、 脉微欲绝。 法宜阴阳双补、 益气固脱, 方药以保元汤合固阴煎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10g、 黄芪 15g、 枸杞子 12g、 黄精 20g、 山药 15g、 菟丝子 12g、 当归 10g、 五味子 10g、 炙甘草 3g。
★泌尿系统疾病
★ 返回 1. 慢性肾炎、 脾肾阳虚型: 全身水肿、 下肢为重、 面色黄白、 畏寒肢冷、 精神萎靡、 纳少便溏、 腰膝酸软, 小便清白、 舌淡胖、 苔薄白、 脉沉细。 法宜温补脾肾、 益气行水, 方药以右归丸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黄芪 30g、 附子(先煎) 8g、 熟地黄 10g、 枸杞子 10g、 山药 10g、 泽泻 15g、 白术 15g、茯苓 15g、 鹿角胶(烊化) 10g、 车前子(包) 10g。 2. 肝肾阴虚型: 小便浑浊、 面肢浮肿、 头眩目涩、 心烦失眠、 腰膝酸软、 面红潮热、 舌红少苔, 脉沉细数。 法宜育阴潜阳、 柔肝滋肾, 方药以固阴煎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熟地黄 10g、 山药 15g、 山茱萸12g、 菟丝子 12g、 知母 10g、 黄柏 10g、 生龙牡各 15g、 猪苓 15g。
3. 慢性肾功能衰竭、 脾肾两虚型: 面色苍白、 周身乏力、 四肢酸困、 纳呆食少、 腹胀便溏、 小便短少、胃寒肢凉、 水肿, 舌淡胖有齿痕, 脉沉细。 法宜温补脾肾、 益气消胀, 方药以补中益气汤合真武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黄芪 20g、 白术 15g、 附子(先煎) 8g、 茯苓 15g、 陈皮 9g、 生姜 6g、 益母草 15g。
4. 气阴两虚型: 面色萎黄、 周身乏力、 口中粘腻并异臭、 手足心热、 大便干结、 尿少色黄, 舌淡红、 苔薄白、 干燥、 脉沉细。 法宜益气养阴, 方药以参芪麦味地黄烫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黄芪 20g、 麦冬 15g、 生地黄 10g、 丹皮 10g、 山药 12g、 山茱萸 12g、 枸杞子 12g、 酒军 6g。
★血液系统疾病
★ 返回 1. 缺铁性贫血、 : 脾胃虚弱型: 面色萎黄、 倦怠乏力、 头晕心悸、 纳少便溏、 舌淡胖、 苔薄、 脉细弱。 法宜益气健脾, 方药以八珍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茯苓 15g、 黄芪 20g、 白术 15g、 地黄 10g、 当归12g、 白芍 15g、 代赭石(先煎) 12g、 枸杞子 15g、 陈皮 9g、 大枣 5 枚。
2. 再生障碍性贫血、 气血两虚型: 面色黄白或萎黄无华、 头昏眼花、 心慌气短、 疲倦乏力、 唇甲淡白,齿龈出血, 鼻衄及皮肤出血难止, 妇女经少色淡、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 法宜补气养血, 方药以十全大补丸合补气养血膏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黄芪 15g、 当归 10g、 熟地 10g、 白芍 15g、 茯苓 15g、 白术15g、 枸杞子 15g、 阿胶(烊化) 10g、 鹿角胶(烊化) 10g、 女贞子 12g、 旱莲草 12g、 大枣 5 枚。 3. 脾肾阳虚型: 面黄无华、 胃寒肢冷, 倦怠乏力、 腰膝酸软、 气少懒言、 纳少便溏, 妇女月经不调、 舌淡胖有齿痕、 苔薄、 脉沉细。 法宜温补脾肾、 养血助阳, 方药以人参养荣丸合大菟丝子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当归 10g、 熟地 10g、 白芍 10g、 茯苓 15g、 白术 15g、 鹿茸粉(分冲) 1g、 巴戟天 10g、 菟丝子10g、 肉苁蓉 10g、 枸杞子 15g。 4. 肝肾阴虚型: 两颊潮红、 头晕目眩, 倦怠乏力, 腰膝酸软, 低热盗汗, 齿鼻肌衄, 妇女月经过多, 舌红少苔, 脉沉弦细数。 法宜滋补肝肾、 清热凉血, 方药以大补元煎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熟地 10g、枸杞子 15g、 山茱萸 12g、 丹皮 10g、 栀子 8g、 女贞子 15g、 旱莲草 15g、 龟板胶(烊化) 10g、 何首乌 15g。 5.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阴虚血热型: 肢体紫斑、 皮下淤血, 常有齿鼻衄, 妇女月经过多, 头晕耳鸣,潮热盗汗, 心烦少眠, 舌绛苔少, 脉细数。 法宜滋阴降火、 凉血止血, 方药以化斑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生石膏(先煎) 15g、 知母 10g、 生地 12g、 女贞子 15g、 旱莲草 15g、 茜草 15g、 仙鹤草 15g、 阿胶(烊化) 10g。
