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疗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极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
脐又称神阙穴,是全身唯一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之神阙”。
脐为十二经之发源地, 《医学始源》曰:“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
脐处于这个正中位置,与任督带脉相连接,又与冲脉相交会,任、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神阙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灵枢?经脉》篇中就有“足阳明下挟脐”“足太阳筋结于脐”“手太阴之筋下系于脐”“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筋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等记载。可见,脐是与诸经密切相关的重要部位,也是关系一切病症的重要穴位,故脐可治百病。
脐为先天之凹陷,与腹内组织距离最近,又置阴脉之海—任脉上,成为阴中之阴,与人体的卫气营血相合。如在脐部放置不同温度的物体,可直接使腹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如肠鸣音亢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古人也就利用脐为敏感点来实施熨脐、灸脐,达到温中祛寒、调和营卫的目的。
脐朝百脉,谓此一穴而系全身,为元阴元阳系结的部位。《大宝论》曰“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为命门也。先天之命门者,由此而受;后天之命门,由此而栽也……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脐通百脉,调阴阳、补血气、温脾肾、行强壮、培补元气。医学研究认为脐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提示临床对于免疫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治疗。
中医认为"药物入脐,先作用于胃与小肠,再通过脏腑的气化和输布作用,散布于五脏六腑乃至全身,以达到健脾和胃、温肾散寒、回阳救逆、和中理肠、行气消肿、散结通滞、强肾健骨、活血通经、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学家吴师机深有体会的说 "则知药物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也,切药可逐日变换。"自古以来,脐不可针刺,但可以外敷药物和艾灸,目前用得最多的也是这两种方法。脐疗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可大致分为以下七种:
1.强壮祛病,养生延年: 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
2.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
3.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宫寒、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
5.敛汗固表,涩精止带: 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等。
6. 健脾活胃,升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
7. 温通阳气、回阳固脱,可用于中风、晕厥、昏迷、休克等证;
现代有学者研究认为:脐疗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过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