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此病前期症状包括: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痛觉,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主要为:三叉、颈、肋间、腰骶部神经分布区。
蜈蝎散治疗: 药物组成:蜈蚣4条,全蝎、地龙、当归、红花各10g,大黄12g,冰片3g。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置于一密闭容器内备用。使用时先用0.5%碘酒消毒病灶,取蜈蝎散少许用香油调成糊剂外涂,一般4小时1次,疱疹消失后停用。
偏方,治烧烫伤和带状疱疹:取小瓶一个,装入洗于净的活蚯蚓两三个,再装入白糖、香油适量,等过了一段时间后,蚯蚓被杀成一小段,把液体存放起来随时取用;我在济南时院里小孩烫伤,当时没有此药,上省立医院看的急诊,回来后立即配了药。过了几天院里的男孩被一壶开水烫伤,伤的比第一个历害,用的此方好的比第一个快没落疤。这个效果非常好, 头一天抹上,第二天就不怎么疼了,这也是我家祖传的一个方子,祖辈传给我父亲后,我爸治了很多人,他治好的有一二百名了吧,白糖可以把蚯蚓化成水的, 配量的比例我还不太清楚, 但确实就这三种,封闭后全部化成水方可使用。我父母在一次过节时,被油烧伤,后用这个药抹后,手上一点伤疤也没有留,这个能保存一年半左右吧。每年我父亲在夏季时,都配些药存放起来。这个方子也治缠腰龙(带状疱疹),而且效果非常的好!有几个严重的病号,腰里都快长满了,非常的痛也很痒,在医院花了二万也没有看好,后找到我父亲后,晚上给他使用,第二天全部瘪了 中医的观点 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邪气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发生疼痛。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湿蕴结,致使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于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痛。 春季是带状疱疹的高发期,因此时天气忽寒忽热,人们容易营卫失调,一旦邪热外袭,郁于少阳经即容易发此病。 临床观察,深秋和入冬以后,中老年朋友容易患带状疱疹。董老师的老朋友郭刚老师分析地非常透彻。他说:一方面,入冬天气变冷,出汗少,运动也少,而饮食热量偏大,特别是过食牛羊肉火锅,容易增其内热;另一方面,中老年人自身阳气偏弱,无力运化过多的热量,加上肉类生产中多添加激素和各类药物,更易导致热毒内闭。热毒郁滞于少阳经,即可能引发带状疱疹。所以说,除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可致病,饮食不当也是导致此病的重要原因,请中老年朋友们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中医治疗方法 此病属少阳火毒郁滞于皮下。祛邪是治疗的根本。邪气一祛,正气自能来复。祛邪的关键是给邪气以出路,邪在皮肤,当解表。寒凉固然能清解热毒,疏风则可开邪热外透的出路,二者需结合应用才好。 急性期可用白矾100克,雄黄100克,共研极细末,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局部,日数次,有良效。 对于治疗带状疱疹的汤药,董老师重视大瓜蒌散。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里说:“瓜蒌散治肝气燥急而肋痛,或发水疱。”董老师的常用剂量如下:瓜蒌仁30克(炒捣),瓜蒌壳15克,生甘草6克,红花3克,水煎服,日一剂。在此方基础上,董老师常加板蓝根30克,僵蚕10克,白芍15克,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并根据病情辨证加味,临床观察其疗效优于原方。 瓜蒌是治疗此病的良药,瓜蒌可以疏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兼可甘寒生津。对肝经实火和肝胆湿热都有良效。但本病毕竟属于正虚而邪盛所致,故寒凉药物不可过用,以免伤损中焦阳气。且火热之邪容易消烁津液,故本病后期当酌加甘寒养阴及通络止痛之品,效果更好。 另外,此病针灸治疗效果极好,其病多在少阳经,取穴以循经远取为主,针用泻法,一般针泻外关、液门、阳陵泉、侠溪、丘墟诸穴。 此病凡属火郁致病,都可刺血拔罐,常用放血部位包括曲泽、尺泽、大椎、委中、膈俞、耳尖等等,或用皮肤针扣刺,或三棱针点刺,或刺后拔罐,可助速愈。根据董老师的临床经验,此病若能及时选择针灸治疗,平均八天可愈,且完全无后遗神经痛! 多年来董老师治疗过数十例带状疱疹,发现针灸的疗效妙不可言,不管病情多重多急,一般针入即痛减,若能配合汤药内服,更可加快治愈的速度。 (三)案例 一女病人数年前患带状疱疹,疱疹遍及面部及后背,经用可的松治疗后缓解,现遗留两眼球疼痛,百治不愈,伴右面部疼痛、鼻塞、右足跟痛。针对侧灵骨、大白及侧三里、侧下三里,以助止痛,同侧合谷、三叉三以牵引之。针入病人即觉面部气行如蚁爬。两诊竟然诸症皆愈,叹为不可思议。 一男病人,阴囊下疼痛,伴左前胸皮肤烧灼感,诊为带状疱疹。此肝经火毒内蕴,烧灼为患,其病皆在肝经,泻蠡沟、行间以祛其火毒,配合取手阳明大肠经诸穴以扶金抑木,故泻迎香穴以理气止痛,右灵骨、大白以补气降浊。三诊后阴囊处透出红疹,而诸痛皆霍然竟愈。红疹为排邪反应,热毒外透为疹,自然痛愈。 某老年男病人一年半前患头部带状疱疹,经西医治疗后疱疹消失,但留下后遗疼痛,每三四天即发作,以太阳穴及眼后痛甚。邪毒未净,阻滞经络,其痛如此。先针风池、风府,以后治前;再针丝竹空透率谷及四关穴,并在前额周围刮痧以透出毒邪。数诊而诸痛尽失,一年来偶尔略有疼痛发作,再来治疗一两次即愈。 一病人右下腹疼痛被误诊为阑尾炎,且误做了手术。但术后仍然疼痛,三天后局部皮肤出现疱疹,才确诊为带状疱疹。现病人疼痛剧烈,精神萎靡,急针阳陵泉、丘墟、足临泣诸穴,并点刺龙眼穴出血。针后大便通畅,疼痛立减。 一女病人右腋下及后背发现带状疱疹,当天即选择中医治疗。在服汤药的基础上,配合针灸。用一寸半至两寸半针围针局部,要求首尾及中段都要围刺,且针尖必需抵达皮损的正下方。病在胆经,再循经针阳陵泉、丘墟、侠溪。配合在局部点刺拔罐,出其毒血。不到八次治疗,而诸症豁然已愈。疼痛消失,且无疤痕及后遗症。 |