★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 返回 1. 糖尿病、 肺胃津伤型: 烦热多饮、 饥饿体瘦, 口干舌燥、 小便频多, 大便秘结, 舌边尖红, 脉红数。法宜养阴生津、 清热除烦, 方药以竹叶石膏烫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石膏 24g、 竹叶 6g、 麦冬 15g、知母 10g、 玄参 12g、 天花粉 15g、 黄连 6 g、 枸杞子 10g。 2. 气阴两虚型: 口渴喜饮, 小便频多, 五心烦热, 气短乏力, 大便常干, 舌红苔薄、 脉细数。 法宜益肾养阴、 滋补气血, 方药以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10g、 生地 15g、 山药 15g、 山茱萸12g、 麦冬 15g、 泽泻 12g、 五味子 6g、 黄芪 20g、 枸杞子 12g、 葛根 15g。 3.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脾肾阳虚型: 神疲乏力, 嗜睡倦怠, 记忆减退、 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 腰膝酸软、胃寒肢冷、 皮肤干燥脱屑、 毛发干枯脱落, 纳减便秘, 全身浮肿, 舌淡胖有齿痕, 脉沉细。 法宜温肾健脾,方药以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白术 30g、 茯苓 15g、 肉桂 3g、 附子(先煎) 6g、杜仲 12g、 山茱萸 10g、 鹿角胶(烊化) 10g、 菟丝子 15g、 熟地 10g、 当归 10g、 枸杞子 15g。 4.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阴虚气结型: 颈前肿大, 形瘦面赤, 恶热多汗, 心悸易惊, 肢颤手抖, 五心烦热、夜寐不安,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法宜育阴清热、 益气散结, 方药以夏枯生脉饮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夏枯草 15g、 麦冬 15g、 五味子 6g、 玄参 15g、 牡蛎 15g、 柴胡 9g、 白芍 15g、 酸枣仁 15g。 5.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精血亏损型: 乏力肢软、 面色苍白、 腰酸倦怠、 月经量少或闭经, 毛发脱落, 舌淡苔薄, 脉沉细弱。 法宜大补气血、 益肾填精, 方药以大补元煎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熟地 15g、山药 15g、 山茱萸 12g、 当归 12g、 黄芪 20g、 枸杞子 15g、 益母草 15g、 杜仲 15g、 川断 12g、 桑寄生 15g。
★神经系统疾病
★ 返回 1. 脑血栓后遗症、 气虚血瘀筋脉失养型: 半身不遂, 形羸自汗, 肌肤不仁、 口眼歪斜、 语言不清, 舌暗淡、 苔薄白, 脉细涩。 法宜补气养血、 活血通络, 方药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gg、 黄芪 20g、 川芎 10g、 赤芍 15g、 丹参 15g、 地龙 10g、 桂枝 10g、 白术 15g、 茯苓 15g、 石菖蒲 15g、牛膝 10g、 水蛭 6g。 2. 脊髓空洞症、 脾肾阳虚型: 倦怠气短、 四肢无力、 关节肿大、 肌肤不仁、 胃寒肢冷、 肌肉萎缩、 痛觉减失, 吞咽无力, 言语不利, 排尿不畅或失禁, 舌淡胖, 苔薄白, 脉细弱。 法宜温阳益气、 补肾健脾, 方药以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10g、 白术 12g、 茯苓 15g、 熟地 15g、 山药 15g、 附子(先煎)12g、 肉桂 6g、 鹿角胶(烊化) 10g、 黄芪 20g、 枸杞子 12g、 覆盆子 10g。 3. 重症肌无力、 中气不足型: 眼睑下垂、 时现复视、 早轻晚重, 语声低哑, 倦怠乏力, 胸闷气短、 纳差便溏、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 法宜补中益气、 滋肾健脾, 方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6g、 黄芪 20g、 枸杞子 12g、 白术 15g、 山药 12g、 补骨脂 10g、 当归 12g、 升麻 9 g、 黄精 15g。 4. 神经衰弱、 :心脾两虚型: 面色无华, 头昏眼花, 心慌乏力, 食少便溏, 妇女月经不调,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 法宜补益心脾, 方药以人参归脾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黄芪 20g、 枸杞子 12g、 白术15g、 当归 12g、 丹参 15g、 石菖蒲 15g、 酸枣仁 15g、 百合 15g、 何首乌 15g、 龙骨 15g、 琥珀粉(分冲服)2g。 5. 阴虚火旺型: 心烦不寐、 头晕耳鸣、 手足心热, 口舌生疮, 心悸健忘,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法宜滋阴清热、 养心安神, 方药以交泰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玄参 12g、 丹参 15g、 生地 10g、茯苓 15g、 肉桂 3g、 黄连 6g、 五味子 6g、 女贞子 10g、 合欢皮 10g、 酸枣仁 15g、 珍珠母 15g。 6. 心脾双损型: 阳痿, 精神不振, 夜寐不安, 面色无华, 脘胀纳呆, 舌淡苔薄, 脉细。 法宜补益心脾、安神兴阳, 方药以壮元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茯苓 15g、 当归 10g、 麦冬 15g、 枸杞子 15g、 酸枣仁 15g、 龙眼肉 12g、 石菖蒲 12g、 锁阳 8g、 生地 10g。 ★免疫功能低下系统疾病★ 返回 久病虚弱、 双目干涩、 视物模糊, 口干咽燥, 皮肤干痒, 五心烦热, 关节酸疼、 大便秘结, 舌红无苔,脉细。 