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臣师从艾老太民间推拿手法,艾老太的手法却缘自《厘正按摩要术》,这一流派在治则上以治本为主,严守“补虚扶弱”或“补泻兼治”的法则。把小儿推拿概括为一掌四要:一掌即掌握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感,只有风寒、暑湿、燥火、伤食之证的生理特点。四要包括:辩证细致,主次分明;根据病情,因人制宜;取穴精简,治理分明;手法熟练,刚柔相济。
复式操作法
复式操作法的名称是特定的,这些名称来源不同,如有的根据操作形象而定,如“水底捞明月”等;有的根据手法名称和操作的穴位而定,如“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打马过天河”等;也有根据操作的功能、主治而定,如“按弦走搓摩”等。
复式操作法有的是同名异法,有的虽操作基本相同而名称不同。但不管名称不同或名同效果不同,这些操作方法有着独特的疗效而沿用至今,仍有治疗价值。现将临床常用的复式操作法介绍如下:
(一) 黄蜂入洞
1. 操作:术者一手扶小儿头部,另手食、中指分开,指面紧贴鼻翼,推至两内眦,即紧贴鼻梁两侧上下揉动,一般20~50次。
2. 功用:通鼻息,解表发汗。
3. 主治:感冒、鼻塞、流涕、呼吸不畅、鼻息肉、急慢性鼻炎、能发汗退热。
(二) 苍龙摆尾
1.操作:右手拿小儿左手食、中、无名三指,左手自总筋至抖肘来回搓揉,拿住抖肘处,右手持小儿三指摇动。揉搓次数5~10次,摇10次。
2.功用:开胸、通便、退热。
3.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咳喘。
(三) 凤凰展翅
1.操作:以两手食、中指固定患儿腕部,同时以拇指掐小儿精宁、威灵二穴,并上下摇动如凤凰展翅之状。次数20~50次。
2.功用:救暴亡,舒喘胀,除呃逆,定惊。
3.主治:惊风,抽搐,呕吐,咳喘。
(四) 赤凤点头
1.操作:用左手托小儿抖肘,右手捏患儿中指上下摇之,如赤凤点头之状。次数20~30次。
2.功用:消肿,定喘,通关顺气,补血宁心。
3.主治:胸闷气喘,烦躁不安,佝偻病,昏迷不醒。
(五) 猿猴摘果
1.操作:以双手食、中指分别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再捏两耳垂向下扯,如猿猴摘果之状。向上提、向下扯各10~20次。
2.功用:镇静安神,除寒积,化痰涎,退热。上提配合百会有升阳举陷之功。
3.主治:惊悸不安,寒热往来,疳积,食积,痰涎。
(六) 运土入水(运水入土)
1.操作:自拇指端桡侧缘起,经拇指根至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称运水入土。次数100~300次。
功用:
(1) 运土入水: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2) 运水入土:健脾而助运,润燥而通大便。
2.主治:
(1) 运土入水:常用于新症、实症,因湿热内蕴而见小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
(2) 运水入土:常见于脾胃虚弱而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症。
(七) 水底捞明月
(水中捞月、水里捞月、水中捞月亮)
1.操作:凉水滴在内劳宫上,在掌心做旋推,或由小指端推运起,经小横纹、坎宫向内劳宫按之或边推边吹气。现临床多用于拇指面从患儿小指面推向指跟,再经小横纹推至乾宫转向小天心,从小天心至内劳宫点按速拂起为1次。次数:10~30次。
2.功用:清热凉血,宁心除烦。
3.主治:高热、大热、对于高热烦躁,神昏谚语,属于邪入营血的各类高热实症,尤为适宜。
(八)按弦走搓摩(此法治积聚,屡试屡验)
1.操作:医者在小儿身后或在前,令小儿双前臂上举交叉放在肩或头上。医者用双掌从两腋下协肋处,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止。次数50~100次。
2.功用:导泻,行气,理气化痰消滞。
3.主治:胸闷气喘,咳嗽,痰喘积滞,气促不消,腹胀闷等症。
(九)开璇玑
1.操作:先从璇玑穴延每个肋间隙(左右各4个,止于䐺中)自上而下从胸骨缘向两侧分推至腋中线,每个肋间隙推3~5次,称推胸八道;继揉䐺中或分推䐺中;再从胸骨柄推至鸠尾(降逆作用),反之从鸠尾推至胸骨上(有升提作用,可催吐),再从鸠尾推至脐20次,继分腹阴阳50~60次或从脐向两侧分推或摩腹100~200次,最后由脐直推至小腹100次,称开璇玑。(可根据病情,选做法及量)总时间约3~5分钟。
2.功用:宣通气机,止咳化痰,降逆止呕,消食化积。
3.主治:胸闷,痰喘,呃逆。呕吐,食积,胸腹胀满,腹泻,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诸病症。
(十) 总收法(按肩井法)
1.操作: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肩井(在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陷中),再以右手拇、食、中三指紧拿小儿食指和无名指,使患儿上肢伸直摇之,或上下点摇。次数:摇20~30次。
2.功用:通一身之气血。
3.主治:诸症推毕,均用此法收之。
(十一)打马过天河
1.操作:医者用左手托小儿左前臂腕部,使掌心向上,右手中、食指并拢用指端从小儿总筋、内关、间使、郄门至曲泽各穴弹打3次为一遍,共3遍为一次治疗。
2.功用:清热除烦,镇惊利尿,通经活络,行气血,泄心火。
3.主治:一切实热、昏迷、惊厥、前臂麻木。常与六腑、水中捞明月、小天心、补肾配用。
(十二)摇抖肘法
1.操作:医者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托小儿抖肘,右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时用中指按定天门穴,然后屈患儿之手上上下摇之。次数20~30次。
2.功用:顺气活血,通经活络。
3.主治:气血虚弱,睡卧不安,佝偻病,贫血。主要用于虚弱儿或推拿保健用之。常与脾、肾、三关、足三里配用。
(十三)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脐即肚脐,龟尾在脊的最下端闾尾穴;七节骨现代用从第4腰椎起尾骨端成一直线。
1.操作:先用一手三指并拢揉脐0.5~1分钟,继拿托揉鱼尾,后推七节骨。至于补泻法根据辩证,虚、久病用补法,新、实证用泻法,从尾骨端上推为补,自第4腰椎向下推至脊端为泻。
时间:揉脐及龟尾各1分钟,向上或向下推七节骨1~1.5分钟。
2.功用:能升能泻。
3.主治:泄泻,痢疾,便秘,脱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