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温某,男,3个月。1959年9月1日就诊。患儿出生后二十天从床上跌下,当时未见异常,数天后,突见患儿阵发性尖声哭啼,烦躁不安,有阵发性抽搐,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眼向上视,角弓反张,但无呕吐、汗出,喉中有痰鸣声。经治数天,抽搐减轻,但头围增大,颅缝变宽,头皮静脉怒张,颈硬,活动不灵活。舌苔腻白,脉弦滑,指纹气关出现弦滑。
[治则]养血利水,平肝熄风。 [方药]僵蚕4.5克,钩藤6克,丹皮4.5克,桑寄生7.5克,茯苓6克,全蝎2.4克,当归4.5克,牡蛎7.5克,白芍4.5克,黄芪6克。服2剂头部肿大稍减,颈项转动稍灵。上方去牡蛎、白芍、茯苓,加葛根6克,地龙6克,蒺藜6克,其余药剂略有进出。又服2剂,头肿减半,颈项转动灵活。上方加蜈蚣1条,再服2剂,病愈。
[评析]脑积水,祖国医学称为“解颅”。该患者因从床上跌下,脑受刺激津血伤,影响脑干,使脑的吸收与分泌发生障碍,水不下行致脑积水,津血伤,血不养肝则致抽搐。方中僵蚕、地龙、全蝎、钩藤、桑寄生、蒺藜平肝熄风;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皮凉血;牡蛎潜阳;黄芪补气,蜈蚣搜风;茯苓利水,全方配伍起到养血利水平肝熄风的功用,使抽搐止,脑积水消除,病愈。
脑积水(解颅二)
[病案]陈某,男,7个月。1981年4月11日初诊。乳儿系第一胎,出生后四月经常发热便溏,头大向一侧倾斜、颈软,日渐加重,脊柱及胸部凸起,神志呆痴,不会发音,眼脸下垂,眼球外突,巩膜发蓝,面色晄白虚浮,头发黄细且稀,头皮光亮绷急。按及前囟有鸡蛋大小如囊裹水。检查头颅大,骨质软,骨状缝,冠状缝未闭合。约6×6厘米大小。头颅摄片提示:头颅骨变薄,尤以头顶骨明显,头颅增大与颅底骨不成比例,后颅加深。诊断为“脑积水”。
[治则]补肾益髓。 [方药]山萸肉3克,茯苓3克,泽泻3克,淮山药5克,菟丝子4克,熟地4克,白术4克,丹皮2克,肉桂粉1克(冲),制附片1克。服6剂后病情好转。以后改为2~3天服1剂,共服30余剂,并内服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10克,连服五月余,至乳儿症情基本痊愈止。随访患儿头身等称,发黑而密,前囟闭合,说话流利,健如常儿。
[评析]《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骨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肾者主藏精,精能生髓,髓汇于脑,若肾虚则髓海不足,故用补肾益髓之法。方用附桂地黄丸加味,该丸补肾壮阳,水火相济,阴阳调和,加菟丝子补肾益精;加白术健脾燥温以强后天,资气血生化之源,以先天为主,后天为辅,药中病所,取得显效。
脑积水(解颅三)
[病案]稽某,男,5个月。1978年4月4日初诊。患儿系头胎,出生后四个月头逐渐增大,囟门高凸,颈软,腰酸,四肢软,纳乳减少,精神不振,尿量减少,夜间烦吵,大便干,小便黄少、渴饮,纹红、舌红、苔黄。曾先后多方求医,治疗多时无效。诊断为脑积水。
[治则]补肾,扶气,利水。 [方药]党参9克,熟地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狗脊9克,枇杷叶9克,首乌9克,黄精9克,生苡仁9克,白芍9克。服3剂药后,精神较前活泼,仍五软,头大,小便次数多,但量少。继予党参9克,熟地9克,茯苓9克,狗脊9克,枇杷叶9克,蚕豆壳9克,破故纸9克,泽泻4.5克,车前子9克,玉竹9克,覆盆子12克,炒扁豆9克,广木香3克,赤小豆15克。约服10剂,头颅稍缩小,精神较前活泼,五软开始好转,尿量增多,纳乳较前增多。在此基础上略有加减变化,如加杜仲、川断、桑枝等,如此又服30余剂,患儿头部缩小如常,其他均恢复正常,告愈。