法宜益气润燥、 通络解毒, 方药以七味白术散合生脉饮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麦冬 15g、 黄芪 20g、 五味子 8g、 白术 20g、 茯苓 15g、 葛根 15g、 生地 15g、 沙参 15g、 石斛 15g、 路缬草 15g、 菊花 15g。★妇科系统疾病★ 返回 1. 气虚型: 经行先期, 量多色淡质稀, 面色黄白, 神疲肢倦, 心悸气短, 小腹空坠, 纳少便溏, 舌淡苔薄, 脉细弱。 法宜补气摄血, 方药以圣愈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当归 10g、 白芍 15g、 黄芪 20g、升麻 10g、 白术 15g、 山药 15g、 菟丝子 12g、 川断 12g、 砂仁(后下) 6g。 2. 阴虚型: 经期提前, 量少色红, 手足心热, 颧红瘦弱, 口干咽燥, 皮肤干枯,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法宜养阴清热, 方药以清心莲子饮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麦冬 15g、 石莲子 10g、 黄芩 10g、 栀子 8g、 赤芍 12g、 丹皮 10g、 女贞子 12g、 车前子(包) 12g。 3. 血虚型: 量少色淡, 小腹坠痛, 头晕眼花, 心悸少眠, 面色苍白,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 法宜补血调经, 方药以滋血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当归 15g、 白芍 15g、 黄芪 15g、 山药 15g、 熟地 10g、龙眼肉 12g、 酸枣仁 15g、 鸡血藤 15g、 茯苓 15g、 大枣 7 枚。 4. 经行先后无定、 肾虚型: 量少血淡、 质清稀, 小腹空坠, 腰酸痛如折, 头晕耳鸣, 夜尿多, 舌淡苔薄,脉沉细。 法宜补肾调经, 方药以固阴煎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当归 12g、 黄芪 15g、 山药 15g、 熟地10g、 山茱萸 12g、 菟丝子 12g、 枸杞子 12g、 巴戟天 8g、 杜仲 12g。 5. 经期渐延、 气血两虚型: 量少色淡, 继而停闭, 头晕眼花, 心悸气短, 倦怠懒言, 羸瘦萎黄, 舌淡苔薄, 脉细弱。 法宜补气养血, 方药以人参养容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当归 12g、 白芍 15g、 黄芪15g、 熟地 10g、 茯苓 15g、 川芎 6g、 丹参 15g、 红花 6g、 白术 15g、 益母草 15g。 6. 经迟少渐至闭经, 阴虚血燥型: 口干咽燥, 五心烦热, 颧红盗汗, 骨蒸劳热,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法宜养阴润燥, 方药以怯劳散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当归 15g、 白芍 15g、 黄芪 12g、 熟地 15g、 鳖甲12g(先煎) 、 阿胶(烊化) 10g、 玄参 15g、 地骨皮 12g、 桃仁 10g。 7. 月经量多、 脾虚型: 淋漓不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 色淡质稀, 神疲气短, 面肢浮肿, 钠呆便溏, 舌质淡, 苔薄白, 脉虚大。 法宜补气摄血、 补肾安胎, 方药以固苔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6g、 黄芪 20g、阿胶(烊化) 10g、 白术 15g、 山药 15g、 升麻 9g、 川断 12g、 茜草 12g、 炮姜 12g、 陈皮 9g。
8. 习惯性流产、 气血两虚型: 面色黄白或萎黄, 心悸气短, 头晕目眩, 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 脉细弱。法宜益气养血, 补肾安胎, 方药以固胎丸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白芍 15g、 黄芪 20g、 茯苓 15g、 白术 15g、 山茱萸 12g、 枸杞子 15g、 杜仲 12g、 川断 12g、 阿胶(烊化) 10g。
9. 子宫下垂、 气虚下陷型: 小腹坠胀、 肾疲乏力, 心悸气短, 小便频数, 白带多, 舌淡苔薄, 寸脉弱。法宜补中益气, 升宫止带, 方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黄芪 20g、 白术 15g、 当归 10g、柴胡 6g、 升麻 9g、 牡蛎 20g、 乌贼骨 12g、 益母草 15g、 枳壳 15g、 陈皮 9g。 10.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肾阴虚型: 月经时有时无, 阴道干、 带下少, 头晕耳鸣, 失眠多梦, 烦躁易怒,自汗烘热, 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法宜滋肾养阴, 清心安神, 方药以知柏地黄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西洋参(另煎兑服) 8g、 玄参 12g、 天冬 12g、 熟地 10g、 山茱萸 12g、 知母 10g、 黄柏 10g、 丹皮 10g、 川牛膝 10g、 浮小麦 30g、 酸枣仁 15g、 桑寄生 10g。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