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清任诸逐瘀汤之最重要者,有血府、膈下、少腹、身痛4首,其中尤以膈下逐瘀汤更为重要。
本方为理气活血之要方,临床中约有20%女性患者可以适用本方,男性患者用此方的机会也不少。
使用本方的主症:脐上1寸处压痛明显,两关脉尤以右关脉涩象明显。 只要见到此症,不论病程长短,也不论属于内、妇、儿、外何种疾病,更不论西医诊为何病,均可以本方治疗。
壹 病例1:
李某,女,14岁,住河北省昌黎县皇后寨村。1977年1月12日初诊。 患者从两周岁起,每月必发一次胃脘疼痛,痛时频发呕吐,食水难进,痛剧则滚动号哭,手足逆冷。曾去唐山地区某医院诊治,未能确诊。痛时注射哌替啶等药物亦无效果,必持续疼痛六七天方止。12年来月月如此,面色萎黄,肌骨消瘦,精神疲惫。
今因脘痛又发,来院门诊治疗。自诉胃脘部剧痛已2天,并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脐上1寸处压痛明显,且觉指下腹主动脉搏动有力。脉弦细,右关沉涩。舌红苔中根白腻。
处方予膈下逐瘀汤: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炙甘草、当归、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各6g,川芎4.5g。2剂,每日1剂,水煎服。
1月14日复诊,服药后,胃脘痛渐止,呕吐未作,能进饮食。再予原方2剂。 自此治疗后痛即止。但至8月21日,又发胃脘痛,症状同前,兼有3日不大便。舌红,苔中黄腻。遂予上方加大黄6g。服2剂,大便畅下,疼痛即止。随访2年未再复发。
贰 病例2:
李某,女,41岁,河北省昌黎县刘台庄村农民。1977年3月18日来诊。 左大腿内侧皮下有3cm*6cm大的紫色斑块。已发现3个多月,触之较硬,且觉疼痛,并伴周身沉重酸困,休息时加重,尤以晨起更甚。脐上1寸处有明显压痛,指下觉动脉搏动有力。脉弦,右关沉涩。舌红苔白腻。
遂拟膈下逐瘀汤: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各4.5g,当归、香附各6g,炙甘草、延胡索各3g。2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月20日复诊:紫斑已见吸收,原方再服2剂。 5月27日来院,诉服上药后,紫癜在3天内完全消失,至今未再复发。
叁 病例3:
赵某,男,45岁,住石家庄市新石南路。1989年10月12日来诊。 患者平素不觉有何病痛,近1月来因工作烦劳,渐觉头痛而胀,眩晕乏力。查血230/150mmHg。诊其右关脉沉弦而涩。询其晨起周身困重,尤觉乏力,遂按其脐上1寸处,果觉压痛明显。予膈下逐瘀汤原方,除炙甘草6g外,余药均各10g。服药5剂后,血压恢复正常,为120/80mmHg。一切症状消失。
【按】一般认为,主症是指患者感觉最为痛苦、最需要解决的症状。如按此认识理解,则上述3病例主症当一为胃院痛、一为紫癜、一为头痛,这显然与主症的基本概念不符。我认为,主症是指存在于证候的始终,并决定证候本质的症状,而这种症状常常并非患者所感觉,或虽有感觉但亦非最痛苦者。上述3病例证候的主症是脐上1寸处压痛明显,右关脉涩象显著,则说明病因为瘀血、病位在脐上腹部血脉之中。由于主症相同,所以用共同的方剂均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