[评析]本病属祖国医学中的解颅五软症,即头颈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患儿生后发育尚可,后因乳食不足等原因引起后天脾胃功能失调,气血得不到充实,久而导致肝、脾、肾三经亏损,而出现骨骼不强,筋肉萎缩无力,治疗采用补肾地黄丸及扶元散以调养治疗,采用古人的方意,用益肾扶气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脑积水(解颅四)
[病案]刘某,男,6个月。1961年9月26日诊。化脓性脑膜炎治愈已一月余,近来身热不退,头部渐见增大,颅缝解开,囟门突出,呕吐频发,眼球下转,视听全无,大便干燥,西医诊为脑积水。刻诊头大而方,头围51厘米,按之软,眼白多,眼球活动受限,舌绛、苔黄腻,指纹青紫。
[治则]清热开结,涤痰通络。 [方药]黄连3克,清半夏4.5克,瓜蒌仁9克,化橘红9克,钩藤6克,天竺黄6克,姜竹茹6克,地龙6克,熊胆汁0.9克(化服)。2剂后,热退呕止,大便通畅,小搜增多,继服25剂,头颅停止增大,囟门已平,惟颅缝尚未愈合。虑其痰热虽清,络闭虽开,但病久肝肾液耗,无以上荣,乃投石斛夜光丸。连服16剂,视清,眼球活动如常,但听力较差。续予六味地黄丸,每日1丸,连服26丸,解颅已愈,头围49厘米,诸症悉平。先后治疗七十余天而愈。
[评析]解颅,出《诸病源候论》,又名囟解,囟开不合。多见于脑积水、佝偻病症。系小儿到一定年龄囟门应合而不合。正常者均在出生六个月时开始骨化,后囟2~4个月闭合,前囟1~1.5岁闭合,如延迟不合,则为解颅。其发生有先天、后天之别。历代医家有不少论述,皆认为此病难治。本案为化脓性脑膜炎后脑积水,由于热病之后,中焦升降之机失调,痰热郁阻胸膈,络阻气逆而导致的诸变。其病机为热实。据清热开结、涤痰通络的原则,用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化裁,同时配合滋水养肝明目和补肾调元而收功。
脑积水(解颅五)
[病案]靳某,男,9个月。患儿生后三个月时,其父母发现孩子头颅增大,颅缝分裂,前囟紧张饱满,头皮静脉怒张,眼睛突出,眼白增多,眼光朝向下方,呈落日状。晚上熟睡后,患儿的右腿不停地抖动。六个月后患儿头颅与日俱增,颈项不能支持,叩击头部呈破罐声。经某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脑积水。
[治则]温肾通络,祛瘀开窍,宣肺利水。 [方药]皂角1500克,艾叶60克,麋香2克。先将皂角打碎去籽,和艾叶共放锅内,加水7.5公斤左右,武火煎煮二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再文火浓缩成膏后离火,稍冷加入麝香拌匀,装入瓷器内备用。用前先将患儿头发剃去洗净,将药膏均匀地涂敷于整个头部,颅缝与前囟药稍厚些,然后用白布将整个头部包扎严密,胶布固定,二个月一换。初敷药时,患儿哭闹不安,二天后安静如常,一周后尿量增多,三周后目光下视改善,晚寐右腿抖动停止,二个月后头颅停止增大,上述临床症状均减轻,用药七次,(计一年零二个月)告愈。现已5岁,智力、体质发育良好,除头颅稍大外,与同年健康儿童比较,几无区别。
[评析]解颅一症,系先天肾气虚弱,不能充养脑髓,水邪泛滥而成。本方皂角味辛、性温,入肺、大肠二经,能祛痰开窍,宣肺利水,艾叶温暖脾肾,麋香通络祛瘀,药性能使肾气得暖则强,肺宣脾健脑之积水从下排出,水去阳复,络通骨合,解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